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西郊,渭水之滨。
十几万被缚的俘虏,黑压压地跪满了河滩,哭喊声、求饶声震天动地。尤其是那些贵霜士兵,更是磕头如捣蒜,用各种语言祈求活命。
但回应他们的,只有华夏联军将士冰冷的目光和雪亮的刀锋。
刘基亲自登上临时搭建的高台,身穿缟素,手持祭文,面向未央宫方向,焚香祷告。随后,他转身,看着下方如同待宰羔羊般的俘虏,眼中没有一丝怜悯,只有彻骨的寒意。
“行刑!”
令旗挥下!
坑杀持续了数日。渭水为之断流,天地为之变色。冲天的血腥气,弥漫在长安上空,月余不散。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坑杀,震惊了整个天下。它用最残酷、最直接的方式,宣告了华夏的复仇意志,也彻底奠定了刘基在联盟中无人可及的权威和“杀神”般的形象。
长安城外的血色尚未完全褪去,渭水的呜咽仍似在诉说那场惊世坑杀的惨烈。然而,政治的现实与战争的硝烟一样,从不因血腥而停滞。随着三国联军主力覆灭、残余西逃,漠北联盟烟消云散,压在整个华夏头顶的生存危机骤然解除。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那曾经被国难强行粘合在一起的“抗虏联盟”,其内部固有的裂痕与野心,便开始不可抑制地显露、膨胀。
长安,未央宫废墟旁,临时的楚王行辕。
气氛不再有前日的同仇敌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妙而紧张的平衡。刘基、曹操、刘备、孙权,四位当世最具实力的枭雄再次聚首,但这一次,商讨的不再是退敌之策,而是……战后的天下格局。
刘基端坐主位,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三人。曹操面色沉静,眼神深邃,令人难以捉摸;刘备面带悲悯,却难掩眼底深处的一丝热切;孙权年轻的面孔上则写满了谨慎与算计。
“诸位,”刘基开门见山,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定鼎之力,“胡虏已退,国耻初雪。然,天下疲敝,百废待兴。当务之急,是安定四方,抚恤百姓,使生民得以喘息。”
曹操微微颔首:“楚王所言极是。大战方歇,确需休养生息。”
刘备接口道:“备亦认为,当以黎民为念。”
孙权也道:“权附议。”
场面话说完,真正的难题摆上了台面。巨大的疆域图铺在中央,那上面,有无主的土地,有亟待划分的势力范围,更有原本属于汉室中央、如今却空悬的至高权柄。
沉默了片刻,曹操缓缓开口,打破了平静:“陛下蒙难,社稷无主。然,国不可一日无君。楚王乃汉室宗亲,此番抗胡,功盖寰宇,威加海内……操,愿奉楚王为正统,继皇帝位,以安天下之心。” 这番话,看似拥戴,实则试探,更将刘基推到了风口浪尖。若刘基应下,便是公然称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若不应,则权威受损。
刘备脸色微变,欲言又止。孙权则目光闪烁,静观其变。
刘基闻言,却淡然一笑,摆了摆手:“孟德公此言差矣。基虽忝为宗亲,然德薄才浅,岂敢窥伺神器?如今天下初定,当以稳定为上。称帝之事,休要再提。” 他话锋一转,手指地图,“当务之急,是厘清疆界,各安其土,免生纷争。孤意,暂且依如今各方实际控制之域,划界而治,共保太平。待民生恢复,四海宾服,再议继承大统之事不迟。”
此言一出,曹操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但更多是了然。刘备和孙权则暗暗松了口气。
接下来的数日,便是在这看似和平、实则暗流汹涌的谈判中度过。各方谋士唇枪舌剑,武将据理力争,最终,一幅新的天下版图,在博弈与妥协中初步勾勒出来:
楚王国 (刘基)
疆域: 成为幅员最辽阔的霸主。南方:彻底消化整个中南半岛(扶南、占婆等),南至星洲(新加坡)。西方:吞并益州(刘璋在庞统劝说下归附),囊括羌氐故地,势力深入河湟,并派太史慈、马超西进,实际控制了西域大都(今新疆),刘基深知此地地下“黑水”(石油)之利,志在必得。北方:获得凉州大部(马腾、马超父子率西凉残部归附),与曹操隔陇山、黄河相望。东方:占据交州西部(今广西大部),与孙权新得的交州东部(今广东西部、海南)接壤,此举 strategically 阻隔了孙权势力向东南亚半岛的陆路扩张。
核心: 以新都昆明为中心,控扼长江上游、西南群山、南海航道,坐拥天府之国(益州)、西域商路、南洋财富,潜力无穷。
文臣武将: 谋士团空前强大:法正(谋主)、徐庶、庞统、沮授、刘巴。武将阵容鼎盛:太史慈(镇守西域)、黄忠、童林、兀突骨、黄叙、甘宁(水师)、孟获(镇抚南中),新收猛将马超、马岱,以及原益州系张任、严颜等。人才济济,实力冠绝天下。
汉王国 (刘备)
疆域: 实现了“跨有荆益”的隆中对初步构想,但核心转移。通过诸葛亮秘密运作,汉中张鲁率五斗米道信众归附,刘备势力一举拿下汉中、洛阳(司隶西部)、长安及整个关中地区。加上原本的荆州大部(与孙权共有长江),形成了一个以荆州、汉中、长安为支点的巨大“L”形版图,看似连成一片,实则腹地狭长,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西有刘基,战略压力巨大。
核心: 政治中心暂居长安,打着重振汉室的旗号,占据大义名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魏延、法正(原刘璋部下,部分归刘备)等核心班底齐聚。
战略: 依仗诸葛亮之智,关羽、张飞之勇,试图利用汉室正统招牌,左右逢源。
魏王国 (曹操)
疆域: 占据传统中原腹地,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兖、豫、青、徐、冀、并、幽等州,并吞了河套及漠南草原,势力远及辽东,吞并了高句丽、朝鲜半岛大部,解决了后方隐患,获得了战马和战略纵深。
核心: 统治中心仍在邺城,挟持着汉室旧臣(名义上),实力雄厚。麾下文武: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刘晔、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张辽、徐晃、张合、于禁、乐进等,根基深厚。
战略: 地缘最佳,人口众多,文化发达,但四面受敌,需稳定内部,消化新占的草原和半岛地区。
吴王国 (孙权)
疆域: 稳固占据扬州、交州东部(含珠崖\/海南),并通过周瑜的成功征伐,彻底降服士燮家族,占领了今广东、广西沿海地区,与刘基的领土正式接壤,获得了通往南海的完整通道。
核心: 以建业为中心,依赖长江天险和强大水师(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文有张昭、顾雍等,武有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甘宁(后投刘基)等。
战略: 专心经营东南,向海洋和南洋发展,与刘基在海上形成竞争态势。
四方盟约(表面文章):
共尊已故汉帝刘协,暂不立新帝。
各守疆界,互不侵犯,互通商旅。
任何一方遭遇外敌(指贵霜等西方势力),其余三方有义务援助。
联盟正式解散,四国并立的格局就此形成。这是一场典型的“没有胜利者的和平”,或者说,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拿到了当下最好的那份蛋糕,并为下一场争夺积蓄力量。
数月后,各方势力陆续退出长安、洛阳,返回自己的统治中心。
楚王刘基,率大军携缴获的巨量战利品和新归附的文臣武将,浩浩荡荡南返昆明。他的版图最为庞大,但也意味着需要消化和整合的挑战最大。西域的石油、益州的粮仓、南海的贸易,都是他未来的根基。
刘备集团则小心翼翼地经营着长安、洛阳,诸葛亮呕心沥血,试图修复战争创伤,将这片四战之地打造成坚实的基业。
曹操回师邺城,开始着手整顿内部,安抚新附的草原部落和半岛势力,目光却始终警惕地注视着西方(刘基)和南方(刘备、孙权)。
孙权返回建业,大力发展水师和海外贸易,同时加紧对山越的征剿和对交州的统治。
天下,进入了一个短暂的、脆弱的和平时期。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和平之下,是汹涌的暗流。昔日的盟友,转眼已成潜在的对手。科技的进步(楚国的神臂弩、海船、乃至初步的石油探索)、人才的流动、边境的摩擦,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这暂时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