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晨光透过窗帘缝隙,轻轻洒在地板上,把房间里的旧木家具镀上一层暖黄。陈墨和丁秋楠几乎是同时醒的,昨晚睡前敲定的事还在耳边绕着 —— 今天要去信托商店挑家具,给新看中的那处带院房子置备些像样的物件。
“你说咱先看衣柜还是先看桌椅?” 丁秋楠坐在床边,一边梳理头发一边问,眼里带着几分期待。现在家里用的还是结婚时凑的老式柜橱,抽屉拉着费劲,桌面也坑坑洼洼,早就该换了。陈墨从身后轻轻搂住她,手指拂过她发间:“都听你的,不过得先叫上富老二,他懂木工活,能帮咱辨辨家具的做工。”
富老二是陈墨在木料市场认识的手艺人,祖辈都是做木工的,手里有真本事。陈墨自己虽能辨出花梨、紫檀的木料好坏,可对榫卯结构、打磨工艺这些细节却不精通,找富老二来掌眼,心里才踏实。
洗漱收拾完,陈墨先去了趟富老二家。富老二家住在胡同深处的小杂院,院里堆着几根没卖出去的榆木方子,见陈墨来,赶紧擦了擦手上的木屑:“陈大夫,您这是要去信托商店?正好我也没事,陪您俩转转!” 这两年木料生意不好做,找他们做定制家具的人更是少得可怜,大多人家连肚子都快填不饱,哪有闲钱折腾屋子,富老二在家闲了快半个月,正愁没活干。
三个人骑着两辆自行车,慢悠悠往城里的信托商店赶。初秋的四九城,路边的槐树叶开始泛黄,风里带着点凉意,街边偶尔能看到挑着担子卖萝卜的小贩,嗓子喊得沙哑。陈墨骑着车,丁秋楠坐在后座,手环着他的腰,偶尔凑在他耳边说两句悄悄话,引得陈墨嘴角一直挂着笑。
他们先去了东单的信托商店,这是城里规模较大的一家,里面摆着不少从旧宅收来的老家具。一进门,一股木头的清香混着淡淡的尘土味扑面而来,货架上整齐地码着桌椅、柜橱、书架,大多是花梨、紫檀、红木这些硬木做的,有些家具表面还留着细微的使用痕迹,却更显温润。
“您看这张八仙桌,” 富老二蹲下身,手指顺着桌面的木纹摸了摸,又敲了敲桌腿,“这是老紫檀的料,你听这声音,浑厚不发空,说明木料干透了。再看这榫卯,严丝合缝的,没一点松动,以前的匠人做活就是实在。” 陈墨和丁秋楠凑过去看,桌面的紫檀木纹像水波一样流转,边缘打磨得光滑细腻,摸上去没有一点毛刺。
丁秋楠小声跟陈墨说:“这桌子看着就结实,以后家里来人吃饭也够用。” 陈墨点点头,又指着旁边一个双门衣柜问:“老二,你看这个衣柜怎么样?秋楠总说现在的柜子放不下衣服。” 富老二打开衣柜门,看了看内部的隔板和抽屉轨道:“这是花梨木的,木料没问题,你看这抽屉滑道,是老做法的‘暗槽’,拉着顺溜,还不容易坏。就是柜门有点歪,回去调调合页就行,不算大毛病。”
三个人就这么在信托商店里转着,富老二每看一件家具,都能说出些门道 —— 哪处是 “一木连做”,哪处是 “攒框装板”,哪些花纹是手工雕刻,哪些是机器压制。丁秋楠听得认真,偶尔还会问两句 “这个梳妆台能不能放镜子”“那个书架能不能多装几层”,陈墨则在一旁帮着参考,时不时跟富老二讨论下家具的尺寸,看能不能放进新院子的房间里。
从东单信托商店出来,他们又去了西单、王府井的几家分店,转了整整一上午,才把桌椅、衣柜、梳妆台、书架这些大件挑齐。最后算下来,花了不少钱,丁秋楠有点心疼,陈墨却笑着安慰她:“好家具能用一辈子,咱这是为以后的日子打算,值当。”
中午在街边的小饭馆吃了碗炸酱面,陈墨跟富老二说起新院子想盘火炕的事:“四九城的冬天太冷,虽说有暖气,可炕睡着暖和,尤其以后有了孩子,炕也方便。我想在卧室盘个大炕,靠窗的位置留出来采光,你看行不行?” 富老二一听,立刻点头:“这主意好!我哥盘炕是老手,以前给不少大院里的人盘过,保准暖和还不冒烟。我回去就跟他说,让他这两天抽空去看看,正好钥匙还在我这儿。”
“那就麻烦你了,” 陈墨递了根烟给富老二,“这活虽小,也不能让你们白干,该给的工钱一分都不会少。” 富老二连忙摆手:“陈大夫您这话见外了,您平时帮我家孩子看诊都没收过钱,这点活算啥?再说现在找活难,能有活干就不错了。” 话虽这么说,陈墨心里却记着,等炕盘好,一定得多给些工钱,不能让人家吃亏。
下午三点多,富老二帮忙把买好的家具装上三轮车,负责拉回新院子摆放,陈墨则带着丁秋楠在外面找了家小馆子吃晚饭。丁秋楠累得靠在椅背上,揉着酸胀的腿:“这一天跑下来,脚都快磨破了。” 陈墨赶紧给她倒了杯温水,又把她的腿架在自己腿上,轻轻按摩着:“辛苦你了,以后这种体力活我多担着点。”
丁秋楠闭着眼睛享受着,嘴角带着笑意:“其实也不辛苦,看着那些家具,就想着以后在新家住的样子,心里就高兴。” 过了一会儿,她睁开眼,看着陈墨:“你跑了一天也不累吗?别总给我按摩了,你也歇歇。”“我不累,” 陈墨笑着刮了下她的鼻子,“我是中医,按摩这点力气还是有的。”
丁秋楠嘿嘿一笑,坐起来搂住陈墨的脖子,在他脸上亲了一口,又重新躺好。没多大一会儿,陈墨就听到身边传来均匀的呼吸声 —— 姑娘实在是累坏了,睡着了。他小心翼翼地把她的腿放到椅子上,又去旁边的商店买了个薄毯子,回来轻轻盖在她身上,怕她着凉。
等丁秋楠醒过来,晚饭也差不多凉了,陈墨又让店家热了热,两人慢慢吃完,才骑车回家。一进家门,丁秋楠就瘫在沙发上,一动也不想动,陈墨倒了杯温水递到她手里,又把她的腿放到自己腿上,继续给她按摩。“你说咱的新院子,家具摆好,炕盘好,是不是就像个家了?” 丁秋楠靠在沙发上,声音带着点慵懒。“当然是,” 陈墨点头,“有你的地方,就是家。”
丁秋楠听了,脸上泛起红晕,没一会儿又睡着了。陈墨轻轻把她的腿放到沙发上,上楼拿了个软枕头下来,小心地把她的头挪到枕头上 —— 沙发扶手太高,枕着睡一夜肯定落枕。又把客厅的风扇往远处挪了挪,风太大吹久了容易感冒,最后在她身上盖了件薄外套,才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
书房里的台灯亮着,桌上摊着陈墨整理的中医笔记,上面记着各种脉象的辨别方法和药方配伍。他坐在椅子上,揉了揉眉心,今天虽然累,可心里踏实 —— 新家具买好了,新院子的事又近了一步,接下来就是等富老二盘好炕,再通通风,就能搬进去住了。他拿起笔,继续整理笔记,笔尖划过纸张的 “沙沙” 声,在安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
1961 年 9 月 15 日 星期五 中午十一点钟
陈墨站在政务院下属部委的大门口,抬头望着眼前这座灰砖红窗的办公大楼,阳光洒在楼前的旗杆上,五星红旗在风中轻轻飘扬。他刚从三楼的会议室出来,胸口还带着宣誓时的滚烫感 —— 就在半小时前,他当着部里十几位组织成员的面,跟着委员会的李高官,举起右拳,庄严地宣读了加入组织的誓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誓词里的每一句话,都像刻在他心里一样,清晰而坚定。从今天起,他就是一名光荣的预备组织成员了,这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陈墨忍不住哼起了《歌唱祖国》的调子,脚步轻快地跨上自行车,往协和医院的方向骑去。
刚到医院门口,他就看见三大爷阎埠贵正低着头,在门口的槐树下来回踱步,手里还攥着个布包,脸色焦急得很。陈墨赶紧把自行车停到旁边,下车喊道:“三大爷,您在这儿干嘛呢?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阎埠贵抬起头,看见是陈墨,眼睛一下子亮了,快步走过来,压低声音说道:“哎呀,小墨!可算等着你了!你现在能跟我回院里不?贾家出事了!”
“贾家?” 陈墨的心猛地一沉,“是贾东旭出事了?” 他早上出门时,还在胡同口碰到贾东旭,当时贾东旭还笑着跟他打招呼,说厂里最近有批新活,要赶紧去上班,怎么好端端的就出事了?
阎埠贵点点头,声音里带着几分颤抖:“就是东旭!早上刚上班没一会儿,厂里的人就来院里通知,说车间出了事故,东旭他…… 当场就没了。”
陈墨只觉得心脏 “砰砰” 直跳,手心都冒出了汗。他知道贾东旭是贾家的顶梁柱,贾大妈年纪大了,秦淮茹还怀着孕,家里还有小当和棒梗两个孩子,这要是没了东旭,贾家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怎么会这样?早上见他还好好的……” 陈墨喃喃道。
“具体的我也不清楚,” 阎埠贵叹了口气,“我也是早上上完两节课,回院里才知道的。老刘和大茂已经带着厂里的人,去东旭老家找人挖墓地了,厂里给买了口棺材,老易和柱子去学校接了棒梗,还有几个邻居护送着棺材,也往老家去了。”
陈墨皱了皱眉:“这么快?按规矩,不是该停放三天再下葬吗?”
“唉,东旭是年轻人,上边还有贾大妈这个老人在,按老规矩,年轻人走了不能在家里停放,得赶紧送回老家下葬。” 阎埠贵解释道,语气里满是惋惜。
陈墨点点头,心里更不是滋味了:“那咱现在就回去,我骑车带你。” 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院里的邻居,出了这么大的事,他总得去看看,能帮上忙就帮一把。
阎埠贵连忙坐上自行车后座,陈墨骑着车,往四合院的方向赶。路上的行人不多,偶尔能看到几个穿着工装的工人,低着头匆匆走过,秋天的风卷着落叶,打着旋儿落在地上,透着一股萧瑟的劲儿。阎埠贵坐在后面,还在不停地念叨:“东旭这孩子,平时多老实啊,干活也勤快,怎么就这么命苦……” 陈墨没说话,只是用力蹬着自行车,心里盼着能快点到院里,看看秦淮茹和贾大妈的情况。
到了四合院门口,陈墨一眼就看见丁秋楠的自行车停在门口,心里稍微松了口气 —— 秋楠应该已经先过来了。他把自行车放好,和阎埠贵一起走进中院,刚进院就听见贾家屋里传来低低的哭声,院里站着不少邻居,都是一脸凝重,见陈墨来了,纷纷往旁边让了让。
“小墨来了,快进去看看吧,淮茹刚醒过来,情绪不太好。” 一大妈抱着怀里的孩子,走过来对陈墨说。她怀里的孩子是一大爷的儿子易平安,才七个月大,长得虎头虎脑的,此刻正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看着周围。
陈墨点点头,跟着一大妈走进贾家屋里。屋里挤满了人,丁秋楠正坐在炕边,握着秦淮茹的手,轻声安慰着。秦淮茹靠在被垛子上,脸色苍白得像纸,眼睛红肿着,眼泪无声地往下掉,连哭都哭不出声音来。才两岁多的小当依偎在她身边,手里攥着秦淮茹的衣角,茫然地看着屋里的人,显然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觉得气氛不对,不敢说话。
“秋楠,你先让让,我给淮茹把个脉。” 陈墨轻声说道。丁秋楠赶紧起身,给陈墨让了个位置。陈墨坐在炕边,伸出手,轻轻搭在秦淮茹的手腕上,指尖传来的脉象微弱但平稳,没有太大的问题,就是受了惊吓,气血不畅。“淮茹,你别太难过,” 陈墨收回手,语气温和,“你现在怀着孕,得顾着自己的身体,也顾着肚子里的孩子,要是你垮了,孩子和小当怎么办?”
秦淮茹听到 “孩子” 两个字,眼泪掉得更凶了,却还是点了点头,声音沙哑地说:“陈大夫,我知道…… 可我就是忍不住……”
“忍不住就哭出来,别憋着,” 陈墨递了张手帕给她,“但哭完了还得好好过日子,东旭也希望你和孩子好好的。” 丁秋楠在一旁帮着擦眼泪,又给秦淮茹倒了杯温水,让她慢慢喝。
陈墨没在里屋多待,怕人多影响秦淮茹休息,起身走了出去。外屋的炕上,贾大妈正抱着贾东旭的照片,呆呆地坐着,眼神空洞,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却一句话也不说。后院的老太太坐在她旁边,手里拿着帕子,一边给贾大妈擦眼泪,一边轻声宽慰:“他大妈,你别太伤心了,东旭是个孝顺孩子,他也不想看见你这样…… 以后还有淮茹和孩子们陪着你,日子总能过下去的。”
陈墨看着这场景,心里暗暗叹了口气。贾大妈的命太苦了,前些年刚没了丈夫,好不容易把东旭拉扯大,娶了媳妇,家里的日子刚有点起色,现在东旭又走了,换谁也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他走过去,轻声说道:“大妈,您要是觉得不舒服,就跟我说,我给您开点药调理调理。” 贾大妈只是摇了摇头,没说话,依旧抱着照片发呆。
陈墨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能让贾大妈自己慢慢缓过来。他转身走出屋,三大爷和一大妈也跟着出来了。一大妈抱着易平安,胳膊都酸了,陈墨赶紧伸手接过来:“大妈,您歇会儿,我帮您抱会儿。” 易平安不认生,被陈墨抱着,还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抓了抓陈墨的衣领,咧着嘴笑了笑。
一大妈松了口气,揉了揉胳膊,又转身进了贾家,想再去看看秦淮茹。陈墨抱着易平安,和阎埠贵一起走到院门口,院里的气氛太压抑,他实在待不住。阎埠贵从家里搬了两个小凳子,两人坐在门口,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我早上上完课回院,就看见院里围了不少人,一打听才知道东旭出事了,” 阎埠贵叹了口气,“院里的男人除了我,都去东旭老家帮忙了,我一个人在院里待着,心里发慌,就想着来找你。”
陈墨低头看着怀里的易平安,孩子正瞪着眼睛,好奇地看着路边的行人,时不时发出 “咿呀” 的声音。他轻轻拍着孩子的背,说道:“辛苦您了,还特意跑一趟。等晚上他们从老家回来,咱们再一起商量商量,看看能帮贾家做点什么。”
阎埠贵点点头:“是啊,都是邻居,能帮就帮一把。淮茹怀着孕,贾大妈又这样,以后的日子难啊……”
风轻轻吹过,带着秋天的凉意,陈墨抱着怀里温热的孩子,心里却沉甸甸的。他想起早上宣誓时的场景,想起自己作为预备组织成员的责任,或许,他能做的不只是给贾家看病,还能帮着联系街道,看看能不能给贾家申请点补助,或者找份临时的活,让秦淮茹能有点收入。这样想着,陈墨心里稍微踏实了些,不管日子多难,总能找到办法往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