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当天,清晨的阳光尚未完全驱散城市的薄雾,一辆不起眼的黑色商务车便悄无声息地停在了那家预定好的小型Livehouse后门。周深和他的核心团队,连同几位绝对信赖的现场执行人员,带着几大箱精心准备的物资,提前抵达了现场。他们要赶在所有人到来之前,将这个地方,变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只为一个人绽放的舞台。
推开Livehouse厚重的隔音门,内部是演出场所常见的、略带工业感的空旷。冰冷的金属支架、裸露的砖墙、整齐排列的折叠椅……一切都透着一种标准化的、等待被喧嚣填满的冷静。但这绝不是周深想要的效果。
“开始吧。”周深环顾四周,目光沉静,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他心中早已有了清晰的蓝图。
首先被撤走的,是那些排列整齐、带着距离感的折叠椅。团队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搬至仓库。取而代之的,是从周深自己家中、以及何父何母新居中挑选来的,最舒适柔软的布艺沙发和单人扶手椅。它们被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精心考量地摆放成几个松散的、面向舞台的弧形区域。沙发上堆满了各种蓬松的抱枕,材质从天鹅绒到棉麻,颜色是柔和的米白、浅灰、淡蓝和暖黄,像一片片柔软的岛屿。沙发之间的空地上,铺上了厚厚的、触感极其柔软的地毯,赤脚踩上去,会有一种被温暖包裹的感觉。
舞台本身也被彻底改造。原本略高的舞台被降低了高度,几乎与地面平齐,拉近了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更像是一次亲密的分享,而非一场仰望式的演出。舞台背景没有使用炫目的LEd屏幕,而是悬挂了一幅巨大的、定制的暖色调渐变纱幔,灯光打上去,会泛出柔和的光晕,如同晨曦或日落时的天际线。舞台边缘,摆放了几盆高大的、绿意盎然的散尾葵和龟背竹,为空间注入了自然的生机。
灯光师正在紧张地调试。所有的面光、顶光、侧光,都被要求调整到最柔和的色温和亮度。刺眼的追光灯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隐藏在角落和绿植后的、可以营造出均匀漫反射光效的灯具。最终调试好的灯光效果,如同一个永远处于黄金时分的下午,温暖、明亮,却没有一丝阴影和攻击性,足以让最敏感的眼睛也感到舒适。
音响师的工作同样至关重要。音量被设定在一个既能清晰传递每一个音符细节、又绝不会让人觉得吵闹甚至不适的区间。音色被仔细微调,确保周深声音中的温暖、空灵特质能被完美还原,同时过滤掉任何可能尖锐或刺耳的频率。他们要确保这里的每一缕声音,都是抚慰,而非刺激。
正对舞台中心的最佳位置,被预留了出来。那里没有摆放沙发,而是安置了何粥粥的特制轮椅。轮椅被仔细调整到最舒适的角度,周围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方便何父何母就近照顾。轮椅的脚踏板被收起,铺上了一块极其柔软厚实的羊毛垫。周深甚至细心地检查了轮椅的每一个关节和锁扣,确保万无一失。
团队成员们还在细节上倾注了无数巧思。空调温度被设定在最宜人的恒温;空气中喷洒了极淡的、带有安神作用的洋甘菊精油香氛;角落的吧台上,摆放着温热的养生茶、果汁和几样精致的、易于取用的小点心,而非酒精饮料;甚至连卫生间的镜子边缘,都贴心地贴上了防撞条。
周深静静地站在改造完毕的场地中央,环顾四周。冰冷的Livehouse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温暖、安全、充满居家感的私密空间。它不像一个演出场所,更像一个精心布置的客厅,一个被放大了的、充满安全感的“家”。这里没有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没有偶像与粉丝的距离,只有即将被音乐和爱意填满的共享空间。
阳光透过厚重的窗帘缝隙,在地毯上投下狭长的光带,空气里漂浮着淡淡的精油香气和暖气的微醺。一切都准备就绪,静候着今晚那些特别的客人,静候着那一场只为一个人响起的、爱的音乐会。周深走到何粥粥的轮椅座位旁,轻轻抚摸着柔软的扶手,想象着她今晚坐在这里的样子。他深吸一口气,眼中充满了期待与一种近乎神圣的宁静。这个空间,就是他能为她搭建的,最坚固、最温柔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