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廊尽头的灯还在闪,林远走出大楼时风已经转了方向。他没回头,公文包夹层里的U盘贴着大腿外侧,随着步伐轻轻摩擦。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陈小雨发来的消息:“明早七点,物业检修单已安排。”
他站在路边等车,呼吸放得很慢。tY-08不会等他们准备好才启动,必须赶在它正式进入流程前拿到原始归档。对方既然察觉有人查档案馆记录,接下来的动作只会更隐蔽,也更急。
第二天六点五十分,一辆印着“城南空调维护”的厢式货车停在恒正集团总部东侧辅道。陈小雨穿着工装裤,戴着安全帽和口罩,手里拎着工具箱下车时,脚步稳得像干过十年维修。另一名技术员张伟紧随其后,肩上背着检测仪。两人核对门禁编号后,刷单进入园区。
林远坐在三公里外的一间民宅里,面前摆着两台笔记本。一台连着陈小雨身上的微型摄像头信号接收器,另一台是离线系统,随时准备导入数据。窗外天光微亮,屋内只有设备低频运转的声音。
七点四十二分,陈小雨通过第一道闸机。监控画面晃了半秒,随即恢复正常。她抬头看了眼头顶的摄像头,转身走向b区办公楼西侧楼梯。那里通往地下一层设备间,也是档案室通风管道的接入点。
“信号稳定。”林远对着耳麦说,“按计划走。”
陈小雨应了一声,拐进楼梯间后迅速脱下外套塞进工具箱,换上提前藏好的绝缘软底鞋。她从背包取出伪造工牌挂在胸前,又检查了一遍腰间的屏蔽器开关。八点零七分,她抵达设备间门口,用万能钥匙打开锁芯,闪身进去。
通风口螺丝早已松动。她取下盖板,将小型摄像探头送入夹层先行扫描。画面显示通道干净,无红外感应装置。她翻身爬进,沿着金属管道缓慢前行。灰尘落在脖颈上,她没去擦。
八点三十六分,她抵达档案室正上方。下方有两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文件,低声交谈着什么项目审批时限的问题。她屏住呼吸,等了十分钟,直到两人离开。
撬开第二段通风口盖板后,她垂下绳索,固定好滑降装置。落地时几乎没有声音。档案室靠墙一排电子检索终端亮着待机灯,中间是密集的铁皮柜。她打开手电,先找物理目录架。
没有“tY-08”标签。
她蹲下身翻看最底层的旧卡槽,在“应急协调备存卷”分类下发现一张泛黄的索引卡:“hRL系列启用备案及轮值授权明细——含tY-07至tY-09过渡方案”。
她抽出整卷文件,快速翻阅。里面包含三部分内容:一份跨部门绿色通道的操作规程,一套签字权限轮值表,还有一份未公开的内部会议纪要,标题为《关于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的若干建议》。
拍摄开始。
她用微型相机逐页拍照,每拍完一页就轻合回原位。动作极轻,纸张几乎没发出声响。二十分钟后,全部内容录入完毕。她额外拆开一支U盘读取器,插入档案室角落一台闲置电脑的接口,提取了缓存区残留的数据包。
九点十四分,任务完成。
她原路返回通风管道,关闭盖板,清理脚印。九点五十八分,出现在大楼出口时,正好碰上一轮安保巡检。
“例行检查,请出示证件和工具清单。”保安拦住她。
陈小雨递上工牌和单据,神情如常。她左手握着水瓶,右手自然垂在身侧。那枚存储卡已被封装在特制胶囊中,此刻正含在舌根下方。
保安逐一核对工具,忽然盯住她背包侧袋的一个金属盒。“这是什么?”
“信号干扰检测仪。”她说,“昨天市里通报有单位遭遇远程劫持,我们这次升级都带了标配设备。”
保安打开盒子确认,确实是常见型号,点头放行。
就在这时,张伟突然咳嗽起来,一边掏药瓶一边踉跄后退,不小心撞翻了旁边的清洁车。消毒液洒了一地,气味刺鼻。保安皱眉上前处理,人群短暂聚集。
陈小雨趁机转身,快步走向园区外围。她没有直接上车,而是绕到东侧绿化带边缘,将胶囊吐出,塞进一棵树根下的空心砖缝。
十点二十七分,林远收到暗号短信:“风停了。”
他立刻驱车前往接应点。两人在郊区加油站洗手间汇合,陈小雨把空心砖里的胶囊交给他。他没说话,拿着存储卡回到车上,接入离线笔记本。
解码过程用了四十分钟。
文件逐一展开。轮值表上列出了七个名字,每人负责两周,交替执行tY系列通道的最终签批。其中有三个名字曾在过往调查中出现过——一位是财政局副处长,一位是规划院主任工程师,还有一个,是市政府办公厅某科室负责人。
而那份会议纪要末尾,赫然写着一句话:“为确保机制运行不受干扰,所有操作均以‘事后补录’形式完成,原始评估报告由专人统一销毁。”
林远盯着屏幕,手指慢慢收紧。
这不是个别腐败,也不是临时通融。这是一个被制度化、周期性启动的例外程序,披着合规外衣,却彻底架空了审批本意。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签字,每一步流程都看似完整,但核心决策从未经过真正讨论。
他把所有文件复制进两个加密分区,一个留在本地硬盘,另一个导入新的U盘。随后取出防火盒,将原始存储卡封存。
抬起头时,天色已经亮透。
他拨通李薇电话,声音平稳:“东西拿到了,明早八点前,我要看到完整解析。”
电话挂断后,他关闭所有设备电源,把笔记本合上。屋内陷入安静,只有窗帘缝隙透进一线晨光,落在桌角的防火盒上。
他坐着没动,目光落在窗外远处。一辆洒水车缓缓驶过街道,水雾在阳光下散开,落在空荡的人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