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蕴宁看了他们一眼,语气平稳:“目前我们能用的光刻机,基本都是整机进口,并且附带严格的技术限制,关键部件受控,维护、升级权限也受限。”
“理论上,193纳米ArF浸没式光刻机可以支持到14纳米,但我们使用多重曝光技术,勉强试产过7纳米——良率低得令人发指,根本无法用于大规模制造。”
她顿了顿,“所以,尽管理论上突破了28纳米,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节点,我们依然被卡在28纳米上下,想往前走,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屏幕切换到另一组数据:“这张图是国内外芯片制造产能的对比。你们可以看到,尽管我们在芯片设计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但芯片制造环节的短板,严重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能力。”
她顿了顿,目光扫向每一位成员:“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差距。技术落后直接导致我们无法制造高性能芯片,进而限制了在量子计算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我们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姜蕴宁缓缓开口:“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
她的语气不重,却像一记重锤,敲进每个人心头。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静默。
有人下意识屏住呼吸,有人悄然绷紧了指节,一股压抑的情绪在空气中缓慢蔓延。
终于,姜蕴宁开口,目光越过众人,声音低沉,“即使没参与过,‘苍穹’系列的核心芯片,你们也该有所耳闻。”
不久前,新闻频道曾循环播放华国与多国联合发布的高端芯片技术声明,其中就提到了“苍穹x1”。
作为业内人士,他们对此并不陌生——这代表着华国在芯片领域的一次关键性突破。
“我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即便是现在,我们华国的芯片设计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我们能设计出5纳米,甚至更先进的芯片架构,然而,在生产端却高度依赖进口设备和代工体系。我们仍缺乏自主掌控的高端设备和成熟工艺,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
“我们有详尽的理论图纸,有领先的设计能力,但却无法真正将它们落地,支撑起完整的产业链。”
姜蕴宁声音凝重地说道:“如果我们继续被动依赖进口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一旦国际形势恶化,极有可能面临技术封锁和供应链中断,这将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她顿了顿,目光更为坚定:“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就在前几天,灯塔国进一步收紧了技术封锁,全面叫停了对华出口关键材料和高端设备,甚至连过渡性的替代方案也被一刀切断。”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再次陷入沉默。
投影切回世界地图。
姜蕴宁目光平静,语气低沉却坚定: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局势——孤岛式封锁,系统性打压。”
“制造能力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卡脖子’的难题依旧存在。”
“设计领跑,制造掉队。这,就是我们必须正面对抗的现实。”
姜蕴宁缓缓环视众人,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我们没有退路,必须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打破封锁,才能保障产业链的安全和自主可控。”
她顿了顿,深吸一口气,“正是基于这一严峻现实,中央才下达了加快突破光刻机核心技术的战略任务。我们这支新组建的团队,是这场关键攻坚战的中坚力量。”
“同志们,加入‘晨曦’项目团队,意味着你们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都只能深埋在实验室里,过着和外界脱节的日子,没有任何人能真正理解你们在做什么。”
“这不是光鲜亮丽的岗位,也不会有掌声和聚光灯。”
“你们将面对的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失败不止一次,成功不会立刻到来。未来的日子里,你们要日复一日地与设备、数据和故障进行抗争。”
“正如当年我们的先辈们在戈壁滩造出原子弹一样。那些被派往戈壁滩的年轻科研人员们,将青春与热血融入荒凉的土地,以一份机密身份承载着这个时代的重任。他们无所畏惧,因为他们明白,国家的命运,必须有人挺身而出。”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你们,就是这场战役的排头兵。”
为什么要在第一次团队会议上讲这些?
姜蕴宁把残酷的现实摆在第一次会议上,难道不怕吓退大家吗?
真正从战场下来的人都明白——
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明白即将面对的挑战,才能激发每个人最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明确目标,才能让这些年轻人在艰难征途上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念,团结一心,迎难而上。
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无惧挑战,携手攻坚,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这项任务需要你们。你们肩负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保障国家未来安全的重任。”
姜蕴宁的话语回荡在会议室内。
许念静静地坐着,脑海里浮现出从小到大的片段——从有记忆开始,长辈和老师们反复叮嘱她要努力读书。
那时的她并不明白为什么,甚至有些迷茫。
但此刻,听着姜蕴宁的话,她忽然感到一阵庆幸。自己多年如一日的努力没有白费,那些无数个埋头苦读的夜晚,终于有了明确的意义。
她明白了,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未来,更是为了能在关键时刻,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安全贡献力量。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她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知识去开辟新的疆土,迎接属于自己的挑战。
这,才是真正的读书意义——用知识改变命运,不仅是自己的命运,更是整个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