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者引着陈序和林溪走向 b7 层东侧的居所时,走廊的荧光灯突然暗了两度,取而代之的是柔和的暖光 —— 像是提前预设好的 “欢迎程序”。金属门感应到身份手环,无声滑开的瞬间,林溪发出一声轻呼:“哇,好漂亮!”
套房比之前临时住处大了三倍不止,整体呈环形布局:外侧是落地式玻璃墙,内侧依次划分出卧室、儿童区、书房和开放式厨房。儿童区铺着浅米色地毯,散落着毛绒玩具和绘本,墙角立着一台星空投影仪;书房的书架上摆满了纸质书,甚至有几本林溪喜欢的童话;厨房的嵌入式冰箱里塞满了新鲜水果和半成品食材,操作台上的咖啡机还留着刚预热的温度 —— 这里像一间精心布置的 “高端公寓”,每一处细节都透着 “贴心”,却唯独没有窗户该有的 “通透”。
“这玻璃……” 陈序走到落地玻璃前,指尖贴在冰凉的表面。从里面看,玻璃外是模拟的 “地面街景”—— 电子屏循环播放着白天的梧桐树影、傍晚的晚霞,甚至有偶尔驶过的虚拟车辆,逼真得能骗过视线。可当他用指节轻轻敲击玻璃时,传来的却是厚重的 “咚咚” 声,不像普通玻璃的清脆,更像贴了多层防爆膜的复合材质。
“哥,你看这个!” 林溪在儿童区发现了一个隐藏式屏幕,点开后能调出星空模拟室的实时画面 —— 深蓝色的穹顶下,星星随着地球自转缓慢移动,甚至能看到流星划过的轨迹。她回头看向陈序,眼里满是期待:“我们什么时候能去呀?”
陈序刚要回答,眼角余光瞥见玻璃外侧的走廊 —— 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平板电脑,目光落在林溪身上,见陈序望过来,立刻侧身走进了拐角。可那一瞬间的对视,让陈序心里发紧:刚才明明看到 “街景”,为何还能看到走廊的人?
他快步走到玻璃的另一侧,刻意避开模拟街景的 “盲区”,朝着走廊方向望去 —— 这一次,他看清了:所谓的 “落地玻璃”,其实是单向透视材质。从里面看是 “虚拟街景”,从外面看,套房里的一切都清晰可见,包括林溪攥着毛绒玩具的手、他自己紧绷的肩膀。
“原来如此。” 陈序的指尖划过玻璃,指甲无意识地蹭过表面,留下一道转瞬即逝的痕迹。他抬头看向天花板,之前没注意的角落,藏着三个微型摄像头 —— 镜头被做成了顶灯的装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此刻正有一个镜头微微转动,对准了他所在的位置。
林溪似乎没察觉到异常,抱着绘本跑到厨房,指着冰箱里的草莓:“哥,我们能做草莓蛋糕吗?” 她拉开抽屉,里面连烘焙工具都一应俱全,甚至有儿童专用的硅胶模具。可当她伸手去拿模具时,玻璃外突然传来轻微的 “咔嗒” 声 —— 陈序转头看去,是刚才那名工作人员,正对着平板电脑记录着什么,屏幕上隐约能看到 “林溪,主动接触烘焙工具,情绪稳定” 的字样。
“先等等,我们吃完饭再做。” 陈序走过去,轻轻按住林溪的手。他能感觉到女儿的困惑 —— 之前在临时住处,她可以随便翻找东西,可在这里,连拿一个模具都有人 “记录”。他不想让孩子过早察觉不安,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种 “被监视的贴心”。
这时,手环突然震动,霍兰德的声音透过内置通讯器传来,温和得像在耳边说话:“陈序先生,林溪小姐似乎对烘焙感兴趣。需要我让厨房准备好蛋糕胚吗?这样你们只需添加草莓即可,避免使用烤箱带来的安全风险。”
陈序攥紧手环,指节泛白。霍兰德的 “关心” 精准得可怕 —— 他甚至能通过监控看到林溪打开抽屉的动作,能预判他们想做蛋糕的意图。这种 “无死角的贴心”,比直接的限制更让人窒息。
“不用麻烦了,我们随便吃点就好。” 陈序的声音尽量保持平静,可他能想象到,此刻霍兰德正通过某个监控看着他,或许还在分析他语气里的 “抗拒”。
通讯器挂断后,玻璃外的走廊亮起一串指示灯,侍者推着餐车出现。餐车停在玻璃外的专用平台上,侍者将餐盘逐一放在平台上,按下按钮 —— 平台通过玻璃下方的暗格滑进套房,整个过程中,侍者始终没有进入,甚至没有抬头看玻璃内侧。
餐盘里的食物精致得像艺术品:草莓挞上的奶油裱成花瓣状,牛排煎至七分熟,旁边摆着切成星星形状的胡萝卜。林溪拿起叉子,却突然放下:“哥,为什么他们不进来呀?就像…… 就像在动物园喂小动物一样。”
孩子的话像一根针,刺破了陈序强装的平静。他看着玻璃外的侍者推着空餐车离开,看着走廊里偶尔走过的工作人员都刻意避开玻璃方向,却又在不远处停下记录 —— 他终于明白霍兰德口中的 “最高级别防护” 是什么意思:不是隔绝危险,而是将他们与外界彻底隔开,像两件被放进无菌箱的 “展品”,享受着最细致的照料,却失去了最基本的 “隐私呼吸权”。
吃完饭,陈序坐在书房翻看着合作协议。玻璃外的监控灯每隔几秒就会闪烁一次,提醒他 “正在被观察”。他故意翻到协议中 “隐私保护” 条款 —— 上面写着 “保障基本隐私权,不监控私人生活场景”,可他刚看完,就看到玻璃外的工作人员对着平板敲下一行字:“陈序,重点阅读‘隐私保护’条款,表情凝重。”
“哥,我想去画画。” 林溪拿着蜡笔走到玻璃前,对着虚拟街景画起了太阳。可她刚画了两笔,就回头问:“为什么外面的叔叔一直在看我画画呀?他是不是也喜欢太阳?”
陈序走过去,从背后抱住林溪,挡住玻璃外的视线。他看着孩子画纸上暖黄色的太阳,再看看眼前冰冷的单向玻璃,突然觉得喉咙发紧:这里有孩子喜欢的一切 —— 绘本、玩具、星空,却没有孩子该有的 “自由”;这里有他需要的一切 —— 安全、资源、协议保障,却没有成年人该有的 “隐私”。
夜幕降临,套房里的模拟街景切换成夜景,星星点点的灯光映在玻璃上。陈序哄睡林溪后,独自走到玻璃前,看着外面走廊的灯光逐渐变暗。远处,一个穿着战术服的队员正沿着玻璃巡逻,脚步均匀,像在守护一件珍贵的藏品。
他突然想起霍兰德说的 “建设性合作”—— 或许从一开始,这场合作就不是 “联盟”,而是 “圈养”。他和林溪就像被放进玻璃牢笼的 “稀有样本”,霍兰德需要他的 “符号理解能力”,需要林溪的 “概念产物副作用证词”,所以给了他们最充足的物质,却也剥夺了他们最基本的 “私人空间”。
手环再次震动,这次是叶晴的消息:“明天上午 9 点,霍兰德想和你聊聊协议细节。另外,林溪想去的星空模拟室,已经安排好了陪同人员。”
陈序看着消息,没有回复。他走到窗边,用指尖在玻璃上画了一个小小的牢笼,又在牢笼里画了一个太阳 —— 像林溪画的那样,暖黄色的。玻璃外的监控灯闪烁了一下,似乎在记录这个动作。
他知道,自己暂时没有选择。为了林溪的安全,为了对抗未知组织,他必须留在这个 “玻璃牢笼” 里。可心里那道裂痕,却在看到监控灯闪烁的瞬间,又深了一分 —— 他开始怀疑,霍兰德口中的 “对抗黑暗”,到底是为了保护更多人,还是为了掌控更多 “有用的样本”?
夜色渐深,套房里的暖光柔和依旧,可陈序却觉得越来越冷。他靠在玻璃上,听着外面走廊传来的巡逻脚步声,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所谓的 “安全”,有时比 “危险” 更让人窒息。这个玻璃牢笼,困住的不只是他的身体,还有他对 “天平” 最后一丝信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