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玺合璧的次日,凤启女帝于紫宸殿设宴,召集群臣与关砚共庆。殿内烛火通明,青铜酒器碰撞声清脆,明家策手持舆图,上前奏报:“陛下,九龙玺既已寻回,亚洲域诸国听闻消息,已遣使者前来盛京,愿重归大明版图,年年纳贡。”
女帝颔首,目光转向阶下的关砚,温声道:“关尔氏一族护玺有功,朕封为‘奉玺郎’,居詹事府,掌皇室典籍与玺印供奉。苏州关氏族人,亦由官府拨款修缮祖宅,免除三年赋税。,重新回归关尔姓氏。”
关砚起身谢恩,手中青铜残片已与九龙玺融为一体,他捧着玺盒的指尖微微发颤,却字字清晰:“臣定守好九龙玺,不负陛下与关氏先祖所托。”一旁的明和弦见状,笑着补充:“关郎不必紧张,往后府中若有关于机关秘术的疑问,尽可来寻我。”
宴席过半,内侍匆匆步入殿内,递上一封来自亚北的密信。女帝展开信纸,眉头微蹙——亚北蛮奴趁天圣王朝兵力空虚,突袭了边境三城,掠夺粮草后退回亚北蛮原。明家轩当即起身请命:“陛下,臣愿领兵出征亚北,平定蛮奴之乱,护我大明边境安稳。”
女帝沉思片刻,点头应允:“朕给你五万禁军,再令越鼎调两万骑兵相助,务必速战速决,莫让战火蔓延。”明和琼收到调兵旨意时,正与明万玲检视越鼎的兵器库,她即刻命明万耀率领骑兵启程,临行前叮嘱:“与禁军汇合后,听明家轩调遣,切记不可冒进,需护好军中将士。”
明家轩的队伍抵达亚北边境时,三城百姓已在守军掩护下撤至后方。他查看地形后,决定采用“诱敌深入”之计——派三千骑兵佯装粮草押运队,引诱蛮奴主力出击,再令两万骑兵绕至蛮奴后方,断其退路。关砚听闻此事,主动向女帝请命:“陛下,九龙玺能引风沙,臣或许能借玺力助明将军一臂之力。”
女帝虽有顾虑,却也知亚北风沙多变,点头道:“朕派内侍与你同往,务必保重自身。”关砚带着九龙玺赶至亚北时,明家轩的诱敌之计已启动,蛮奴大军果然倾巢而出,追着粮草队进入了戈壁深处。
待蛮奴主力全部进入包围圈,关砚捧着九龙玺登上高处,按女帝传授的秘法,将玺印对准风沙来处。刹那间,狂风骤起,黄沙漫天,蛮奴骑兵被风沙迷了双眼,战马受惊嘶鸣。明家轩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越鼎骑兵从后方杀出,亚北草原上,大明军旗迎风招展,喊杀声震彻天地。
此役,大明军队大获全胜,不仅收复了边境三城,还生擒了蛮奴首领,亚北诸部自此再不敢轻易犯境。捷报传回盛京时,女帝正与明和弦在长乐宫整理盛宁女帝的旧物,看到信中内容,两人相视而笑。明和弦拿起一枚盛宁女帝生前佩戴的玉簪,轻声道:“陛下,圣祖女帝若泉下有知,定会为您如今的成就感到欣慰。”
凤启十二年冬,亚洲域使者带着贡品抵达盛京,与大明签订盟约,亚洲域四十八国正式归入大明版图。关砚在詹事府整理典籍时,发现了一本盛宁女帝亲笔所写的手记,其中一页记载着“九龙玺非仅镇山河,更能护百姓,待天下归一,需以仁政守之”。他即刻将手记呈给女帝,女帝读后,在朝堂上宣布:“自今日起,减免天下百姓半年赋税,各地官府需广设义仓,赈济贫苦。”
旨意下达后,天下百姓欢呼雀跃,各地官府纷纷响应。苏州关氏族人听闻消息,特意派人送来一块刻着“国泰民安”的匾额,落款是关砚与族中长老的名字。女帝将匾额悬挂在紫宸殿外,望着匾额上的字迹,对身旁的明家策道:“真祖与母皇毕生所求,便是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如今总算不负所托。”
这年除夕,长乐宫张灯结彩,女帝召来明家轩、明和弦、关砚等人,还有远从越鼎赶来的明和琼与明万耀。众人围坐在暖阁中,吃着年夜饭,聊着过往与未来。明万耀捧着酒杯,笑着说:“陛下,明年春天,越鼎的桃花定会开得比往年更艳,您若有空,一定要去看看。”
女帝点头,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窗外的雪景上——长乐宫的雪又落了,与凤启十年的那场雪一样洁白,却少了当年的凄冷,多了几分安宁与暖意。她轻声道:“新的一年,愿大明山河永固,百姓安康,我们所有人,都能守住这份太平。”
暖阁内,烛火摇曳,欢声笑语回荡在殿中。九龙玺静静躺在案上,玺身的金色光晕若隐若现,仿佛在见证这属于大明的太平盛世,也在期盼着未来更长远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