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姜蕴宁的充分信任,顾远舟设计的考核可谓异常严格,甚至比一般团队选拔的标准要高出许多层。每一道题目、每一项测试都经过精心设计,既着重考察专业素养与跨领域的思维能力,也深入检验心理承压水平与团队协作的默契程度。
面对这样的挑战,陈小花丝毫没有退缩,她以稳定而出色的表现一一应对,高分通过了考核,顺利获得了加入“逐光计划”的资格。
当顾远舟在考核表上郑重写下“通过”二字时,抬起头,目光落在她身上。他微微一笑,伸出手道:“欢迎加入‘逐光计划’。我是项目负责人,顾远舟。”
顾远舟一直以考官的身份出现,陈小花直到此刻,才知道他竟是“逐光计划”的负责人。
她迅速回过神,挺直身躯,与他握手。
“谢谢您,顾教授。”
陈小花语气平稳,却掩不住眼底的光,“我会竭尽全力,不辜负这份信任。”
此时,华国在各个领域都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无论是基础科研、技术创新,还是产业应用,都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部分领域甚至已走在世界前列。
相比之下,深空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技术体系与人才储备正在加速建设之中,但潜力巨大,被视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逐光计划”的启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当然,世界并未止步。其他国家也在悄然布局各自的深空探索计划,太空竞赛的序幕,正缓缓拉开。
然而,探索宇宙,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未知的道路,需要持续的投入和坚韧的耐心。正因为如此,愿意投入大量资源、花费巨大精力去推进深空项目的国家并不多,大多数国家只能维持在基础研究或阶段性尝试的层面。
国家天文台下属天文中心。
深夜,天文中心观测大厅内灯光幽暗。
屏幕上,深邃的宇宙如同一幅星河画卷,密密麻麻的光点缓缓移动,映在天文分析员江涛的面庞上。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的苦香和设备低沉的嗡鸣声。
值班的江涛喝完咖啡之后,准备进行今晚的最后一次例行巡检,这也是他夜班的第四轮。
作为负责潜在危险小行星监测的工作人员,自从独立上夜班以来,他每晚至少要巡检四五次,以确保没有任何潜在威胁被遗漏。
前段时间,天文中心刚启用了最新的空间巡天望远镜——一台比现有望远镜更先进的未来型太空望远镜,能够监测数亿公里外、亮度极微弱的小天体,并精确计算它们的轨迹。
他突然注意到一条异常轨迹:编号 “Y-0103” 的小行星,直径约 200米,沿着略微偏离地球轨道的路线飞行。
江涛立即调出这颗编号“Y-0103”的小行星的历史观测数据,同时进行轨道拟合模型推算,结果让他屏息:
——按当前轨道和速度,约一年后可能与地球轨道相交;
——误差范围很小,初步判断具有潜在撞击风险。
江涛感到一阵寒意顺着脊背蔓延。
每次望向浩瀚宇宙,他总觉得地球仿佛有某种无形的保护——那么多陨石,都被大气层化作流星雨,平安无事。
工作了几年,他从未见过像眼前这样轨迹异常、可能直指地球的小行星,这种情况让他心头一紧。
“这……可能会撞上地球。”他低声喃喃。
他立即调用备用观测系统和三天前的同步卫星数据进行交叉验证。
误差范围极小,几乎确定——未来1年,它的轨迹与地球存在高概率相交。
心跳在胸腔里剧烈跳动,他几乎能听见血液流动的声音。
江涛迅速抓起电话,拨通天文中心负责人王成宇的办公室:
“王主任,请您立刻过来……一颗直径约200米的小行星,正在朝地球方向逼近,大约一年后可能接近地球轨道。”
五分钟后,走廊上传来沉重而急促的脚步声。
夜色下的天文中心灯光亮起。
天文中心的负责人王成宇抬头紧盯着屏幕。
此时,屏幕上那颗微弱光点已经江涛用红色标记锁定,陨石“Y-0103”正以每秒约 20 km\/s 的速度,沿着注定的轨迹,缓缓向地球方向飞来。
两人仔细复核观测数据和轨道计算,确认小行星存在潜在风险后,王成宇第一时间将观测结果通过正式渠道上报至国家天文台。
国家天文台对于数据经过二次验证,然后迅速提交给国家航天局与科技部。
夜深人静。
办公室内,徐良诚正低头审阅年度科研报告,手中的笔轻轻敲击在纸上,神情专注而冷静。近期项目繁多,他经常需要加班。
这时,电话铃声突兀地响起,打破了办公室原有的宁静。
他抬起头,看着来电显示——是秘书李少文打来的紧急电话。
徐良诚接起电话,声音带着警觉,“喂,少文,怎么回事?”
听筒那头传来李少文低沉而急促的声音,“部长,国家天文台那边发现一颗潜在危险的小行星,编号Y-0103,直径约200米,轨道可能与地球相交……”
徐良诚一惊,沉声问道:“预计多久会接近地球?”
电话那头短暂的停顿。
随后,李少文缓缓答道:
“……大约一年。”
徐良诚的笔在空中微微一顿。
李少文继续说:“国家天文台那边表示,需要科技部和航天部门立即介入,进行轨道分析与拦截方案评估。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得多……”
电话挂断。
办公室重新恢复了寂静,但那份宁静里,似乎多了某种无法言说的沉重。
徐良诚的眉头始终紧锁,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轻叩。三分钟后,他迅速拿起电话,连续拨出几通内部电话,协调相关部门。
半小时后,科技部正式批示:由航天局牵头,成立专项小组,全力评估小行星的轨道、撞击概率及潜在风险。
就在这一连串指令迅速下达的同时,国家天文台的监测大厅中,江涛和王成宇依然紧盯着屏幕,屏幕上那颗编号 Y-0103 的小行星缓缓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