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那番结合了杜甫血书、自身见闻与战略洞察的陈述,如同在沉闷压抑的思政殿内投下了一颗惊雷。殿内文武,神色各异,陷入了短暂的死寂。肃宗皇帝手指敲击御座的频率,不自觉地加快了几分,显示出内心的剧烈波动。
打破沉默的,是那位面色赤红、气息沉凝的老将,郭子仪。他踏前一步,声如洪钟,带着沙场特有的质感:“李招讨所言江淮危局,句句属实!老臣在河北与叛军主力周旋,深知其后勤多赖江淮漕运。若江淮有失,则我军腹背受敌,局势危殆!然则——”
他话锋一转,目光灼灼地看向李白:“招讨所言‘奇袭范阳’,谈何容易!范阳乃叛军老巢,城高池深,守备森严。我军主力被史思明、蔡希德等部牢牢牵制于河北,分身乏术。纵有奇兵,如何突破重重关隘,千里奔袭?此策……未免过于行险!”
郭子仪的质疑,代表了殿内绝大多数务实派将领的心声。奇袭听起来美妙,但执行难度如同登天。
李白对此早有预料。他并未直接反驳郭子仪,而是转向肃宗,拱手道:“陛下,郭司空所言极是,奇袭范阳,确为行险。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叛军如今气焰嚣张,正因其认为我朝廷只能被动防守,绝无可能威胁其根本之地!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我军主力于河北正面牵制,正是为了给奇袭创造机会!”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臣,声音清越,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至于如何突破关隘,千里奔袭……臣,或可效仿昔日之‘侠客行’!”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一愣。“侠客行”?
李白微微一笑,继续道:“臣无需朝廷调动大军。只需陛下予我‘参谋军事、联络义军’之权柄,一纸空白告身(委任状),以及陛下密旨。臣愿亲率麾下‘青莲营’精锐,并联络河北、河东等地仍在抵抗的义军豪杰,组成一支精干之‘奇兵’。我等不走官道,不攻坚城,专拣山野小径,叛军防御薄弱之处渗透。沿途义军,皆可为耳目、为向导、为助力!”
他顿了顿,语速加快,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激昂:“此举,兵力不在多,而在精;行动不在快,而在隐!一旦接近范阳,或可联络城中心向大唐之志士,里应外合;或可寻机制造混乱,焚其粮草,断其归路!纵使不能一举攻克范阳,只要能将战火引至叛军腹地,令其首尾不能相顾,则河北前线叛军必然军心震动,回援老巢!届时,郭司空、李光弼将军等正可挥师猛攻,战机必现!”
这番构想,将江湖手段与军事战略相结合,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听得众人心神摇曳。这已不再是传统的战阵对决,而是融合了特种作战、敌后破坏与心理战的全新模式!
“荒谬!” 房琯忍不住再次出声驳斥,“区区百人,纵是精锐,深入虎穴,无异于以卵击石!更何况,倚重江湖草莽,岂是朝廷正道?若事机不密,反遭其祸!”
“房相!” 这次,不等李白开口,肃宗却突然出声,语气带着一丝不耐与决断,“非常之时,岂能拘泥于常理正道?李爱卿于睢阳、江淮,已屡次证明其能!其所言联络义军,亦是实情!朕看此策,虽有行险之处,却正切中叛军要害!”
皇帝的表态,让房琯脸色一白,悻悻然不再言语。李辅国眼神闪烁,悄悄打量了一下肃宗的脸色,也低下头,不再作声。
肃宗目光重新回到李白身上,那疲惫的眼中,此刻竟燃起了许久未见的锐利与期许:“李爱卿,你方才所言,需‘参谋军事、联络义军’之权柄?”
“是!” 李白坦然迎向皇帝的目光,“臣之本心,不在高官厚禄,而在平乱安民。有此权柄,臣便可名正言顺协调各方义军,将其力量纳入朝廷平叛大局;亦可随时向陛下及郭司空等献策,不受层级掣肘。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发挥臣之作用。”
肃宗凝视李白良久,仿佛要透过那双深邃平静的眸子,看清他真正的意图。殿内静得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天子的决断。
终于,肃宗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如释重负又充满期望的复杂情绪:“好!朕,准卿所奏!”
他看向身旁的宦官:“拟旨!加封李白为‘天下兵马元帅府行军参谋’,授银青光禄大夫(散官,表身份),赐金牌一面,许其便宜行事,联络四方义军,直奏军情!所需空白告身,由中书门下即刻办理!”
“陛下圣明!” 众臣齐声应道,心思各异。郭子仪看向李白的目光中,多了几分郑重与一丝合作的可能性。房琯等人虽面色不豫,却也不敢再公然反对。李辅国低垂的眼帘下,目光更加幽深。
肃宗从御座上站起身,竟一步步走下御阶,来到李白面前。这个举动,让所有大臣都吃了一惊!天子降阶,这是何等的礼遇!
肃宗看着李白,语气恳切:“李爱卿,朕知你志不在此虚名。然国难当头,正需卿这等既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怀赤诚报国之心的栋梁!望卿勿负朕望,勿负天下苍生之望!”
说着,他竟然微微抬手,似乎想拍拍李白的肩膀,但手到中途,又觉得不妥,改为重重一挥袖,表达其激动与信任之情。
李白深深一揖,语气沉静而坚定:“臣,李白,必竭尽全力,辅佐陛下,早平叛乱,重振大唐!”
他没有山呼万岁,没有感恩戴德,但这平静而有力的承诺,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
肃宗看着他,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真正意义上的笑容,那是一种找到了得力臂助的欣慰。
这一刻,青衫诗仙,白衣卿相。
他以一种超越传统仕途的方式,成功踏入了庙堂的权力核心,获得了影响天下局势的特殊地位。
不居高官,而掌实权;不涉党争,而连江湖。
这,正是李白为自己选择的,最适合在这乱世中践行“重铸脊梁”之志的道路。
殿外,天光正好。
一场关乎国运的战略转变,已在这简陋的偏殿中,悄然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