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匿名信事件调查期间,一个展现赵庆民能力、也为陆知行正名的机会,不期而至。一个重要的兄弟单位,其负责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在完成一项紧急任务时,突发诡异故障,本单位技术人员束手无策,项目面临停滞风险。对方单位听闻第六研究所有一支技术过硬的计算机团队,慕名发来紧急求助函。
考虑到研究室目前正处于敏感时期,陆知行原本想亲自带队前往处理,但周维雄和所领导出于“避嫌”考虑,阻止了他。“你现在不宜走动。让年轻人去闯闯,正好也是个证明。”周维雄语重心长。
陆知行思考片刻,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充满信任的决定——让赵庆民带队,前往兄弟单位处理故障!
“庆民,这个任务交给你。带上两个得力助手,有问题吗?”陆知行看着这个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年轻人,目光中充满期许。
赵庆民先是一愣,随即感受到了这份在巨大压力下显得尤为沉甸甸的信任,他挺直了腰板,眼神由最初的惶恐迅速转为坚定,用力点头:“陆工,没问题!我一定完成任务,不给研究室,不给您丢脸!”
这是赵庆民第一次独立带队执行外援任务,也是他技术和心理素质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考验。他带着两名组员,在兄弟单位一待就是三天三夜。面对那台结构复杂、资料不全的陌生机器,他没有慌乱,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跟陆知行、王铁柱学到的丰富实践经验,冷静地分析日志,反复测试,最终精准地定位并解决了那个极其隐蔽的、由多个时序冲突叠加导致的系统崩溃故障,赢得了对方单位从领导到技术人员的高度赞扬和衷心感谢。
当他风尘仆仆地返回研究所,带着成功的喜悦和对方单位言辞恳切的感谢信,向陆知行汇报时,陆知行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赏:“干得漂亮!庆民,你长大了,真正能独当一面了!”
这件事,也无形中为陆知行“任人唯亲”的指控,提供了最有力、最直接的反击。调查组在最终的调查报告中也着重记录了此事,认为赵庆民的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完全胜任其岗位,其调入程序虽简化但符合当时特殊情况,结果证明是成功的。能力,是打破偏见最硬的拳头。
筒子楼里的风言风语也悄悄变了调调。张婶在楼道里遇到陆知行,难得主动搭话,语气带着讨好:“陆工,听说你们研究室那个小赵,在外面给所里立了大功了?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啊!”
刘大娘也附和:“是啊是啊,年轻人有出息,是陆工您领导有方,会培养人!”
陆知行只是淡淡一笑,不予置评,心中却为赵庆民这棵幼苗的茁壮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技术的传承和人才的脱颖而出,是任何谗言和阴谋都无法阻挡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