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动用超级光脑,对张彬而言是一个慎重的选择。这台来自二十二世纪的造物,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带入坟墓的秘密。它超越时代的能力,既是解决难题的终极钥匙,也可能是不稳定性的来源。他必须确保使用过程绝对隐蔽,不留下任何可能被外界探测或怀疑的痕迹。
他需要一个完全隔离的环境。以需要高度专注进行理论推演和复杂计算为由,张彬向钱思明申请启用基地内一间具备电磁屏蔽功能的小型保密实验室。这间实验室通常用于处理最高密级的信号分析或密码破译,其独立供电和物理隔离性符合他的要求。
钱思明没有多问,只是深深看了张彬一眼,便批准了他的申请。这位老科学家清楚张彬身上笼罩着层层迷雾,拥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和知识来源。他选择信任,并将“灯塔”项目最核心的技术难题寄托在张彬身上。
实验室的门在身后沉重地闭合,将外界一切声响隔绝。冰冷的金属墙壁吸收着光线,只有操作台上一盏孤灯提供照明。张彬从无限空间中,取出了那台外观简约、线条流畅的超级光脑主体。他没有连接实验室的任何外部接口,而是使用光脑自带的、同样来自未来的独立能源模块供电。
启动过程无声无息,只有面板上几颗微小的状态灯亮起幽蓝的光。张彬深吸一口气,将意识沉入其中。他没有采用传统的键盘输入,而是直接通过九转不灭体强化后的精神感应,与光脑建立深层连接。这样效率更高,也更隐蔽。
他将过去数月收集到的、所有关于“灯塔”信号的原始数据包——来自“凌霄殿”磁力仪、“苍穹之眼”地面站、以及后续协调卫星的观测记录——全部通过意识流,毫无保留地导入光脑的存储核心。
“任务建立:深度解析目标信号,代号‘灯塔’。”张彬在意识中下达指令,“分析维度:信号源物理机制反推、编码结构底层逻辑还原、潜在信息载体识别、与已知(数据库内)所有信号模式进行相似性匹配。优先级:最高。”
光脑接收指令,内部看不见的量子计算单元开始全功率运转。庞大的数据流被拆解成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投入由复杂算法构成的逻辑熔炉中。实验室里依旧安静,但张彬能通过精神连接,感受到光脑内部那近乎沸腾的运算洪流。
困境在于他必须独自承担这一切。他不能将光脑的分析结果直接作为结论上报,他需要将这些超越时代的知识,转化为当前科技水平能够理解的语言和逻辑,才能提供给项目组。这是一个在真理与认知之间搭建脆弱桥梁的过程。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张彬闭着眼睛,仿佛老僧入定,但他的大脑正与光脑同步,处理着海量的中间计算结果和模型推演片段。
光脑首先排除了信号源于任何已知自然现象的可能性,置信度高达99.998%。它构建了数百种可能产生此类信号的人造设备理论模型,从大功率粒子加速器到新型雷达系统,但大多数模型都与信号的某些精细特征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在对编码结构进行近乎原子级别的拆解后,光脑确认了张彬之前的直觉——这种编码方式在数学层面上展现出一种异常高效的错误纠正和信息密度优化特性,其设计理念确实与资料库中记载的、用于极端环境下的基础信标编码存在结构相似性,尽管实现水平天差地别。
收获在深度挖掘中逐渐浮现。光脑发现,在信号那看似平稳的载波之下,隐藏着一种极其微弱、频率极高的次级调制。这种调制并非用于传递信息,更像是一种……“身份标识”或者“运行状态反馈”,其模式同样具有非随机的规律性。
就在分析进行到最关键阶段,试图对信号源的技术路径进行最终溯源和特性归纳时——
钩子猛地触发。
一直以稳定节奏闪烁、显示运算状态的光脑面板指示灯,突然发生了变化。那些幽蓝的光点不再遵循简单的明灭循环,而是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其复杂的模式疯狂闪烁。光芒的颜色甚至开始发生细微的偏移,从纯粹的幽蓝,偶尔会渗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紫色流光。
这种闪烁模式不在张彬已知的任何系统状态指示范围内。它不像出错,也不像完成,更像是一种……高度“兴奋”或者说“专注”下的外在表现?仿佛光脑在运算过程中,遇到了某个让它“感兴趣”或者说需要调动额外巨大资源来处理的特殊节点。
张彬猛地睁开双眼,紧紧盯着那一片狂舞的指示灯。
是信号本身隐藏着更深的秘密,触发了光脑的某种深层解析机制?还是信号中蕴含的某种特性,与光脑数据库深处的某些加密或高优先级条目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共鸣?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量子逻辑单元冷却剂配方(适用于高负载计算环境)。物品知识已存入意识流。】
签到系统再次给予支持,这次是针对高负荷运算的辅助材料。
张彬按下内心的波澜,维持着精神连接的稳定,不敢有丝毫打扰。他意识到,光脑可能正在触及“灯塔”信号最核心、最不为人知的层面。
分析还在继续,结果未知。但那片狂舞的光芒预示着,答案可能比他想象的更加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