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室沉默得令人窒息。
“好奇怪,在这一刻,我竟然有点难过……”
不知道哪个角落突然传来一声轻语。
声音像一阵微风,在紧张的空气里轻轻掀起涟漪。
轻语落下后,监控室内一时间静得更深。
所有人的呼吸不由自主地变慢,胸口像被轻轻敲了一下。即便知道那只是一个人类的无意识反应,他们还是感到一种奇怪的共鸣。
是的,他们也觉得有点说不上来的感受……既轻微又无法忽视。
这种感觉让人莫名的沉默。
盘古锤一号明明只是一个冰冷的飞行器,钢铁的躯壳在宇宙的漆黑中泛着冷光,表面没有一丝温度,也不该承载任何情绪。
可就在它按预定入射角冲向“Y-0103”小行星的那一刹那,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在它的背影里读出了悲壮——
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如同古老传说中的英雄,背负着天地的期许,毅然踏上无法回头的征途。
天目一号静静地悬浮在不远处,它的传感器一刻不停地运作,高分辨率的观测设备捕捉着每一丝微小的变化。
屏幕上数据流像车轮般滚动,仿佛连时间也在这一刻被拉长。
地面指挥中心沉默而紧张,屏幕前的人们几乎屏住呼吸。他们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操作,更是一场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博弈。
尽管盘古锤一号没有灵魂,但此刻,它承载的意义,远比任何活物都要沉重。
在浩瀚宇宙中,无尽的黑暗与冷寂中,飞行器如孤勇者般向前冲去,直指那颗陌生而危险的小行星。
光影交错中,悲壮与孤独交织成某种难以言说的美。
瞬间,一团耀眼的火光炸开,火光、岩石与粉尘在暗黑的宇宙中交织成一片光幕。碎片四散飞溅,炽热的亮光在空中划出长长的弧线,宛若千万颗微型流星。
科研人员屏住呼吸,眼睛紧盯着屏幕。
火光下,目标小行星表面瞬间出现深深的凹坑,灰色尘雾被强烈的撞击力抛向太空,缓缓扩散成一个巨大的云团。
姜蕴宁望着那深深的凹坑和飞溅的物质,大致有了判断。
至少从眼前的景象来看,撞击算是成功了。
可是,屏幕上滚动的最终数据尚未全部确认,所有人仍屏住呼吸,等待着正式结论。
数据流飞快滚动,显示出撞击速度、入射角度以及抛射物的分布都与预先计算完全吻合。
几秒钟后,房间里终于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撞击成功了。
屏幕上,火光与碎片在缓缓消散,撞击凹坑深邃而清晰。
盘古锤一号的物理存在终结了,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撞击瞬间的高分辨率数据被天目一号完整捕捉。
随后,它继续在轨道上守望,记录着撞击在小行星表面留下的每一个细节:凹坑深度、碎片喷发、尘埃扩散、抛射物轨迹等,为任务团队提供了无价的观测资料。
此刻的天目一号,宛如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在寂静的宇宙中默默履行使命——
因为长期观测,有助于验证动能撞击理论。
“Y-0103”小行星的后续监测工作,已交由后续观测团队接手。
如果没有意外,撞击任务到此正式结束。
姜蕴宁没有参加庆祝,也没有多作停留。她只是向主控中心提交了推进系统的最后一份数据报告,然后带着团队直接回了研究所。
此时,破空二号的全功率测试仍在进行,进度不甚理想。
姜蕴宁对于这样的现状,并没有感到太大的意外。
破空二号的技术跨度太大了,对于团队来说,这个挑战前所未有。而全功率测试,是整个推进系统中最棘手的一环。
它要求发动机在极限环境下持续稳定运行,在高温、高压与高速燃料流动的多重应力下,任何一个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系统失稳。
而终于等到姜蕴宁回来的破空二号团队其他成员终于松了口气。
主心骨回来了。
“姜工~~~”
“姜工,你终于回来了。”
“姜工,我好想你啊~~~”
“姜工,我们都快撑不住了……”
……
此起彼伏的声音,让研发大厅的紧张与压抑稍稍冲淡了些。
迎接姜蕴宁的,除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还有就是被晾在一边的苏修远几人的怨念。
孙俊凯瞄了大家一眼,故作委屈地问:“不想我们吗?那我们走?”
两天后,华国官方媒体账号发布了一段视频。
视频里,撞击器如同一道利箭般撞向“Y-0103”小行星,撞击瞬间的火光和尘埃飞溅清晰可见,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Y-0103”小行星表面在冲击下微微震动,碎片四散,光影跳动间,力量的震撼几乎能穿透屏幕传来。
然而,从视频上看,“Y-0103”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除了碎片与那个巨大的凹坑,它依旧沿着原轨道前行。
视频一出,立即引发热议。
许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此清晰、如此精准的画面,仿佛是合成的特效,或者是智能电脑模拟生成的虚拟场景。
社交平台上,一时间质疑声一片:
“所以,这是撞了跟没撞一样吗?”
“飞了那么远,结果去撞了个寂寞。”
“虽然我是华国人,我还是想问,这么清晰,真的是实拍的吗?”
……
接下来,各大博主纷纷制作科普视频,重点讲解小行星撞击器的工作原理和科学意义。
知名博主“晚晚晚知道”在看到官方发布的视频后,整个人都被震撼到了。
“晚晚晚知道”,就是当初姜蕴宁高一同桌林晚晚。如今,她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师,同时也是业余航天天文科普视频博主。大学时期,她受到舍友的影响,对天文和航天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她将这份热爱转化为公众传播的事业,如今在科普领域已经小有名气。
官方公布视频时,林晚晚早早就关注了第一时间的动态。
为了弄清楚真实的撞击效果,她特地去查阅航天机构官网公开的数据资料——果然,撞击器给“Y-0103”小行星带来了大约0.5 米每秒的速度改变。
对于视频,她从来没有怀疑过真实性。
她明白,在科研领域,华国官方向来谨慎对外——重要信息往往被隐瞒,但公开的资料则经过严格把控,绝不会虚构。
因为这些资料的背后都含有一种震慑力,这是华国在向外界展示航天的真实实力。
视频里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同样的信号:
华国航天团队真的做到了。
接下来,林晚晚迅速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开始整理和准备科普视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