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小跑着回到那间熟悉的、位于研究所最偏僻角落的仓库实验室,推开门,一股混合着松香、金属、绝缘漆、机油和旧纸张特有的、无比熟悉而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陆知行才真正感觉自己像是“回家”了,那颗从下车起就有些悬浮不定的心,终于落到了实处。
实验室明显比他离开时扩大了一些,打通了隔壁的房间,显得宽敞了不少。添置了几张新的、刷着绿色油漆的木质工作台和几台看起来半新不旧、但擦拭得干干净净的仪器(一台示波器,一台信号发生器,还有一台珍贵的晶体管特性图示仪)。人也多了几张充满朝气的生面孔,正跟着王铁柱和刘思敏熟悉设备。但核心与灵魂,依然是王铁柱和刘思敏。
“陆工!”
“陆工,您回来了!”
两人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几乎是冲了过来,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毫不掩饰的、如同见到亲人般的喜悦。王铁柱搓着那双满是老茧和烫伤疤痕的大手,憨厚的笑容几乎咧到耳根,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您可算回来了!我们都想死您了!基地那边…一切都还顺利吧?没…没受伤吧?” 他上下打量着陆知行,仿佛要确认他是否完好无损。
刘思敏则眼圈一下子就红了,用力地点着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千言万语都浓缩在四个字里:“陆工,欢迎回家!”
他们迫不及待地、像献宝一样,簇拥着陆知行,向他展示这段时间他们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成果。那台“争气机”原型机变得更加规整,灰扑扑的外壳被重新喷涂成了沉稳的深灰色,内部密密麻麻的线路经过了重新梳理和优化,显得井井有条。外围连接了初步的、经过改进的纸带输入输出设备,读带时咔嗒咔嗒的声音似乎都比以往更清脆了些。最引人注目的是,旁边多了一个用报废示波器管子改装的、能显示简单字符和粗糙图形的显示终端,虽然分辨率低得可怜,闪烁的绿色光点组成字母时还有些扭曲,但这无疑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巨大飞跃,让机器与人之间的交互,多了一扇直观的窗口。
“陆工,您看,这是按照您走之前留下的思路和笔记,我们几个加班加点,完善了的指令系统,”刘思敏拿出一本厚厚的、手写的程序手册,翻开着,“现在能支持更复杂的循环嵌套和条件跳转了,编程的灵活性和效率大大提高了!”
“这是我们用您改进后的区域提纯法,结合新的气相掺杂工艺,自己在小炉子里捣鼓出来的第二批晶体管,”王铁柱指着工作台上几个小玻璃盒里封装好的黑色小点,自豪地说,“放大倍数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比您走的时候那批,又好了不少!参数离散性小多了!”
“这是新来的小赵,赵庆民,您还记得吗?从后勤科正式调过来了!”刘思敏拉过一个穿着略显宽大、但洗得干干净净的新工装,有些腼腆的年轻人,“特别好学,肯钻研,动手能力也强,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大部分逻辑功能板的焊接和基础调试了!进步特别快!”
赵庆民站在一旁,双手紧张地捏着工装下摆,脸上因激动和崇敬而泛着红光,眼神清澈而炽热地看着陆知行,手里还拿着一个他刚刚焊接好的、结构复杂的小电路板。陆知行看着这个眼神清澈、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年轻人,想起了那个在锅炉房角落里,就着昏暗灯光偷偷钻研《无线电原理》的瘦小身影。他走过去,接过那块沉甸甸的电路板,就着灯光仔细看了看。布线清晰合理,走向优雅,焊点饱满光亮如珍珠,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远超一般学徒乃至熟练工人的水平。
“不错,庆民,进步非常快。”陆知行赞许地点了点头,拍了拍他略显单薄却挺得笔直的肩膀,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鼓励,“看得出来,下了苦功夫。”
赵庆民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激动得嘴唇哆嗦着,眼眶瞬间湿润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用力地、重重地、像小鸡啄米一样点着头,仿佛要将全身的力气都用在这次点头上。
晚上,陆知行和苏青筠约在研究所后面那条已经解冻、河水潺潺、在月光下泛着鳞鳞波光的小河边见面。春夜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和泥土复苏的芬芳,远处家属区传来隐约的广播声和孩子嬉闹声。分别数月,虽有书信往来,但此刻并肩而行,依旧能感受到彼此心中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与牵挂,以及劫后重逢的珍贵。
陆知行将从西北基地带回来的、用自己微薄津贴和少量“特供券”在基地内部服务社换的一支罕见的、上海产的金星牌彩色铅笔送给苏青筠。这在这个连普通铅笔都需要凭票购买的年代,算得上是极其用心和珍贵的礼物了。“那边条件有限,物资匮乏,没什么好东西。这个…给你画图纸或者记病历用。” 笔杆上金色的条纹在月光下微微反光。
苏青筠接过那支带着金色条纹的铅笔,在月光下仔细地看着,用手指轻轻摩挲着笔杆,像捧着什么绝世珍宝,脸颊泛起淡淡的、幸福的红晕。“你在那边…一定很辛苦吧?”她轻声问,目光落在他似乎清瘦了一些却更显刚毅的脸颊上,眼神里满是无法掩饰的心疼。她敏锐地注意到他掌心新添的茧子和一道已经愈合、但颜色尚浅的烫伤疤痕。
“都过去了。”陆知行笑了笑,轻描淡写,没有多谈基地的艰辛与那些命悬一线的时刻,转而问起她这段时间的工作,问起筒子楼里熟悉的邻居,问起一切平凡而温暖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
两人就这么慢慢地沿着河边走着,踩着松软的泥土,聊着分别后各自生活中琐碎却真实的点滴。河水叮咚,仿佛在为他们伴奏;夜风轻柔,拂动着苏青筠额前的碎发。彼此紧握的手心,传递着足以抵御世间一切寒意与风雨的温暖与坚定的力量。在这物质匮乏、外界运动暗流涌动的乱世之中,这份相互理解、相互扶持、默默等待、朴素而真挚的情谊,无需惊天动地的誓言,这片刻的宁静、相守与掌心传来的温度,便是最深沉的信念与最温暖踏实的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