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的各项改革措施渐次推行,社会秩序初步安定,农业生产略有恢复,部队整训也步入正轨。然而,一个制约着所有事业发展的瓶颈日益凸显——交通的极端闭塞。晋西北千沟万壑,道路崎岖难行,晴天尘土漫天,雨天泥泞没膝,大型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物资运输全靠人背畜驮,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内部的经济流通、政令传达和兵力机动,更使得根据地与外界几乎处于半隔绝状态。
楚云飞站在司令部所在的五原县城墙上,眺望着远处如同大地褶皱般的黄土沟壑,眉头紧锁。方立功在一旁汇报着困难:“团长,从太原采购的第二批军工机床部件,因为道路颠簸,车队走了半个月,还有几件精密零件在过黑风隘时震坏了,修复起来极其麻烦。河曲县那边囤积的药材、皮货运不出来,商队怨声载道。偏关的驻防营报告,一旦有警,援军至少需要三天才能赶到,这太危险了。”
“路,是血脉。血脉不通,则肢体瘫痪。”楚云飞沉声道,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连接三县的那几条细若游丝的线上,“清匪、减租,让百姓喘了口气。但若想让他们真正富足,让我们的根据地活起来、强起来,必须修路!不仅要修,还要当成一场大战役来打!”
一场以工代赈、旨在打通晋西北发展“任督二脉”的筑路工程,在楚云飞的强力推动下,轰轰烈烈地开展。
楚云飞的修路计划,并非盲目动工,而是有着清晰的战略考量:
1. 主干优先,打通经络: 首要目标是修建连接五原、河曲、偏关三县县城的简易公路干线,形成根据地内部的快速通道,便于军队机动、物资调运和政令畅通。
2. 连接要隘,巩固防务: 道路延伸至各重要关卡、隘口和边境哨所,增强防御体系的弹性和支援效率。
3. 兼顾经济,刺激流通: 线路规划尽量靠近物产区(如药材山、牧场)和主要村镇,为日后商贸活动创造条件。
资金和人力是最大难题。楚云飞创造性地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式:由政府(防区司令部)提供粮食、少量工钱作为报酬,大规模招募冬季农闲的农民和安置的流民、部分军属参与筑路。这既解决了劳动力问题,又为大量贫苦百姓提供了过冬的口粮和收入,避免了“坐吃山空”和可能的社会动荡,将消费性的赈济变成了生产性的投资,深得民心。
工程启动令一下,晋西北的沟壑峁梁间,顿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热景象。楚云飞成立了“晋西北路工总局”,自兼总办,下设测量、工程、粮秣、医务等股,由招贤而来的技术人员和部队工兵骨干负责技术指导。
技术人员带着简陋的仪器,攀爬在陡峭的黄土崖壁上,确定路线,插上标竿。他们时常要应对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
成千上万的农民,在各自保甲的带领下,按照划定的区段,挥舞着?头、铁锹,开山辟土,填沟筑基。号子声、夯土声、爆破声(在石质路段使用少量炸药)此起彼伏,响彻山谷。场面虽然原始,却充满了改天换地的磅礴气势。
工兵部队承担了最艰巨的爆破、架设简易桥梁(木石结构)的任务,并负责工程物资的运输和安保。士兵们也轮流参加劳动,既密切了军民关系,也锻炼了部队的工程保障能力。
沿途设立粥棚、供水点,野战医院派出医疗小队巡回义诊,防止工伤和疫病。楚云飞下令,务必让民工吃饱、喝上热水,工钱粮食按时发放,严禁克扣,违者严惩不贷。
工程绝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来自地形和落后的工具。开凿石崖进度缓慢,填平深沟需要巨量土方。一次,在黑风隘进行爆破作业时,因计算误差引发小规模山体滑坡,造成十余名民工伤亡。消息传来,楚云飞立即赶赴现场,亲自指挥救援,抚恤伤亡者家属,并严厉处分了负责技术的军官,下令加强安全措施。此事虽为悲剧,但也让军民看到了楚云飞对百姓生命的重视,凝聚力反而增强。
楚云飞时常出现在工地上,卷起裤腿,与民工一同挥锹铲土,了解实际困难。他采纳老农的建议,在路基铺设中加入了石灰和粘土混合夯实的传统工艺,以增加道路的耐水性。他还鼓励民工开展劳动竞赛,对先进区段给予额外奖励,激发了劳动热情。
经过一冬一春的奋战,当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天来临时,一条虽然简陋、但足以通行骡马大车和汽车的土石公路主干线,终于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初步连通了晋西北三县。首批满载着河曲药材、皮货的商队,沿着新路顺利抵达五原,换回了急需的食盐、布匹和农具。偏关的驻军乘坐卡车,一天内即可机动到河曲边境。消息传递的时间从数天缩短到数小时。
道路的通畅,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物流成本大幅降低,本地特产得以外销,外部物资得以输入,集市重新繁荣,税源有所增加。
政令、军令传达迅速,部队调动快捷,根据地的整体性和防御能力显着提升。
百姓通过修路获得了实惠,亲眼见证了变化,对楚云飞政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空前增强,“要致富,先修路”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楚云飞站在新修成的五原-河曲公路最高点,看着脚下蜿蜒北去的道路和远处星星点点的村落,对方立功说:“立功兄,你看,这路修通了,血脉就活了。它运去的不仅是货物、兵员,更是希望和信心。这是我们扎下的又一条根,比枪炮更牢固的根。”
方立功感慨道:“是啊,团长。以前总觉得修路是费钱费力的事,现在看来,这钱花得值!路通了,人心就通了,咱们这根据地,才算真正连成了一片。”
修路富民。它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动员和民心工程,为根据地的巩固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