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速风洞的轰鸣声已经沉寂,但那份灼热的数据却像烙铁一样烫在每一个参与“白帝”乙型项目的人员心头。观测廊后的控制室里,灯光重新亮起,驱散了部分昏暗,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沉重。屏幕上定格的、代表毁灭性高温的热成像图,成为这次测试无声的墓志铭。
项目总师周老,一位曾参与过共和国最早喷气式飞机设计的元勋,双手撑在控制台上,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盯着那片刺眼的亮白色区域,久久没有说话。最终,他直起身,转向会议室,脚步带着一丝这个年纪不该有的沉重。
紧急项目会议在压抑的气氛中召开。没有寒暄,周老直接让数据分析员将关键数据投射到墙上。
“各位,情况比我们最坏的预估还要严重。”周老的声音沙哑,带着一夜未眠的疲惫,“根据风洞测试数据和外推计算,当白帝乙型速度超过二点五马赫,机体表面,特别是头部、前缘和发动机舱区域的温度,开始突破五百摄氏度。达到设计巡航速度的六马赫时,部分区域将超过一千二百摄氏度。而在进行极限机动或短暂冲刺到九马赫时,局部高温区域……将逼近两千摄氏度。”
每一个温度数字报出,会议室里的温度就仿佛降低一度。在座的空气动力学专家、结构工程师、材料专家,脸色都异常难看。他们清楚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
张彬坐在靠前的位置,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些令人绝望的数据。他知道,是时候将那个早已准备好的方向公之于众了。
“这不是简单的散热问题,”周老继续说道,语气凝重,“这是‘热障’。是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空气被剧烈压缩和摩擦,将巨大的动能转化为热能,施加在飞行器表面的物理规律。我们现有的航空铝合金,长期工作温度不能超过三百五十度,五百度是极限短时耐受。一千二百度……两千度……”他摇了摇头,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而喻。
困境赤裸地摆在桌面上:白帝乙型的设计性能要求,与现有材料科学的极限,发生了最直接、最残酷的碰撞。没有能够承受持续超高温气动加热的结构材料,任何关于高超音速巡航和跨大气层机动的设计,都只是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一位负责结构设计的副总师开口,声音低沉,“要么降低性能指标,将最大速度限制在热障以下;要么……找到我们认知范围之外的材料。”
降低性能指标?没有人愿意接受。白帝乙型承载的是打破战略平衡、夺取制天权的希望。但认知范围之外的材料,又在哪里?
冲突不仅仅是技术与材料的矛盾,更是雄心壮志与冰冷物理定律的对抗,是紧迫的战略需求与漫长研发周期之间的撕裂感。
就在这时,张彬清了清嗓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周老,各位同志,”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打破了会议室里绝望的沉寂,“我们或许不需要降低指标,也并非完全没有方向。”
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前,没有看那些高温数据,而是调出了另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标注着“绝密”的材料清单概要。
“正如这位同志所说,我们需要超越现有认知的材料。”张彬的手指划过清单上的几个关键词,“根据我们之前在一些极端环境材料领域的超前探索和储备,我认为,解决白帝乙型热障问题的唯一可行路径,在于两类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陶瓷基材料,以及超高强度碳碳复合材料。”
他详细解释这两类材料的潜力:“复合陶瓷基材料,以其极高的熔点(普遍超过三千摄氏度)和优异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作为机体表面高温区域的热防护系统和蒙皮材料,直接面对气动加热。而碳碳复合材料,在极高温度下不仅能保持强度,甚至能通过可控的烧蚀过程带走大量热量,是制造发动机燃烧室、喷管、进气道唇口等最严酷热端部件的理想选择。”
收获在张彬清晰而坚定的阐述中变得具体。他正式将之前签到获得的【高性能复合陶瓷基板材】和【超高强度碳碳复合材料】从无限空间的储备状态,推到了国家最高优先级项目攻关的前台。一个因材料瓶颈而濒临停滞的项目,被强行注入了一条明确但极其艰难的技术路线。
会议结束后,周老立刻召集了国内最顶尖的陶瓷、碳材料和高温结构领域的专家,组成了“白帝乙型耐高温材料攻关小组”。张彬作为技术方向的提出者,自然成为小组的核心顾问。
在小组的第一次内部技术交底会上,当张彬将那份来自系统的、记录了两种材料详细性能参数(经过他适当处理,去除了过于超前的数据)的技术资料分发给各位专家时,会议室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这……这抗拉强度……确定是陶瓷基材料?”
“氧化阈值温度……两千四百摄氏度?这怎么可能!”
“碳碳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比我们目前实验室最好的样品高出五倍不止!”
专家们传阅着资料,脸上写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这些数据远远超出了他们已有的认知和国内乃至国际公开报道的最高水平,仿佛来自另一个科技维度。
钩子随即浮现。短暂的震惊过后,质疑声开始响起。
“张顾问,这些数据……太完美了,完美得不真实。”一位资深的陶瓷专家扶了扶眼镜,语气谨慎,“即便在实验室极端条件下制备出拥有这种性能的微小样品,我或许会相信。但是,大规模生产?还要加工成白帝乙型所需的大型、复杂、带曲面的构件?还要保证在剧烈振动、热冲击和粒子侵蚀下的可靠性?”
他摇了摇头,脸上写满忧虑:“这其中的工艺难度,比如均匀烧结、界面结合、缺陷控制……每一项都是世界级难题。我怀疑,以我们现有的工业基础,能否在十年内解决这些问题。”
另一位碳材料专家也补充道:“还有成本。如果按照资料上的工艺要求来估算,制造一公斤这种级别的碳碳复合材料,成本可能是等重量黄金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白帝乙型……用得起吗?”
材料专家们对这两种“实验室样品”的性能数据感到震惊,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其大规模生产和工程应用可行性的深深怀疑。理论与现实之间,似乎横亘着一条比热障更加难以逾越的鸿沟。
张彬平静地听着这些质疑。他知道,这些担忧都是现实且合理的。系统的奖励提供了目标和图纸,但将图纸变为现实的道路,依然需要这个时代的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去一步步开拓。
“各位的顾虑都很对。”张彬开口,语气依旧沉稳,“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在这里集中攻关。我们不需要一步登天,可以先从制备小型标准件开始,验证工艺,积累数据,逐步向大型复杂构件迈进。成本问题,也会随着工艺成熟和规模扩大而下降。”
他看向众人,目光坚定:“这是白帝乙型唯一的生路。再难,我们也必须走下去。”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大型陶瓷构件气氛压力烧结炉设计原理图。物品已存入无限空间。】
又一关键设备的图纸到位,指向了攻克大规模生产难题的核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