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凌家坉的田野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喜悦的秋收时节到了。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抢收稻谷,确保颗粒归仓。知青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也渐渐适应了农活,虽然依旧生疏,但态度认真了许多。牛棚里的吴老师,病情稳定后,也被安排做一些轻微的晒场翻谷的活计,算是“参加劳动改造”。
凌风比往年更忙。他不仅要下地参加抢收(作为壮劳力),还要兼顾医疗站的工作。秋收劳累,割伤、扭伤、中暑的社员增多,医疗站比平时更忙碌。铁柱和春苗已经能独当一面处理大部分常见伤病,让凌风省心不少。凌风的主要精力放在应对突发情况和统筹协调上。
他组织医疗站提前准备了大量的止血粉、清凉油、十滴水和解暑的绿豆汤,送到各个田间地头。他还编了一套简单的“工间操”,利用休息时间教给大家活动筋骨,预防劳损。这些贴心的举措,深受社员欢迎,连知青们都觉得这个“凌大夫”想得周到。
秋收中也发生了小插曲。一个女知青在割稻时不小心割伤了脚踝,伤口较深,流血不止。同组的知青慌了神,本村社员也有点束手无策。凌风闻讯赶到,冷静地检查伤口,消毒、包扎、上止血药,动作麻利,还安慰那个吓哭的女知青:“别怕,皮外伤,没伤到筋骨,养几天就好了。” 他安排人用担架把女知青送回知青点休息,并让春苗每天去换药。这件事让知青们对凌风的医术和人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关系融洽了不少。
郑卫东经过上次的教训,消停了许多,但凌风发现,他有时会偷偷往公社跑,估计还是和赵干事有联系。凌风不动声色,只是让孙大壮继续留意。他现在的重心是确保秋收顺利进行,这是凌家坉一年的指望,绝不能出乱子。
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秋收圆满结束。打谷场上,金灿灿的稻谷堆成了山,空气中弥漫着新米的香气。计算产量,比去年又增了一成!凌家坉迎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年!王福满和社员们喜笑颜开,队里决定杀猪宰羊,好好庆祝一下。
丰收晚宴就在打谷场上举行,全队人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气氛热烈。王福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扬了全体社员的辛勤劳动,也特别提到了知青们的努力和医疗站的保障有力。凌风被大家轮番敬酒,脸上也带着笑意。他看着眼前这热闹、祥和的场面,看着社员们淳朴的笑脸,看着铁柱、春苗日渐成熟的模样,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晚宴后,凌风独自一人走到村后的高坡上。夜凉如水,月光洒在刚刚收割完毕的田野上,一片静谧。远处的山峦像黑色的巨兽匍匐着。丰收的喜悦之下,他依然能感受到潜藏的暗流。赵干事、郑卫东之流不会甘心,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知青和下放人员的到来,更是给凌家坉带来了新的变数。
但他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孤独的穿越者。他有了凌家坉这个坚实的根据地,有了拥护他的社员,有了得力的助手,有了日益精深的医术和空间金手指,还有了吴老师暗中赠予的知识火种。他的根基越来越深,力量越来越强。
他想起吴老师那本小册子里的内容,思路开阔了许多。也许,是时候将凌家坉的合作医疗,向更系统、更规范的方向推进一步了。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可以尝试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普查,甚至……培养更多像铁柱、春苗这样的基层卫生人才。
秋收的喧嚣过后,凌家坉进入了短暂的农闲时节。田野空旷,稻谷归仓,空气中弥漫着稻草和泥土混合的清香。天气一天凉过一天,早晚的露水凝成了薄霜,预示着寒冬的脚步临近。
打谷场上的庆功宴的热闹仿佛还在耳边,但凌风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未来。丰收的喜悦固然值得庆祝,但如何利用这段相对清闲的“冬藏”时期,为来年、为医疗站的未来积蓄更深厚的力量,才是他思考的重点。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全面总结和提升医疗站的工作。借着秋收期间处理大量劳损、外伤病例的经验,他组织铁柱和春苗,对医疗站成立以来的所有病例进行了一次大盘点。他们将病例按病种分类(如外伤、感冒发烧、肠胃病、妇科病、慢性病等),分析每种病的发病率、常用方药、治疗效果,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柱子,你看,秋收这一个月,光是镰刀割伤、扭伤摔伤就占了快四成。咱们准备的止血粉、跌打酒消耗最大。”凌风指着摊开的记录本说,“明年夏收秋收前,咱们可以提前多制备一些,做成小包装,直接发到各生产小组,省得社员跑回来耽误工夫。”
“风哥,这主意好!”铁柱眼睛一亮,“还有,感冒发烧的,多是贪凉或者累狠了抵抗力下降。咱们是不是可以提前熬点预防感冒的大锅汤,送到地头?”
春苗也补充道:“妇女们经期下冷水容易肚子疼,这个也得提前提醒,最好能配点温经散寒的药茶。”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凌风将大家的建议一一记下,形成了《凌家坉合作医疗站季节性多发病预防与应急方案》的雏形。这种基于实际数据、群策群力的总结方式,让铁柱和春苗感觉自己也成了医疗站的“主人”,积极性更高了。
与此同时,凌风开始了另一项更隐秘、也更重要的工作——整理和消化吴老师赠予的那本《常见内科疾病鉴别诊断要点》。夜深人静时,他进入空间,在永恒的光线下,仔细研读这本用蝇头小楷写就的珍贵手册。里面没有花哨的理论,全是干货:各种症状的细微差别、不同疾病的典型体征、简易的鉴别方法、推荐的基础用药原则……这正好弥补了凌风实践经验丰富但系统理论不足的短板,很多之前凭直觉和经验判断的东西,在这里找到了理论依据,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