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春天”带来的效应是立竿见影的。研究院里的“计算机技术讲习班”规模迅速扩大,从最初的一个班几十人,扩展到三个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重点厂矿和高等院校。教室换成了更宽敞的阶梯教室,虽然桌椅依旧老旧,但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赵庆民作为研究室最年轻的骨干,因其扎实的技术功底、清晰的思路和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被正式任命为讲习班的基础课程主讲教师之一。起初,一些年纪比他大、资历比他老的学员对这个“小老师”还心存疑虑,但几节课下来,都被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耐心的态度所折服。
这天下午,赵庆民讲解完布尔代数和基本逻辑门电路,正在答疑。学员们围着他,问题一个接一个。一个来自西南某三线工厂、基础比较薄弱的学员,犹豫了很久,才鼓起勇气挤到前面,手里拿着笔记本,指着一个关于触发器时序的问题,怯生生地问:“赵老师,这个地方……我……我还是没太明白,为什么当时钟信号跳变的时候,输出不会立刻跟着变?”
旁边的几个学员露出些许不耐,觉得这个问题太基础。赵庆民却丝毫没有轻视的意思,他示意那个学员坐下,然后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重新画起了触发器的电路图和时序波形。
“没关系,这个问题很关键,我们慢慢捋。”他的声音平和,一边画一边讲解,“你看,我们把时钟信号看成是一个开关,这个开关不是瞬间完成的,它有个非常非常短的上升时间。在这个极短的时间里,电路内部的晶体管……”
他没有使用复杂的公式,而是用形象的比喻和一步步的逻辑推导,将整个过程拆解得清清楚楚。讲到关键处,他还让学员到讲台前的示教仪器上,亲手调节旋钮,观察波形变化,加深理解。直到那位学员紧锁的眉头彻底舒展,用力点头表示“懂了!这次真懂了!”,赵庆民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陆知行恰好从教室后门经过,看到这一幕,他没有进去打扰,而是静静地站在窗外。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洒在赵庆民年轻却已显沉稳的脸上,洒在那些专注听讲的学员身上。他仿佛看到了几年前,那个在后勤科仓库角落里,就着昏暗灯光偷偷啃读《无线电原理》、眼神中充满渴望的年轻士兵。如今,这簇当初微弱的火苗,不仅自己熊熊燃烧起来,更开始将光与热,传递给更多渴望知识的人。
下课铃响,学员们意犹未尽地散去。赵庆民收拾好讲义和教具,一抬头看到了窗外的陆知行,连忙快步走出来。
“陆工!”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擦了擦手上的粉笔灰,“我讲得……可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不,你讲得很好。”陆知行看着他,目光中满是赞许和欣慰,“庆民,记住这种感觉。技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我们能够攀登多高的山峰,更在于我们能帮助多少人一起向上攀登。知识的火种,需要一代代人接力传递。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计算机科学的星星之火,撒遍全国,最终形成燎原之势,让我们整个国家,都沐浴在科技文明的光辉之下。”
赵庆民听着这沉甸甸的话语,看着陆知行殷切的目光,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明白了,陆工交给他的,不只是一份讲课的任务,更是一份关乎国家未来科技命运的传承重任。他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坚定如铁:“陆工,我明白了!我一定尽力!”
陆知行拍拍他的肩膀,两人并肩走在洒满金色夕阳的走廊里。一老一少,两道身影,象征着技术的传承,也象征着中国计算机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