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蓝湖资本”的融资协议基本落定。
那根紧绷了数月、关乎公司生死存亡的神经,终于得以稍稍弛缓。
祁阳站在公司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暂时告一段落。
他终于能将一部分被无尽谈判、条款博弈和公司繁杂事务完全占据的精力,重新拨回那片熟悉而宁静的校园土壤。
那里,有另一种形式的挑战与收获在等待着他。
由他牵头成立的“经纬洞察”小组,与经管学院教授合作的“硬科技投资分析方法论”课题,即将召开首次正式研讨会。
这不仅是小组赛后影响力的延续,更是他将实践真知反哺学术的一次重要尝试。
研讨会的地点,设在经管学院那间惯用的小型会议室。
椭圆形的深色会议桌光可鉴人。
周围坐着的,除了小组的“引路人”周老师,还有负责牵头的王副院长,以及几位在科技创新与投资领域颇有建树、思维活跃的年轻教授。
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微香,混合着学术讨论特有的严肃与热切。
苏婉晴作为小组的主要联络人和报告的核心执笔人,早已将精心准备、装订整齐的案例素材与分析框架分发到位。
她今日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米白色职业套装。
往日柔顺披散的长发利落地挽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显得干练而沉静。
眉宇间却比平日更多了几分专注的神采。
张宸则负责核心分析部分的展示。
他仔细调试好投影设备,将笔记本电脑连接到接口。
屏幕上显现出清晰的ppt首页。
那上面,凝聚着他们当初剖析“科芯量子”时构建的复杂估值模型、抽丝剥茧的风险洞察逻辑,以及对全球硬科技赛道头部案例的深入分析脉络。
他深吸一口气,准备将团队的思考结晶,清晰地呈现给在座的学者们。
研讨会伊始,王副院长首先简要阐述了此次课题的意义。
他声音洪亮,带着学者特有的沉稳:
“这次合作,旨在将市场上最前沿、最鲜活的商业实践,引入到我们的理论教学与研究之中,丰富学院的案例库,打破学界与业界的壁垒,让我们的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具前瞻性。”
随后,苏婉晴款款起身,走到投影前。
她对小组提供的案例素材进行了概括性介绍。
她的声音清晰悦耳,语速不疾不徐。
将复杂的案例背景、关键节点和核心问题,梳理得逻辑层次分明。
瞬间抓住了所有教授的注意力。
当张宸接过话头,开始展示具体的分析模型与推导过程时,教授们的兴趣被明显而充分地调动起来。
他们不再是单方面的聆听者,而是迅速进入了互动探讨的状态。
会议室内的气氛开始升温。
一位专注于创新管理研究的李教授,用手指关节轻敲着桌面,眼中闪着兴奋的光彩:
“你们构建的这个分析框架,将技术本身的不不确定性、创始团队的执行力与诚信度,以及潜在市场应用场景的成熟度,这几个看似独立实则紧密关联的维度进行耦合分析、交叉验证的方法,非常有意思,很有独创性。”
他略作停顿,身体微微前倾,强调道:
“特别是对‘科芯量子’案例中,你们敏锐地捕捉到其宣称的‘良品率’背后所隐含的、未被充分披露的底层工艺瓶颈,以及其公开专利文件与提供给创业大赛的商业计划书资料之间存在的那种微妙不一致……”
“这种洞察力,直指硬科技投资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华丽技术叙事和宏大前景所掩盖的真实风险点。这是干货,是真正从实战中摔打出来的判断!”
另一位研究金融工程的赵教授,则对张宸展示的那套动态估值模型更感兴趣。
他扶了扶眼镜,接连追问了几个关于关键参数设定依据、不同场景下的敏感性分析,以及模型边界条件的问题。
张宸显然对此早有准备。
他不慌不忙,结合当时团队内部讨论的原始记录、外部数据来源和合理的假设推演,一一予以清晰、扎实的解答。
展现了背后严谨的工作底稿和深思熟虑的过程。
讨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思想的火花在会议室里碰撞。
这时,一位常年与产业界保持紧密联系、目光敏锐的孙教授,提出了一个跳脱出既有案例的新想法。
他看向一直沉稳倾听的祁阳,语气带着探索的意味:
“祁阳同学,说起来,你们‘灏阳新材料’本身,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成果,一步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
“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路线决策、中试放大与产能爬坡过程中的风险管控、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引入战略资本或财务资本的策略权衡……”
“这些一手的一线决策逻辑,能否作为我们这次课题的深度研究对象?这比分析那些已成名的公司,或许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这个问题抛出,会议室瞬间安静了几分。
所有目光,带着好奇、探究与期待,都聚焦在祁阳身上。
他如今不仅是学术课题的合作者,更是一家颇具潜力的硬科技创业公司的掌舵人。
祁阳面色不变,迎着孙教授探究的目光,嘴角甚至还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
但语气却清晰而坚定,不容置疑:
“孙教授,非常感谢您对‘灏阳’的关注和厚爱。您所说的这些环节,确实充满了值得总结的经验与教训。”
他微微停顿,话锋随即一转:
“不过,正如您所知,公司目前仍处于产品迭代、市场拓展和产能建设的关键发展阶段,内部涉及大量未公开的商业机密、技术诀窍(Know-how)和核心战略决策信息。”
“在这个阶段,将公司自身作为学术案例进行深度的、公开的剖析,恐怕时机尚未成熟,也可能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关注和竞争压力。”
他的回应有理有据,既保护了公司的核心利益,又充分尊重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严肃性。
几位教授闻言,虽略感遗憾,但也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学术研究需要真实素材,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是重中之重。
祁阳见状,巧妙地引导话题,将讨论推向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方向:
“我们‘经纬洞察’小组更希望能提供的,是基于‘灏阳’以及其他类似硬科技企业的实践,经过脱敏和提炼后,形成的关于这类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迭代抉择模型、产能建设周期管理框架,以及在不同融资阶段估值逻辑演变规律的一般性分析工具。”
“我们相信,这些提炼后的方法论,虽然剥离了具体的商业机密,但对于学术研究、理论创新和教学实践,可能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和参考价值。”
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教授们的积极响应。
大家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深入探讨如何将这些来自实战第一线的宝贵经验,转化为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模型、分析工具和教学模块。
思想的河流再次奔涌起来。
研讨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最终明确了课题的研究大纲、初步分工和最终的成果形式——计划以经管学院教授与“经纬洞察”小组联合署名的学术论文,以及纳入学院正式教学案例库的精品案例形式呈现。
散会后,周老师特意留了一步,与祁阳并肩走在学院略显空旷、回荡着脚步声的走廊里。
窗外是熟悉的校园景色,夕阳的余晖给绿树红墙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这次合作,对提升我们学院案例教学的水平,以及在整个创投圈和学术界的影响力,都大有裨益。”
周老师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欣慰和赞赏。
“祁阳,你们这个小组,又一次走在了前面。不仅是在比赛中表现亮眼,更难得的是赛后能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反哺教学,给后面的学弟学妹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是一种格局。”
祁阳谦逊地笑了笑:
“周老师您过奖了,我们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梳理和总结。是学院和老师们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和平台。”
课题的顺利推进与初步成果,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漾开层层涟漪,影响力开始悄然扩散。
很快,在经管学院内部,一些对创业和风险投资抱有浓厚兴趣的低年级优秀学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打听“经纬洞察”小组的情况。
这个在顶级大赛中一战成名,如今又与学院教授展开深度课题合作的学生团队,在他们眼中蒙上了一层传奇而又令人向往的色彩。
有些大胆而主动的学生,甚至直接发邮件给主要负责对外联络的苏婉晴,或者对技术分析展现深厚功底的张宸。
邮件内容或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学习上的指导,或是探讨某个投资案例,或是小心翼翼地询问团队未来是否有招新的可能。
渴望能加入这个充满智慧和活力的集体。
对于这些悄然涌来的关注与热情,祁阳并未过多介入。
他将甄选和初步沟通的事宜,全权交由张宸和苏婉晴去应对和把握。
他乐见这个因一场比赛而凝聚起来的团队,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自我发展、新陈代谢和传承的机制。
这本身,对于团队的核心成员而言,就是一种极为宝贵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的锻炼。
他看着张宸和苏婉晴认真讨论着每一封邮件,筛选着潜在的新成员苗子,心中感到一种踏实。
公司的航船正在驶入新的航道。
而校园里的这支“特种部队”,也在焕发着新的生机。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