金秋的艳阳高照,李家那块试验田边,人头攒动,几乎全村能走动的人都来了。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上,那稻穗的密集程度和稻秆的粗壮程度,与旁边田里的形成了鲜明对比,无需多言,高下立判。
“开镰喽!”随着李铁牛一声带着颤音却异常洪亮的吆喝,早已按捺不住的村民们,尤其是那些之前就表示要跟李家干的几户,纷纷挽起袖子,操起镰刀,热情地涌入了田中。根本不用李铁牛父子多招呼,大家伙儿都想亲手感受一下这“宝田”的丰收喜悦,也更想亲眼见证最终的产量。
“小心点,小心点割!别糟蹋了谷子!”李铁牛在一旁不停地叮嘱,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红光。李大志更是干劲冲天,镰刀挥舞得虎虎生风。
人多力量大,一亩田的稻子很快被收割、捆扎、运到了村里公用的打谷场上。接下来的脱粒、扬场、装袋、称重,每一步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的仪式,围观的村民们都屏息凝神。
当最后一袋稻谷过完秤,老村长眯着老眼昏花的眼睛,颤巍巍地和李铁牛一起,将各家带来的大小不一的秤反复核对了三遍,最终,一个数字被响亮地报了出来:
“两石八斗!足足两石八斗还高高儿的!”(约合现代二百八十多斤)
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滔天巨浪!
“多少?两石八斗?!”
“俺滴个亲娘嘞!比俺家最好的田多了快一半啊!”
“天老爷!这……这是真的吗?稻子里养鱼,真能打出这么多粮食?”
人群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巨大的喧哗,惊叹声、质疑声、议论声交织在一起。紧接着,不知是谁先带的头,几个家里田地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婆娘竟然忍不住抹起了眼泪,那是看到希望后喜极而泣的泪水。男人们则激动地围住李铁牛和李大志,粗糙的手掌拍打着他们的肩膀。
“铁牛哥!服了!俺是真服了!明年说啥也得带上俺家!”
“大志侄子,跟你爹说,俺家那几亩田,明年全听你们安排!”
“李老弟!这法子一定得教教大伙儿啊!咱们李家村,这回真要翻身了!”
老村长激动得胡子直抖,他紧紧握住李铁牛的手,声音哽咽:“铁牛啊!好!好样的!你这是给咱们李家村,立了大功了!祖宗保佑,祖宗保佑啊!”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全村稻田丰收、鱼米满仓的景象。
隐藏在人群中的那个县令方大人派来的衙役,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强压住心中的震惊,确认产量无误后,立刻挤出人群,翻身上马,快马加鞭朝着县衙方向疾驰而去。这消息,必须立刻禀报县尊大人!
李家院里,此刻更是挤满了人。不再是看热闹,而是实打实地来恳求、来商议。李铁牛和王氏被乡亲们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应接不暇。面对乡亲们热切甚至带着哀求的眼神,李铁牛这个憨厚的汉子,眼眶也湿润了。他想起了自家过去的艰难,更想起了女儿娇娇的嘱咐。
他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按照娇娇事先帮他梳理的思路,洪声说道:“老少爷们儿,婶子大娘们!静一静,听我李铁牛说两句!”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这稻田养鱼的法子,能成,是托大家的福,也是咱李家村的运气!我李铁牛不是那吃独食的人!这法子,我愿意教给大伙儿!”
人群中立刻爆发出欢呼。
“但是!”李铁牛话锋一转,脸色变得严肃,“这法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有讲究!水多深、田埂咋加固、鱼苗咋放、平时咋看管,都有窍门!不是把鱼扔进田里就完事了,搞不好,鱼死了,稻子也长不好!”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李铁牛继续道:“所以,我的想法是,愿意干的,咱们开春后一起干!我家今年攒了点经验,可以帮大家看看田合不合适,教大家怎么弄。鱼苗,咱们可以一起去找可靠的货源,量大说不定还能便宜点。但是——”
他顿了顿,看到了人群中一些家境特别困难的人脸上的难色,说道:“我知道有些人家,一下子拿出鱼苗钱也困难。这样,实在困难的,我家可以先把鱼苗赊给你,等秋天收了鱼,卖了钱,你再把本钱还给我家。不过,因为这赊欠我家也担着风险,所以还钱的时候,得多加一成的利钱,算是辛苦费和风险钱。觉得这法子成的,等忙完秋收,咱们再细商量!觉得不成的,也不强求!”
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既表明了愿意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态度,又考虑了实际困难和风险,设置了一定的门槛,避免了“大锅饭”和可能产生的纠纷。大部分村民,特别是那些原本就心动的,纷纷叫好,表示愿意跟着干。就连那几户特别困难的,听到可以赊欠,虽然要多付点利钱,但也看到了希望,感激不已。
老村长更是连连点头,对李铁牛的处理方式十分赞赏,当场表示会全力支持,由村里出面协调一些公共事务。
就在李家院里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明年大计的时候,县衙书房内,县令方大人听完了衙役的详细回报,猛地从太师椅上站了起来!
“两石八斗?!此言当真?你可亲眼所见?称重无误?”方县令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拔高。
“回大人,千真万确!小人亲眼所见,村民共同称重,李村长也在场确认!而且,那李家的鱼,个头硕大,早已卖完,据说连府上的管家都买了,还赞不绝口,称之为‘稻花鱼’!”
“稻花鱼……稻鱼共生……增产近五成……”方县令在书房内踱步,脸上满是震惊和兴奋之色。他身为地方父母官,深知粮食增产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更多的口粮,更少的饥荒,更稳定的民心,甚至可能成为他考核政绩的一大亮点!这李家父女,可是发现了不得了的东西!
他立刻坐回书案前,铺开纸张,提起毛笔,对师爷吩咐:“快!即刻起草详文,将李家村李铁牛家试验稻田养鱼成功,亩产大增之事,连同那‘稻花鱼’的由来,详细禀告知府大人!此乃利国利民之要事,需得上报!”
“是,老爷!”师爷也知此事重大,连忙磨墨铺纸。
方县令沉吟片刻,又道:“还有,准备一下,明日……不,后日吧,待本官将详文发出后,你随我一同,轻车简从,去一趟李家村!本官要亲眼去看看那块田,见见那个李铁牛,还有……”他眼中闪过一丝好奇,“那个想出这法子的李家小女!”
“是!”
消息像风一样传开。县令大人要亲自来李家村的消息,让这个小小的村庄彻底沸腾了!村民们激动万分,老村长更是连夜召集人手,安排迎接事宜,打扫村路,虽然方县令说了要轻车简从,但该有的礼数和整洁必须要有。
李铁牛家更是如同做梦一般。县令大人要来自家?王氏紧张得连夜翻找有没有体面点的衣服,李铁牛则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可能要说的话。李大志既兴奋又紧张。连在镇上读书的李文启都被紧急叫了回来,一家人又是激动,又是不安。
唯独李娇娇,在最初的惊讶过后,迅速冷静下来。她知道,最大的机遇和考验,即将到来。她必须帮助父亲,在县令面前,清晰、有条理地阐述稻田养鱼的技术要点和推广价值,同时,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过于惊世骇俗。
她拉着父亲和哥哥,又一次在油灯下进行“预演”,将可能被问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回答,反复演练。她特别强调,要突出这是在全家人共同努力下,一点点摸索出来的,切忌夸夸其谈。
终于,在全村人的翘首期盼下,县令方大人的青布小轿,在一众衙役的护卫下,出现在了李家村的村口。一场足以改变许多人命运的会面,即将开始。而李娇娇这个农家女的名字,也将随着“稻花鱼”的奇迹,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