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渊和林星衍的离世,在三连乃至整个团部,都像是抽走了一根定海神针。葬礼肃穆而隆重,几乎整个连队和附近村屯受过他们恩惠的人都来了,黑压压的人群沉默地站立,诉说着无声的哀悼与不舍。
他们合葬在了连队后山一处向阳的山坡上,那是沈墨渊早年就看好的地方,视野开阔,可以俯瞰着他们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连队和那片广袤的黑土地。墓碑很简单,只并排刻着两人的名字和生卒年月,没有过多的头衔和赞誉,但每一个前来祭奠的人,心中都自有衡量他们一生的尺子。
岁月如梭,转眼又是十几年过去。
三连早已旧貌换新颜。低矮的土坯房被整齐的红砖瓦房取代,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连队也改了制,成了现代化的国营农场下属的生产队。当年和沈墨渊、林星衍一同奋斗过的老战友们,大多也随着子女进了城,或者像他们一样,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之下。
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们是听着“沈副连长”和“小林医生”故事长大的一代。那些抗洪抢险、智斗坏人(指苏月柔、陈晓兰之事在流传中已简化变形)、妙手回春、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传奇,经过口耳相传和时间的发酵,愈发显得神秘而令人向往。
连队里保留的那几间他们曾经住过的砖瓦房,被精心修缮维护,挂上了“老一辈垦荒者故居”的牌子,成了农场乃至县里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学生和党员,前来参观。
讲解员通常是连队里年纪最长的、曾与沈墨渊他们共事过的老人,或者是林星衍带出的徒弟。
“看这里,这就是沈墨渊同志亲手打的药柜,这榫卯结构,几十年了还这么牢固!”
“这片药圃,是林星衍同志当年一锄头一锄头开垦出来的,现在里面种的很多药材,还是他当年留下的种苗繁衍的呢!”
“你们别小看这口旧铁锅,当年抗洪抢险,林医生就是用这口锅熬了多少驱寒救命的汤药啊!”
老人们讲起当年的故事,浑浊的眼睛里总会闪烁起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年轻人们听着那些带着岁月尘埃却又鲜活生动的往事,看着这些简陋却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件,脸上露出敬畏与感慨的神情。
李卫东大学毕业后,成了省城一家大医院的专家,但他每年都会抽时间回来看看,在沈墨渊和林星衍的墓前坐一坐,放上一束花,跟两位老大哥说说心里话。没有他们当年的鼓励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就没有他的今天。
连队的卫生站早已扩建,设备先进。但站里的老医生(林星衍的徒弟)依旧保留着一些传统,比如用林星衍传授的方法炮制部分草药,用于一些慢性病的调理,效果出奇的好。他常说:“我师傅留下的东西,都是宝贝,不能丢。”
农场经营的山货特产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品牌也打了出去。公司的logo,就是一个抽象的、融合了草药叶片和狩猎弓箭的图案,设计者说,这是为了纪念公司的“精神创始人”——沈副连长和小林医生。他们的经营理念和注重品质的原则,至今仍是公司的核心文化。
偶尔,连队里还会发生一些小小的“奇迹”。
比如,有户人家刚出生的孩子体弱多病,家里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林星衍的墓前拜了拜,又从他留下的药圃里摘了几片常见的草药叶子煮水给孩子擦洗,孩子的病竟真的慢慢好了起来。人们都说,是林医生在天之灵还在保佑着连队的孩子们。
又比如,某个狩猎爱好者在山里迷路,绝望之际,竟看到一只通体雪白的狐狸(被传为是当年那只紫貂墨宝的后代或是化身)在他前方引路,将他安全带出了密林。他坚信,那是沈副连长在冥冥中的庇护。
这些带着神秘色彩的故事,为沈墨渊和林星衍的传说增添了最后一丝神话般的滤镜。他们不再仅仅是令人敬佩的老兵和医生,更成了这片土地的守护神,融入了当地的风俗与信仰。
一个夏日的傍晚,夕阳依旧如火。
一位来自南方的年轻作家,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来到了这个北国边陲的连队。他参观了故居,听老人们讲了许多故事,心中充满了感动与震撼。最后,他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来到了后山那片安静的墓地。
墓碑被夕阳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周围绿草如茵,野花点点,异常洁净,显然时常有人来打扫整理。年轻作家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感受着这里的安宁与祥和。
他拿出笔记本,想写点什么,却觉得任何文字在这样厚重的人生面前都显得苍白。最终,他只是在笔记本的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了两行字:
“光暗行者,其芒不朽。
白山黑水,其魂长存。”
合上笔记本,他深深鞠了一躬,转身下山。身后,夕阳沉入地平线,满天星斗渐次亮起,如同无数双眼睛,温柔地凝视着这片被英雄们用青春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
沈墨渊和林星衍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命运的范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精神的象征。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传说,将与这片黑土地一起,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流传,生生不息。而他们的灵魂,早已携带着这份圆满与沉淀,踏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