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试图将电磁学中的规范不变性推广到强相互作用领域~
尽管当时遇到了规范场粒子质量为零的难题,论文发表后也未立即引起重视……
但这一理论最终被证明是与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比肩的基础物理理论。
后来的弱电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等重大突破,都建立在杨-米尔斯理论的框架之上,先后催生了数十项诺贝尔奖,堪称诺奖孵化器 。
(?ˉ??ˉ??)
如果说规范场理论是慢热型的伟大成就,那么与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闪电式的传奇。
1956年,物理学界被t-θ之谜困扰:
两种质量、寿命完全相同的粒子,衰变产物却表现出相反的宇称。
当时主流观点认为宇称守恒是物理世界的基本法则,就像镜子里的世界与现实遵循同样规律,但杨振宁和李政道却从中嗅到了破绽。
他们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弱相互作用领域从未有实验真正验证过宇称守恒,于是大胆提出假设: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
(?_?|||)
这个观点在当时遭到普遍质疑,甚至有知名学者公开反对。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找到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这位被称为东方居里夫人的科学家毅然放弃休假计划,在极低温度下进行钴-60衰变实验。
1956年12月25日,实验结果出炉:
钴-60衰变产生的电子确实不对称分布,宇称守恒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中轰然倒塌。
这一发现如同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
1957年10月,杨振宁和李政道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论文发表到获奖仅用13个月,创下诺贝尔奖颁奖史上的最快纪录 。
?(? ? ~?)?
35岁的杨振宁站在斯德哥尔摩领奖台上,用中文开头致辞:
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
这句感言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让世界看到了华人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卓越能力。
正如诺奖得主丁肇中所言: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勋者,乃自杨振宁始。
?(? ? 3?)??
三、石溪岁月与故土情深:
架起东西方的学术桥梁~
(灬? _?灬)?
1966年,杨振宁离开普林斯顿,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一手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
在这里,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又一高峰———
1967年与巴克斯特合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
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学方程,后来在统计力学、量子群、可积系统等多个领域发挥了核心作用,1981年被正式命名时,学界评价它开辟了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 。
(?˙?˙?)
在石溪分校的33年里,杨振宁不仅深耕科研,更展现出卓越的学术组织能力。
他将理论物理研究所打造成世界顶尖的研究中心,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优秀学者。
同事聂华桐回忆,每周的讨论会中,杨振宁总是耐心聆听年轻人发言,遇到感兴趣的内容就认真记录,有不懂的地方还会追着提问———
这种不耻下问的态度,与他的学术地位形成鲜明对比,也让晚辈深受鼓舞。
?(|||⌒~ー|||)?
尽管身处海外,杨振宁始终心系故土。
1971年夏天,在乒乓外交开启中美关系缓和的大背景下,他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知名华人学者,这一举动在海外华人学界引发连锁反应,掀起了华裔学者访华热潮。
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他时感慨:
你这一来,东西方的学术交流就打开了一个口子。
此后数年,他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不仅向国内介绍世界科技发展动态,更向西方传递中国的真实情况,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 。
(づ ̄ ~ ̄)づ
1977年,杨振宁牵头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首任会长,这个组织成为凝聚海外华人力量、促进中美交流的重要平台。
1980年,他在纽约创办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截至2003年共资助80余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国内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香港,他1983年发起成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中心基金会,八年累计捐助1000多万港币,支持近百项研究项目,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
他还积极推动设立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等奖项,为培养科技人才铺路搭桥。
=????=????(●???● |||)
这段时期,杨振宁的学术成就也获得全球学界的高度认可。
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4年获富兰克林学会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1996年获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199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3421号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以表彰他对科学的贡献。
而他在1993年香港大学所作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演讲,更是深刻剖析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与未来,成为研究中国科技史的重要文献。
?(?_??)
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时,曾经历痛苦的决定。
多年后他坦言,直到父亲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父亲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这种对故土的愧疚与眷恋,为他晚年的埋下了伏笔。
(ΩДΩ)
四、归根清华:东篱翁的最后使命~
→_→
1999年,77岁的杨振宁从石溪分校荣休,该校将他创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正式更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这是对他学术贡献的最高致敬。
同年,他接受清华大学聘请,成为正式在册教授~
并担任新成立的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立志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2003年底,他毅然放弃美国的舒适生活,举家迁居清华园~
住进自己命名的归根居,赋诗归根欣落叶,安宅喜临泉以明志———
此时距他1945年赴美,恰好过去了58年,人生真的走了一个圆满的大圈。”
( ˙-˙ )~
【作者有话说:
我曾穷究物理,以规范场论探粒子之微,凭宇称不守恒摘诺奖之冠,更归故园筑坛育才。
怎奈岁月催折身退,仍念科教薪火相传,盼“为爱发电”助吾辈登峰,待群星闪耀时,同观华夏物理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