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在“科学冬储”带来的实惠中,似乎也不那么难熬了。开春化冻,万物复苏,农家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除了准备春耕,另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养鸡,也提上了日程。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上几只鸡,指望着它们下蛋换点油盐钱,或者改善一下伙食。
然而,这个时代的农村养鸡,方式极为粗放。大多是随便搭个简陋的窝棚,或者干脆让鸡在院里、村里散养。卫生条件差,鸡容易生病,尤其是鸡瘟一旦爆发,往往整村整村的鸡都难以幸免。鸡苗的成活率不高,产蛋率也普遍低下。
林向阳一直惦记着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养鸡无疑是一个投入相对较小、见效较快的途径。而且,如果能将科学的养殖方法推广开来,对整个村子的副业发展都有好处。
机会很快来了。一次签到,系统奖励了【《科学家禽养殖手册》(基础知识篇)】。里面详细介绍了鸡的生物学特性、营养需求、常见疾病预防、以及……科学的鸡舍建造与管理!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
林向阳如获至宝,连夜研读。他结合手册知识和这个时代现有的材料条件,开始设计一种适合农村家庭使用的“改良式分层鸡舍”。
他的设计核心在于“干爽、通风、便于管理”。
* 鸡舍采用悬空结构,底部离地半米以上,防止潮湿和蛇鼠侵害。
* 内部设计成分层架结构,用竹片或木条制作,留有缝隙,鸡粪可以直接漏到下层,与鸡的活动区域分离,保持相对干燥卫生。
* 墙壁采用半开放式,上部用木格或竹篱,确保通风透气,下部用木板或土坯,便于冬季保温。
* 设计了专门的产蛋窝和可拆卸的食槽、水槽,方便投喂和清洁。
* 手册上还强调了定期消毒(用生石灰水或草木灰)和隔离病鸡的重要性。
画好设计图后,林向阳再次搬出了“老爷爷”这块金字招牌。
周末回家,他找到父亲林大山(林大山现在对儿子的“梦中学识”已经见怪不怪,甚至颇为倚重)和母亲李秀兰,拿出了图纸。
“爹,娘,老爷爷又教了我个养鸡的新法子,说这样养,鸡不爱生病,下蛋也多。”林向阳指着图纸解释道,“您看,这鸡舍得架起来,通风要好,里面弄成好几层,鸡粑粑能漏下去,不脏……”
林大山看着那结构清晰、考虑周全的设计图,虽然觉得比普通鸡窝复杂不少,但想到儿子之前那些“奇思妙想”带来的好处,还是决定支持。
“行,咱家先照着做一个试试!”
于是,林大山利用周末时间,找来木料和工具,按照林向阳的图纸和现场指导,开始动手建造新式鸡舍。林向阳也在一旁打下手,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王老栓和七叔公等几户人家听说林家又在鼓捣新东西,好奇地跑来围观。看到那结构精巧、与他们印象中脏乱差的鸡窝截然不同的“鸡舍”时,都啧啧称奇。
“大山,你家这又是弄的啥新鲜玩意儿?这鸡窝弄得跟小楼似的!”
“向阳,这又是老神仙教的?”
林向阳笑着点头,趁机将科学养鸡的一些基本理念,比如保持干燥通风的重要性、定期清理消毒、如何观察鸡的健康状况等,用大白话讲给这些老把式听。
起初,大家还将信将疑。但看到林家率先将几只小鸡崽放进新建好的、干净通风的“小楼”里,那些小鸡明显比在旧窝里精神,而且鸡舍里确实没什么异味后,心思也都活络起来。
“听着是有点道理……反正也不费太多事,要不,咱家也照着弄一个?”
“试试就试试!万一真像向阳说的那么好呢?”
有了之前的成功经验,林向阳的话在村里已经有了相当的号召力。很快,王老栓家、七叔公家,以及另外几户关系好、又敢于尝试的人家,都开始在林向阳的指导下,兴建这种改良式鸡舍。
林向阳不厌其烦,一家家地去看,指导他们如何选址(向阳避风)、如何搭建、需要注意哪些细节。他还根据手册知识,教大家用大蒜水、或者一些常见的清热解毒草药(如蒲公英、车前草)熬水,定期给鸡饮用,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告诉大家如何通过鸡的精神状态、粪便颜色等,早期发现鸡可能生病了,及时隔离。
这些方法简单易行,成本极低,却蕴含着科学的道理。
春天过去,夏天来临。效果开始显现。
往年这个时候,随着气温升高,蚊蝇滋生,村里难免会有鸡开始出现蔫头耷脑、拉稀甚至死亡的情况。但今年,那些用了新式鸡舍和遵循了新法养鸡的人家,鸡群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往年!生病的鸡大大减少,鸡苗的成活率显着提升!
更让人惊喜的是,到了夏末秋初,进入产蛋高峰期后,对比更加明显!新法养殖的鸡,不仅下蛋更勤快(产蛋率提升),而且蛋的个头似乎也更大、更均匀一些!
“神了!真神了!俺家今年孵的十只小鸡,活了九只!往年能活一半就烧高香了!”
“是啊!你看这蛋,又大又光溜!比以前强多了!”
“还是老神仙的法子管用啊!向阳,替我们谢谢老神仙!”
赞誉之声,再次席卷了整个林家屯。林向阳“小能人”的名声,这一次是彻底打响了,甚至隐隐有向周边村子扩散的趋势。现在村里人提起他,不再是“林大山家那个病恹恹的二小子”,而是带着由衷敬佩的“小林先生”、“小能人”。
这一次“鸡舍的革命”,不仅让林家和其他几户试点人家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鸡蛋和活鸡),更重要的是,它向村民们展示了科学知识的力量。原来,养鸡不是只能靠天吃饭、听天由命,通过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改变,就能获得如此显着的提升。
林向阳通过一次次这样微小的、却切实有效的技术推广,悄然改变着这个小村庄的生产方式和观念。他在积累声望和人脉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未来更广阔的行动,铺设着一条坚实的道路。他的目光,已经越过了村庄,投向了那座近在咫尺的城市,以及城市里那个更为复杂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