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唐浩对St万天那番与市场普遍看法相悖、却又充满莫名自信的论断,姜东在错愕之余,内心深处那几乎熄灭的希望火苗,竟又被悄悄点燃了几分。
而薛子贵虽然凭借多年经商的经验,觉得此举风险巨大,但唐浩身上那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和笃定,也让他没有立刻出言反驳,反而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姜东,薛老,”唐浩顺势拿出手机,语气自然地说道,“相逢即是缘,何况我们还是老乡,又都在魔都商业圈子里。
不如加个微信,以后常联系,说不定在金融或者生意上,还能有机会合作。”
他的提议合情合理。
当然他这样做,也是为了回报姜东这个年轻人,给他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实体投资机会。
对于姜东这个正处于低谷期的年轻人来说,能结识一位看起来深不可测的金融从业者(唐浩)和一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薛子贵),简直是求之不得的机会,他忙不迭地掏出手机,激动地扫了唐浩的二维码。
薛子贵见状,也爽朗一笑,没有丝毫成功人士的架子:“好啊,唐小友见解独到,姜东小伙子也很有冲劲,多个朋友多条路。”
他主动调出自己的微信二维码,让唐浩和姜东都加上了好友。
这个看似平常的、不摆架子的举动,在未来的岁月里,将被薛子贵视为自己一生中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它所带来的后续影响,远非此刻所能想象。
加上微信后,车厢内的气氛更加融洽。
漫长的旅途中,三人围绕着股市这个话题,聊得越发深入。
姜东像是找到了倾诉对象,开始大倒苦水,讲述自己几次被类似St万天这样的“垃圾股”坑惨的血泪史,语气中充满了懊悔和不甘。
而薛子贵则以其成功者的姿态,分享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一段股市经历。
“那还是2007年的时候,”薛子贵眼神中流露出追忆的神色,“我四十多岁,靠着做消防生意攒下了第一桶金,大约100万。当时听朋友说贵州茅台是好公司,就一股脑全在110块左右买进去了。”
他苦笑了一下,仿佛又感受到了当年的煎熬:“谁知道买进去就开始跌,最低的时候跌到了六十多块,差点腰斩。
我那时候不甘心,频繁补仓,结果本金100万,最惨的时候市值只剩下65万。
那段日子,真是茶饭不思,跟小姜你现在的心情差不多。”
姜东听得感同身受,连连点头。
“后来啊,”薛子贵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了释然和庆幸的笑容,“我的消防生意突然有了起色,忙得焦头烂额,也就没再管股市里那点钱了,索性就当它没了,死扛着。
这一放,就是五年。
等后来偶尔想起来一看,好家伙。
贵州茅台那股价涨得我都不敢认了。”
他顿了顿,带着一丝自豪说道:“因为生意上也不缺钱,这笔投资我就一直没动,放到现在。
当年那100万的市值,经过这么多年的送股、分红、股价上涨,现在差不多值……接近3000万了吧。”
“三…三千万?!”姜东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瞪得溜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和极度向往。
一百万变三千万。
这简直就是他梦寐以求的神话。
薛子贵的经历极大地刺激了姜东,他握紧了拳头,激动地说:“薛老,您太厉害了。
这就是价值投资的力量吗?
我以后一定要向您学习,也要成为这样的成功人士。”
唐浩适时地拍了拍姜东的肩膀,语气带着鼓励和深意:“姜东,听到没有?
薛老的经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他当时如果在贵州茅台最低点64元割肉,何来现在3000万的市值?
所以,信念和耐心,在股市里有时候比技术更重要。
我看好你,你可一定要拿住St万天,千万要记住薛老的经验。”
唐浩的话如同强心剂,让姜东备受鼓舞,他重重地点头,眼神变得无比坚定:“唐浩,谢谢你,薛老,谢谢您的故事。
我一定会坚持的,这次说什么也不轻易割肉了。”
看着姜东重新燃起斗志的样子,唐浩和薛子贵相视一笑。
旅途在愉快的交谈中过得飞快,列车广播开始提示,青山市即将到达。
这次偶然的高铁相遇,三颗来自不同轨迹的心短暂交汇。
两条看似微不足道的人脉,已经悄然埋下。
尤其是对薛子贵而言,他此刻并不知道,自己刚刚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何等辉煌未来的大门。
而唐浩的返乡之旅,也因为这段插曲,平添了几分有趣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