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光微亮,杨家的厨房便已升起了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开一股诱人的食物香气。
杨景曦深知文家是京城来的,口味必然挑剔,便亲自下厨,准备了一桌融合南北风味的精致早食。
金黄油亮的油条在滚油中膨胀酥脆,一屉屉小笼蒸饺和皮薄馅大的肉包子冒着腾腾热气,旁边是两大海碗的羹汤——一碗是浓稠酸辣、配料丰富的胡辣汤,另一碗则是熬得软糯香甜、点缀着各色干果的八宝粥。
几碟自家腌制的小菜清爽开胃。
当文家众人被引至饭厅,看到这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早食时,皆是眼前一亮。
他们本以为乡下地方饮食粗陋,已做好了将就的准备,万万没想到竟是如此丰盛诱人。
文渊先生率先夹起一根油条,咬了一口,外酥里韧,油香满口,不禁赞道:“唔!香酥可口,火候极佳!这油条炸得比京城老字号的还好!”
文博远尝了一个小笼蒸饺,汤汁鲜美,肉馅弹牙,亦是连连点头。
文家的几位小姐则对那碗八宝粥青睐有加,软糯清甜,正好合她们的口味。
胡辣汤的酸辣开胃也让几位舟车劳顿的男丁胃口大开。
一顿早食下来,文家众人吃得心满意足,对杨家的好感度更是蹭蹭往上涨。
文博远的夫人笑着对杨老太太道:“杨老夫人,府上的厨艺真是了得!这般精致的早食,便是在京城也难得吃到呢!”
杨老太太笑道:“文夫人过奖了,都是些乡下粗食,合口味就好。今日这餐啊,多半是曦丫头捣鼓的,她总有些新奇想法。”
众人目光又投向安静用餐的杨景曦,心中惊叹更甚:这姑娘,莫非是无所不能?
用罢早食,文渊先生看着窗外杨家庭院洒落的阳光,听着远处隐约的鸡鸣犬吠,只觉心中无比宁静舒畅。
他忽然对杨老爷子道:“杨老丈,老夫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可否在贵府叨扰几日?实在是贪恋贵府这清净安逸,也想……多向景曦丫头请教些养生之道。”
他其实更想近距离观察杨景曦,这个少女身上有太多让他好奇的地方。
杨老爷子闻言,喜出望外,连忙道:“文老先生这是说的哪里话!您能留下,是我们杨家的荣幸!求之不得!只管住下,想住多久都行!老大媳妇,快去把东厢最好的那几间客房再仔细收拾收拾!”
文家其他人原本计划探望后便返回京城,但见老父亲兴致如此之高,加之他们也对杨家充满了好奇,便也纷纷决定多留两日。
这时,文博衍的夫人,也就是文瑾的母亲,面带忧色地走到杨景曦身边,轻声道:“杨姑娘,知你医术通神,我……我有一事相求。”
她拉过身边瘦弱的文瑾,“瑾儿这孩子,自小体弱,脾胃不和,稍有不慎便容易感染风寒,京中太医调理多年,总难根除。不知姑娘可有何良方?”
杨景曦看了看文瑾,小男孩眼神清澈却带着一丝怯懦,身形确实比同龄人瘦小。
她温和一笑,对文夫人道:“文夫人,文瑾公子此乃先天元气稍弱,后天脾胃运化不足所致。汤药调理固不可少,但更需强健自身。”
她顿了顿,道:“我曾得授一套导引锻体之术,动作和缓,却最能固本培元,强健筋骨,促进气血生化。若文公子不嫌弃,不妨也在舍下小住几日,我每日清晨教导家人锻体时,让他一同练习。持之以恒,必能改善体质。”
文夫人一听,大喜过望!她早已从公公和丈夫口中得知杨景曦的非凡,能得她亲自指点,简直是天大的机缘!
她连忙拉着文瑾道谢:“如此真是太感谢姑娘了!瑾儿,快谢谢杨姐姐!”
文瑾乖巧地行礼,小声说:“谢谢杨姐姐。”
眼中却对那“锻体”带着一丝好奇与期待。
另一边,文博衍则对杨大伯那手惊世骇俗的木匠手艺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拉着杨大伯,指着厅中的家具道:“杨大哥,你这手艺真是绝了!我书房正缺一套书柜和一张大书案,一直寻不到合心意的。不知可否劳烦杨大哥,为我定制一套?木料工钱,但凭开口!”
杨大伯是个实在人,见京城来的大官如此欣赏自己的手艺,心里乐开了花。
搓着手憨笑道:“文大人看得上我的手艺,是我的福气!谈什么钱不钱的!大人只管说想要什么样式的,我一定给您打得妥妥当当!”
两人当即就凑到一起,比划着讨论起书柜的样式、书案的尺寸和雕花图案来,相谈甚欢。
而在后院,文博远的女儿文婧小姐,则被杨景婳房中那些栩栩如生的绣品和几个造型可爱的布艺玩偶吸引住了。
她拿起一个抱着胡萝卜的小兔子玩偶,爱不释手:“景婳妹妹,这是你做的?真是太精巧了!这针脚,这配色,还有这神态,活灵活现的!”
杨景婳有些害羞地点点头:“闲着无事,做着玩的。让文姐姐见笑了。”
“哪里是见笑!”文婧真心赞叹,“你这绣工和画样,比京城锦绣坊的大师傅都不遑多让!特别是这玩偶,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真是有趣又可爱!”
两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很快便找到了共同话题,凑在一起讨论起刺绣的针法、丝线的配色以及玩偶的设计来。
杨景婳拿出自己画的更多图样,文婧看得惊叹连连,直呼大开眼界。
临到文家女眷们告辞回房休息时,杨景婳将那几个备受称赞的玩偶——小兔子、小老虎还有一个穿着裙子的小娃娃,用干净漂亮的布包好,塞给了文婧和另外两位文家小姐。
“文姐姐,这些小玩意儿,送给你们解闷吧。”杨景婳红着脸道。
文家几位小姐又惊又喜,她们是真喜欢这些新奇有趣的玩偶,推辞一番后便高兴地收下了,对杨景婳的好感倍增。
就这样,文家众人原本计划的短暂探望,变成了其乐融融的小住。
杨家大宅里,时而传来讨论木工的热烈声,时而传来女孩们探讨刺绣的轻言笑语,清晨的院子里则多了文瑾跟着杨景曦和孩子们一起认真锻体的稚嫩身影。
文渊先生则每日与杨老爷子喝茶下棋,闲话桑麻,过得无比惬意。
两家人之间的关系,在这日常的相处中,变得愈发融洽和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