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光电材料与光学技术研发中心。
这个研发中心不像普通实验室,更像一个高度洁净、设备林立的封闭基地,进出人员都要经过严格的防护程序。
对接光学晶体工作的,是负责人林昊博教授——
这是一位从海外顶尖研究机构归国的专家,长期专注于高纯度光学晶体的合成与工艺研究,是国际上公认的技术权威。早年他在欧洲顶尖研究机构长期从事高纯度光学晶体的合成与工艺优化工作,参与过多项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和严格的技术标准。归国后,他主导多项国家级光电材料课题,对高精度、高要求光学晶体的性能指标和制造工艺了如指掌。
会议室。
林昊博教授头发微白,戴着一副金属边眼镜,目光沉稳而专注。他从座位上抬头,点了点头,示意陈柏然和姜蕴宁坐下。
“林教授,您好。”陈柏然从文件袋里拿出一封信递过去,沉稳开口,“之前我们已经在邮件上沟通过,这是上级的介绍信。这次,我带着姜蕴宁工程师一同前来——她负责‘旭日’系列光刻机的技术攻关,材料细节方面需要她参与讨论。”
她就是姜蕴宁?
这位在半导体领域的名声,可不小。年纪轻轻,她的成就却是许多技术人员几辈子都难以企及的存在。
林昊博仔细打量她。
姜蕴宁身着常服,对于老教授的注视与好奇,她神情平静,举止克制而内敛,不露锋芒,却自有一股稳重气度。
林昊博在心里暗暗赞赏:这样的气质,显然是能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的人。
他收回视线,接过介绍信,扫了一眼内容,轻轻点头:“我已经了解了项目背景,你们的材料需求和目标我大致清楚了。请坐,我们具体谈。”
“现在的光学晶体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旭日3号’若要实现分辨率突破,就必须使用新一代光学晶体。”陈柏然开门见山地说道。
林昊博点点头,语气郑重:“我们已经在做预研,但这类晶体的生长周期漫长,工艺条件极其苛刻。”
他将一份厚厚的资料推到陈柏然和姜蕴宁面前。资料装订整齐,封面上写着《高纯度光学晶体性能汇总——内部预研版》。
他继续说道:“这是‘旭日3号’光学晶体的内部预研资料,限核心团队使用。”
姜蕴宁翻开资料,一页页密密麻麻的表格和图表映入眼帘,每一项性能参数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她的目光扫过几页图表和显微照片,心里立刻有了判断。
她抬起头,沉声问:“林教授,目前现有光学晶体的性能数据是否已完全掌握?”
她指着资料里的一张显微照片,低声补充道:“有些缺陷密度还是高于我们‘旭日3号’的容忍范围。”
林昊博点了点头,目光沉稳,“我在国外一直从事高纯度光学晶体的研究,见过不少先进项目,你们的标准的确是我见过的最高水平。以现有工艺和时间安排,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恐怕很难按计划完成。”
姜蕴宁微微皱眉,“林教授,目前主要面临的技术难点有哪些?哪些环节可能成为进度和性能的瓶颈?”
光学晶体并非她的专长,但外行的视角或许能带来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
林昊博略微点头,指了指桌上的资料,“主要问题在于晶体生长过程的缺陷控制和掺杂均匀性。任何微小偏差,都会影响透光率和折射均匀性,这直接关系到‘旭日3号’的分辨率和良率。按现有工艺,短时间内想完全满足你们的标准,难度确实不小。”
光学晶体的制备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从高纯原料到精密生长、掺杂调控,再到精细加工和检测的全过程。
而林昊博所说的缺陷控制,就是指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如果没有精确掌控温度、拉晶速度等参数,晶体内部就可能出现气泡、杂质或晶格错位等缺陷。掺杂均匀则是为了调整晶体的光学性能,需要在晶体中加入特定元素,掺杂必须均匀,否则不同区域的性能会不一致。
简单点说,如果把光学晶体的生长比喻成种菜,那么——缺陷控制就是去掉坏叶子或者虫子,而掺杂均匀就是均匀施肥。
“林教授,方便带我们参观一下晶体生长设备吗?”姜蕴宁忽然开口,语气里带着真切的兴趣,“我对材料学还挺感兴趣。”
林昊博和陈柏然都微微一愣,显然没料到她会提出这个要求。
陈柏然看到林昊博的迟疑,正想插话缓解尴尬,林昊博却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好。”
虽然林昊博对姜蕴宁不了解,但还是听说过她临时借调到光电研究所之前,本不具备光刻机方面的专业背景。这种情况下,却硬是从零起步,在最短的时间里啃下了别人十几年都未必能通透的技术。
像她这种“白手起家”的人才,对不了解的领域感兴趣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对吧?
或许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在短时间内接连完成别人觉得“不可能”的突破。
林昊博教授迅速引导他们穿上洁净服,检查手套和口罩,确保符合操作规范。
随后,三人一同走向晶体生长车间。
洁净室里设备林立,温控指示灯微微闪烁,光影在透明的晶体生长炉玻璃上晃动,每一台设备仿佛都在安静地呼吸着。
“姜工、陈工,这里你们可以随意参观,只要不影响现场操作,所有设备都能看。”林昊博压低声音说道。
姜蕴宁先在一台设备前驻足,目光专注;随后走向操作台,默默站在技术员身侧,看着对方调控屏幕参数。她没有出声打断操作,只是认真观察,然后又走向下一处。
她盯着生长炉外壁的控温曲线,关注波动是否平稳;又看监控屏上实时参数的起伏,眉头微蹙。控制台的接口也引起了她的注意,她停下片刻,像是在判断数据能否及时传输。
她俯身观察技术员的操作动作,有时注视设备运行时的振动幅度。对旁人而言,这些细节或许微不足道,但在她眼里,却直接关系到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足足一个小时,姜蕴宁默默看完所有设备,这才回到林昊博和陈柏然身边。
此时林昊博教授正向陈柏然介绍新一代晶体生长炉的工艺改进。
“这是我们的高纯度光学晶体提拉生长炉,目前主要用于‘旭日3号’的材料实验。”
“看完了?”陈柏然低声问。
姜蕴宁仔细扫过一排生长炉和控制台的接口,指了指刚刚林昊博教授介绍的那一台生长炉,开口道:“林教授,这设备是进口的,还是国产自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