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一年的春天,在一种外松内紧的氛围中降临华国。荆北的局势在铁腕整顿后趋于平稳,但暗流依旧潜藏;海上航路的初步打通,带来了希望,也引来了更贪婪的目光。林越站在新的起点上,深知短暂的平静只是下一轮风暴的序幕,他必须加快步伐,将手中的筹码转化为真正的实力。
一、 零陵:迈向深蓝的野望
零陵城外的船坞规模再次扩大,工匠数量增加了近一倍。在“破浪一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大、更坚固的“乘风级”海船的设计图纸,终于在墨衡和众多工匠的合力下完成。
这艘设计中的新船,长度是“破浪一号”的两倍,采用更粗壮的龙骨和更多的水密隔舱,设有多根桅杆和更复杂的帆索系统以适应远洋多变的风向,船体两侧还预留了安装更多弩炮的基座。林越审阅图纸后,亲自将其命名为“探索者号”,并下令不惜工本,集中资源,优先建造。
“主公,此船若成,载货量、续航力、抗风浪能力都将远超现有船只,足以尝试穿越海峡,探索更遥远的南方!”墨衡激动地汇报,他的眼中充满了创造历史的兴奋。
“不仅要能探索,还要能战斗。”林越补充道,“未来的海上,不会只有风浪,还会有敌人。‘探索者号’必须是一艘能够保护自己、也能威慑敌人的船!”他要求格物院继续研究如何将改进后的弩炮和猛火油柜更有效地集成到新船上。
与此同时,大乔主导的海贸司在零陵和番禺同时挂牌成立。她利用原有的商业网络,迅速组织起货源,将华国的瓷器、纸张、铁器、丝绸(通过秘密渠道从北方购入生丝,在零陵设立工坊纺织)装箱,准备通过海路运往交广,并尝试与更南方的林邑(占婆)、扶南(柬埔寨一带)等地的商人进行接触。同时,来自交广和南海的珍珠、香料、犀角、象牙、贵重木材等物产,也开始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输入零陵,再转运至荆北乃至更远的地方。这条海上商路带来的利润和战略物资,正逐渐成为华国重要的经济命脉。
二、 荆北:余波未平与科举纳贤
荆北,蒯良家族虽遭重创,但其数百年积累的声望和人脉并未完全消失。他们转而采取了更为消极的抵抗方式——“非暴力不合作”。家族核心成员深居简出,不再公开评议时政,但其控制下的田庄、商铺,却开始以各种理由拖延或减少向官府出售粮食、布匹等战略物资,试图从经济上制造麻烦。一些与蒯家关系密切的旧文人,也纷纷拒绝华国官府征辟,宁愿隐居乡野。
面对这种软刀子,文聘和霍峻一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只能一方面加紧发展官营经济,另一方面利用巡察使体系,持续不断地清理基层,提拔寒门子弟,逐步蚕食旧士族的生存空间。
而与此同时,华国第四届科举大比的筹备工作也在零陵和襄阳同时展开。此次科举,因华国疆域扩大至荆北,规模和影响力远超以往。告示贴遍城乡,明确表示不分士庶,唯才是举,尤其鼓励明算、明法、格物等实用学科的士子报考。
消息传出,不仅华国境内的寒门学子摩拳擦掌,就连曹操、孙权控制下的部分地区,也有一些不得志的文人或是对新学感兴趣的年轻人,冒着风险前来投考。一种不同于传统经学取士的新风气,正随着华国的崛起而悄然扩散,吸引着天下英才。
三、 南中:烽烟再起与海上应对
南中的平静终于被打破。刘备在汉中的战事取得决定性进展,张鲁败局已定。腾出手来的诸葛亮,加强了对南中的经营。其麾下李恢等人,以更优厚的条件(如承诺给予部落头人蜀汉官职、开放盐铁专卖权等),成功拉拢了南中几个实力较强、且与祝融部族素有矛盾的部落。
冲突首先在牂牁郡南部爆发。被拉拢的阿骨部落,在其头人带领下,突然袭击了邻近一个忠于祝融的部落,烧杀抢掠,并公然打出了蜀汉的旗帜。
祝融夫人大怒,亲率本部精锐前往平叛。蛮族骑兵在山地丛林间纵横驰骋,初战告捷,大败阿骨部落,迫使其残部逃入深山。然而,李恢早已料到祝融会出兵,他暗中联络了另外几个摇摆不定的部落,在祝融主力被吸引之时,从侧翼威胁祝融的后方基地,同时派小股部队袭扰华国在边境的哨所和商队。
南中局势骤然紧张,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糜烂态势。祝融虽勇,但面对刘备集团有组织的渗透和拉拢,以及多个部落的反复无常,也感到压力巨大,紧急向零陵求援。
林越接到祝融的求援信,并未立刻派遣陆军穿越崎岖的山地。他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落在了那条新打通的沿海航路上。
“传令给番禺的驻军和海贸司,立刻组织一支由三艘‘破浪’级海船和若干运输船组成的特遣舰队,搭载一千名交广地区的精锐士兵,以及足够的弩箭、医药和补给,沿海岸线西进,直抵郁林郡(今广西贵港一带)沿海!”林越下令道,“这支舰队的任务,不是深入南中内陆,而是在沿海建立坚固据点,展示存在,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部落,并随时准备为祝融夫人提供侧翼支援和物资补给!”
“同时,”他看向大乔,“通过海贸司,加大从交广向郁林郡沿海据点运输盐、铁、布匹等紧缺物资的力度,以这些据点为支点,直接与南中那些尚未完全倒向刘备的部落进行贸易,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分化瓦解刘备的联盟!”
这是一招釜底抽薪之策。通过海上力量,华国可以直接将影响力投射到南中的沿海地区,绕过陆地上的重重阻碍,与刘备争夺对南中各部族的控制权。
四、 天下的目光
华国的一系列动作,再次吸引了天下诸侯的目光。
曹操在许都,密切关注着华国与刘备在南中的博弈。“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传令曹仁,加强南阳防务,静观其变。”他乐于见到林越和刘备互相消耗。
孙权在建业,则对华国海上力量的快速发展感到极度不安。“周瑜,我们的水军,可能压制华国海船?”
周瑜面色凝重:“主公,华国海船设计新颖,尤其善用火器,在开阔海域,我传统水军战法恐难奏效。且其沿海据点延伸,对我江东亦形成夹击之势。当务之急,是加快我水军战船更新,并……或许可尝试与曹操或刘备,共议遏制林越海上扩张之策。”
天下的棋局,因华国这步“向海图强”的妙手,而变得更加波诡云谲。
尾声
零陵王府内,林越看着刚刚送来的“探索者号”龙骨铺设仪式报告,以及南中特遣舰队启航的消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陆上的荆棘尚未完全清除,海上的风浪已然扑面而来,南中的烽火更是迫在眉睫。
但他心中并无畏惧,只有一种迎接挑战的兴奋。他知道,自己走的这条路前所未有,注定充满艰难险阻。但只要巨舰能够下水,航路能够延伸,知识能够传播,民心能够凝聚,华国就能在这大争之世,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告诉墨衡,我要在明年这个时候,看到‘探索者号’扬帆出海!”林越对身边的蔡文姬说道,语气中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
窗外,春光明媚,零陵城内外,一片生机勃勃。雏凤的视线,已经越过山川阻隔,投向了那无限广阔的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