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当时代在聚将鼓擂,个体命运便汇入时代的洪流。有人看见征伐的残酷,有人看见机遇的曙光,而在权力与情感的漩涡中,真正的智慧在于既懂得顺势而为,也敢于在激流中筑起自己的堤坝。
———————————————————————————————————
为争取安南民心,瓦解胡氏政权根基,周必贤在临行前就已命人四处张贴、宣讲《讨安南胡氏檄文》。檄文历数胡季犁“弑主篡位、欺天罔人、虐杀百姓、残害使臣”四大罪状,宣称明军“奉天讨逆,只为复立陈氏社稷,拯救安南百姓于水火”,并明确“不杀降、不掠财、不毁庐舍”的严明军纪。“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道理,老爹门儿清。” 周廷玉曾听父亲与幕僚商议时说过,战场上的胜利固然重要,但舆论的高地,你不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此次明军南征,总兵力达三十万,分东西两路进军。周必贤和新城侯张辅率领主力二十万人,从广西凭祥关出关,经谅山、禄州一线,向安南东都升龙(今河内)推进。而黔国公沐晟则率领云南集团军十万人,从云南蒙自出发,经临安府、蒙自关进入安南,目标直指西都清化(今清化省)。两路大军约定在安南中部会师,形成对胡氏政权的南北夹击之势,力求一举犁庭扫穴。
战争初期,周必贤所部进展极为迅速。大军进入安南后,凭借强大的战斗力和周必贤对山地战的熟悉,首先攻克了北部重镇谅山。胡氏政权大惊,急派大将阮世铭率军五万驻守禄州,依托险要山地,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企图阻挡明军兵锋。
张辅主张强攻,但周必贤仔细观察地形后,采取了更为巧妙的“声东击西”战术。他派出一部分兵力在叛军正面大张旗鼓地佯攻,吸引其注意力,主力则由熟悉小路的彝兵、苗勇引导,利用夜色和复杂山林掩护,悄然绕至叛军防御薄弱的侧翼。
次日拂晓,当阮世铭还在关注正面“明军主力”的动向时,侧翼突然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周必贤调集了随军的火炮和大量“盏口将军”铳,对准叛军缺乏保护的堡垒群进行了猛烈轰击!火器巨大的轰鸣和杀伤力,对于大多依靠冷兵器和简易工事的安南军队而言,几乎是降维打击。叛军瞬间陷入混乱,侧翼防线迅速崩溃。
“放箭!压住他们!”周必贤立于一处高坡,冷静地指挥着。七星卫的精锐弓弩手们射出密集的箭雨,进一步收割着溃逃的敌人。
阮世铭试图组织反击,却被一支不知从何处射来的冷箭正中面门,当场毙命。主将一死,叛军更是土崩瓦解。明军乘胜追击,连克新福、东潮等州县,兵锋直指升龙外围,势如破竹。
然而,西路的沐晟却遭遇了挫折。胡氏大将杜元忠率军三万,凭借白鹤江的天险,构筑了坚固的江防工事。沐晟求胜心切,低估了渡江难度,下令强行架设浮桥,结果部队半渡之际,遭遇叛军预先布置在两岸的弓弩和少量火器猛烈袭击。浮桥被毁,士兵落水者无数,伤亡惨重,沐晟所部被牢牢阻挡在江北,进退维谷,陷入了困境。
消息传到周必贤军中时,他正在部署对升龙的围攻。幕僚中有人建议按原计划先克升龙,断敌根本,再回师救援。周必贤盯着地图,沉默了片刻。沐晟与他,既有旧谊,也有龃龉,朝廷派沐晟从云南进军,未必没有牵制他周必贤的意思。“救,还是不救?这是一个问题。” 他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想起了某次听儿子廷玉嘀咕过的奇怪话语。
“传令!”周必贤很快做出了决断,“升龙城高池深,胡贼主力尚在,急切难下。沐国公受困,我军若坐视不理,非但西路危殆,恐胡贼气焰更炽,凭坚城耗我锐气。即刻分兵,我亲率两万精锐,驰援白鹤江!”
周必贤亲率骑兵和精锐山地步兵,轻装疾进,迅速赶到白鹤江战场。他没有责备沐晟的冒进,而是仔细勘察了江防情况后,与沐晟商议调整战术。
“杜元忠凭借江险,士气正盛,强攻损失太大。”周必贤指着地图,“我观其水寨防守看似严密,实则战船多集中于北岸,以防我渡江。可派一支水师,携带火油火箭,沿红河下游迂回至其水寨后方,夜间纵火,焚其战船,乱其军心。”
同时,他命令正面部队多树旗帜,广布疑兵,做出大军仍在准备强渡的假象,吸引叛军注意力。
沐晟此刻也放下了国公的架子,从善如流。
是夜,周家麾下一支善于操舟的水军,依计而行,成功潜入叛军水寨后方,一时间火矢如雨,点燃了数十艘战船。江面火光冲天,叛军后方大乱。
与此同时,周必贤看准时机,命令早已准备好的敢死队,乘坐皮筏、小船,在正面发起了决死强渡!叛军腹背受敌,指挥失灵,杜元忠见大势已去,只得仓皇弃守白鹤江防线,率残部南逃。
明军东西两路大军终于在白鹤江胜利会师,顺势攻克洮江、宣江等要地,打开了通向清化的门户。
战后,清理战场,安抚士卒。沐晟来到周必贤的营帐,这位以沉稳着称的黔国公,脸上带着复杂的神色,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更有深深的感激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惭愧。
“必贤兄,”沐晟拱了拱手,语气诚挚,“此次若非兄台及时来援,不计前嫌,晟恐葬身于此蛮荒之地矣!此恩,沐家铭记于心!”
“沐国公言重了,”周必贤扶起他,语气平静,“同为大明治下,共讨不臣,分内之事,何足挂齿。”
沐晟感慨道:“经此一役,方知必贤兄用兵如神,更兼胸襟广阔。晟,佩服!”他顿了顿,似乎下了某种决心,压低声音道,“必贤兄,你我两家,同处西南,本当同气连枝。小女芳菲,生于永乐元年,虽年幼,却也知书达理。听闻兄之嫡子廷玉,聪慧早熟,有麒麟之姿。若蒙不弃,待孩子们年岁稍长,你我两家结为秦晋之好,如何?”
帐内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炭火噼啪作响。周必贤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抬眼看向沐晟,目光深邃。
“联姻?这沐晟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周必贤心念电转,此次救援,既卖了人情,也展示了肌肉,沐晟这是想彻底绑定周家,共同应对朝廷可能存在的猜忌?还是真心想化解过往嫌隙?
他缓缓放下茶杯,脸上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沐国公美意,必贤心领。廷玉那孩子,确是顽劣,当不得国公如此夸赞。能与沐家结亲,本是好事,你我两家若成姻亲,这西南之地,确能更加安稳……”
他话锋一转,语气带着几分提醒,也带着几分试探:“只是,沐国公,你我也皆知,当今天子雄才大略,心系四海。周家与沐家,皆为朝廷镇守边疆,责任重大。若你我两家骤然联姻,只怕……”
沐晟闻言,神色一凛,瞬间明白了周必贤的顾虑。朱棣对功臣藩镇的猜忌,他们这些身处高位者,如何能不知?他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必贤兄所虑极是,是晟唐突了。此事……确实需从长计议。”
周必贤见他领会了自己的意思,便也不把话说死,笑道:“孩子们毕竟还小,将来之事,谁又能说得准呢?且看缘分吧。”
沐晟也笑了起来,气氛重新变得缓和:“不错,不错,且看缘分!”
两人相视一笑,很多话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