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科技cEo林知夏的亲自拜访与深度合作意向的达成,如同在“清言书院”这片已然不平静的湖水中,又投入了一颗蕴含着尖端科技能量的石子。涟漪扩散,带来的不仅是潜在的助力,更是一种视野与格局的刷新。
合作协议的框架在苏晚的见证与协调下,以极高的效率初步敲定。NSId作为监督与备案方,确保了合作的规范性与可控性,周明远所长甚至亲自与林知夏进行了一次加密通讯,强调了数据安全与保密的重要性。林知夏代表星耀科技做出了最郑重的承诺,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向着互利共赢的方向推进。
合作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发生在那台代号“河图”的原型机上。
在林知夏离开后的短短数日内,星耀科技便派出了一个精干的技术小组(经过NSId严格审核),在沈清言的允许和苏晚的监督下,对“河图”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现场调试与初步升级。他们并未对设备本身做大的改动,更多的是加载了一套全新的、专门为沈清言定制的核心算法包与数据接口。
当技术小组完成工作,再次恭敬地离开后,沈清言重新启动了这台已然焕然一新的设备。
屏幕亮起,展现出的不再是之前那相对抽象的信力星云脉络图,而是一幅更加精细、更加动态、也更具“人性化”的界面。
整个界面以深邃的宇宙黑为底,象征着那无边无际的集体潜意识与文明信息海洋。在这片黑暗的背景上,闪烁着无数细小的光点,如同夏夜的繁星,又像是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被点燃的篝火。
这些光点,并非随意分布。
它们绝大部分集中在华夏疆域的轮廓之内,密度以“清言书院”所在的城市为核心,向外围呈辐射状递减。光点的亮度、颜色、甚至闪烁的频率,都各不相同。
沈清言心念微动,调取了设备的说明信息。
根据星耀科技加载的新算法,这些光点被赋予了初步的属性识别:
· 淡金色,稳定发光 的光点,通常代表着因深度认同、感悟或践行“仁心”、“侠义”、“自强”等正向价值观而产生的,较为纯净、稳定的信力源。它们大多分布在那些对沈清言故事有深刻共鸣,或亲身参与过冰火岛、光明顶试炼并有所收获的个体或小团体区域。
· 亮白色,活跃闪烁 的光点,往往代表着强烈的好奇、兴奋与追捧,是“文道”显圣后,大量新增的崇拜者与狂热粉丝所贡献的信力,能量活跃,但略显驳杂。
· 赤红色,带着锐利感 的光点,则与“豪迈”、“勇武”、“不屈”等情绪相关,多来自传统武术界人士,尤其是在赵山河等人归心后,数量有明显增加。
· 银蓝色,带着冷静光泽 的光点,则代表着求知、研究与探索的欲望,多分布在高校、研究机构密集的区域,是那些试图从学术层面理解“文道”的学者们所贡献。
更让沈清言感到惊喜的是,当他将意念聚焦于某个特定区域,或者默念某个关键词(如“侠客行”、“仁心”)时,屏幕上对应属性的光点会微微亮起,甚至能显示出极其模糊的、代表信力流向的细微光丝,朝着书院的方向,朝着他自身汇聚而来!
这不再是模糊的感知,而是近乎可视化的、带有属性分类的信力动态地图!
“乖乖……”侯小天凑在旁边看着,眼睛瞪得溜圆,指着屏幕上那个最亮、仿佛小型漩涡般的金色光点集群(正是书院本身),又指了指遍布全国、如同星火般或明或暗的其他光点,惊叹道:“老大,这……这玩意儿能看到全国有多少人在‘惦记’咱们?还能分出来他们是哪种‘惦记’?这太神了吧!”
沈清言没有回答,他沉浸在这种全新的体验中。借助这台升级后的“河图”,他感觉自己与那浩瀚信力海洋的联系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直观”。他能够更轻易地分辨出不同属性的信力,甚至能尝试着,以自身意志为引,通过设备提供的微弱谐振辅助(目前效果尚微),稍微引导某一类属性信力的汇聚速度。
这对他精细操控【言灵】,尤其是构建【万华镜】领域,无疑有着巨大的裨益。以往像是用手在混水中摸索,现在则像是戴上了一副能够分辨水流水质的特殊眼镜,虽然还不能完全掌控,但效率与精准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他对力量的掌控,正借助科技之翼,步入一个全新的、更加精微的台阶。
沈清言的手指轻轻划过屏幕,看着那遍布版图的、代表着因他讲述的故事、传播的理念、展现的力量而被引动、被点燃的微弱信力光点,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触。
这些光点,单个而言,或许微弱如萤火,但亿万萤火汇聚,便是照亮长夜的星河。它们代表着文明的认同在苏醒,代表着精神的火种在被传递。
他关闭了屏幕,将那台凝聚了星耀科技心血的“信力平板”轻轻放在石桌上,目光仿佛穿透了院墙,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在意识海中,他对太初平静地说道:“太初,看,星星之火,已经开始燎原。”
太初的回应依旧冷静而客观,却似乎也带上了一丝不同的意味:“信力网络覆盖范围持续扩展,节点密度提升27.8%。新增节点以‘正向认同’与‘求知探索’属性为主,质量评定:良。文明信息交互强度显着增强。结论:宿主所行路径,对文明意识活跃度产生明确正向影响。”
“燎原之势已成,需谨慎引导,避免火势失控或偏离。”沈清言在心中补充道。他深知,越是庞大的力量,越是需要与之匹配的心境与智慧去驾驭。
合作的喜悦与力量提升的感悟,并未持续太久。就在沈清言准备结束今日的静坐时,离去的林知夏,却通过一个极其隐秘的、绕开了NSId常规监控的渠道(显然是星耀的顶级保密技术),向“河图”设备发送了一份需要多重生物密钥才能解锁的加密文件。
文件传输完成的提示音很轻微,却让沈清言微微蹙眉。他点开文件,屏幕上首先弹出了林知夏那清秀却带着无比凝重字迹的留言:
“沈先生台鉴:以下信息,关乎重大,且未经完全证实,出于谨慎以及对先生您的绝对信任,知夏冒昧私下呈送,未纳入此次正式合作范畴,亦未告知NSId。请您务必审慎看待。”
留言下方,是一个需要他精神力波动与瞳孔双重验证才能打开的加密数据包。
沈清言沉吟片刻,依言解锁。
数据包展开,里面并非复杂的模型或报告,而是一系列时间戳、坐标点、以及极其抽象的能量读数图谱。时间戳最早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坐标点则异常集中,反复指向一个沈清言并不陌生的名字——
敦煌。
图谱旁边,有林知夏用红色字体做的标注:
“异常信息衰减现象——特定文化符号关联性信息(主要为壁画色彩细节、古谱音节、供养人题记等非核心但具独特性的文化信息)在物理载体无明显损毁前提下,于特定时间点出现不可逆的‘信息熵激增’,表征为观测记录中的快速模糊、失真与逻辑矛盾,疑似被未知机制‘抹除’或‘覆盖’。”
“此现象与星耀内部档案记载的、家父生前未能完成的‘文明记忆保护’课题中,所假设的‘历史修正力场’或……‘历史吞噬者’活动迹象,存在高度相似性。”
“最早可靠数据异常记录点:敦煌,莫高窟,第xxx窟(数据受损),时间:xx年x月x日。”
“警告:此现象仍在以极低频率、难以追踪的方式持续,且监测到近期(‘聚英楼’事件后)其活动有微弱但确切的……响应性增强迹象。目标可能具备某种‘应激’或‘觅食’机制。”
文件的最后,是一张经过处理的、极其模糊的卫星照片,拍摄的正是敦煌某片区域。在照片的某个角落,有一小片区域的色彩和纹理,呈现出一种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如同被水浸过的墨迹般的“空洞”与“扭曲”。
林知夏的留言最后写道:“先生,文明之火固然需传播,然亦需警惕……阴影中的觊觎者。敦煌,或许隐藏着我们尚未知晓的秘密,以及……危险。”
沈清言缓缓关闭了文件,加密数据自动粉碎湮灭,未留下任何痕迹。
他坐在石凳上,沉默了许久。
窗外,阳光正好,书院内宁静祥和,升级后的“河图”平板安静地躺在桌上,屏幕内仿佛还倒映着那遍布全国的、代表着希望与未来的星星之火。
然而,一股无形的、源自历史深处的寒意,却伴随着“敦煌”这个名字和“历史吞噬者”的猜测,悄然弥漫开来。
新篇章的序幕,已然拉开。
但这一次,舞台的背景,似乎不仅仅是光明与传承,更笼罩上了一层来自被遗忘角落的、诡异而危险的阴影。沈清言的目光变得无比深邃,他意识到,脚下的道路,远比他想象的更加漫长,也更加……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