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3 章 土地与民心
春日的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洒在北境初融的黑土地上,反射出湿润的光泽。积雪消融,溪流潺潺,山野间弥漫着泥土与新生草木的清香。在这片被战火反复灼烧的土地上,生命正以沉默而执拗的姿态复苏。
杨靖宇站在刚刚修复的李家屯村口,望着战士们和返回家园的村民一起清理废墟、重修房舍。秦啸岳嗓门洪亮,指挥着众人搬运木料;何秀兰带着卫生队的女兵们在临时医疗点忙碌;小石头和几个半大的孩子跟在大人身后,认真地将散落的砖石垒齐。一片忙碌中,透着一种劫后余生的韧劲和希望。
陈青山和林晚秋穿过忙碌的人群,走向杨靖宇。两人脸上带着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但眼神清明锐利。
“司令员,交通线暂时稳住了,”陈青山汇报道,声音因伤势和劳累有些低哑,“但我们撤回来的时候,沿途看到好几个村子,地里荒着,春耕都没开始。老乡们怕鬼子突然又来,种了也是白种,甚至招祸。”
杨靖宇眉头紧锁,目光投向远处荒芜的田野:“鬼子想用刀枪吓破我们的胆,让我们饿死、困死。咱们偏不能让他如意!”他转过身,对陈青山和林晚秋道,“走,回指挥部。这事,不能再拖了。”
简陋的指挥部内,油灯的光晕照亮了桌上那份墨迹未干的《土地互助公约》草案。杨靖宇的手指重重地点在粗糙的纸面上:“光靠战士们帮忙修补房子、打跑零星鬼子还不够。要让老乡们彻底安心地把地种起来,肚子吃饱,心才能定,根才能扎牢!”
他详细阐述了他的构想:以村为单位,成立生产互助组。抗联派出战士,统一帮助互助组内的百姓耕种、收割,并提供武装保护,严防日军破坏。收获的粮食,除保障村民自家口粮外,由抗联按公道价格统一收购,充作军粮。
“咱们不是白要,是买!用咱们有限的经费,或者用缴获的布匹、盐巴来换。”杨靖宇强调,“关键是让老乡们明白,咱们抗联和他们是一条心,共患难,同吃饭!地种好了,大家都有活路!”
公约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在王家窝棚,颇有些威望的王老爷就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捻着山羊胡,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杨司令,不是俺不信你们抗联。可这兵荒马乱的,地种得再好,鬼子一来,啥都没了!再说,这粮食收上去,谁知道你们……”他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怕抗联“征粮”变成无底洞。
林晚秋带着两名女兵,亲自上门。她没有急着辩解,先是仔细询问了王老爷家去年的收成、今年的打算,又看了看他家院子里几个面黄肌瘦的孙儿。
“王老爷,”林晚秋语气平和,声音清晰,“这公约您也看了,白纸黑字写着呢,自愿加入,公平交易。咱们抗联要是想强征,还用得着跟您商量?早就动手了。我们是想和乡亲们一起,把这日子撑下去。”她指着远处正在帮邻家修屋顶的战士,“您看,战士们帮您干活,保护您,不是为了抢您的粮,是为了让您,让咱们大家,都能有粮吃,活下去。鬼子为什么老来抢?就是因为他们没根,他们怕咱们根扎深了,抱成团了,他们就抢不动,打不垮了!”
王老爷皱着眉,沉默地吸着旱烟,烟雾缭绕中,眼神复杂。
转机发生在一个午后。一小股日军巡逻队流窜至王家窝棚附近,试图进村抢掠搜刮。尖锐的哨音和惊呼声划破村庄的宁静。
王老爷吓得脸色发白,刚想把藏在地窖里最后那点粮食挪个更隐蔽的地方,就听见外面枪声大作,夹杂着鬼子的惨叫和怒骂。他扒着门缝往外看,只见陈青山带着一队战士如同神兵天降,利用熟悉的村巷地形,打得鬼子晕头转向,狼狈逃窜。
战斗结束后,陈青山没急着走,反而带着几个战士来到王老爷家院子,仔细帮他检查了地窖的隐蔽性,甚至还动手加固了伪装。
“王老爷,您看,”陈青山抹了把脸上的汗,指着地窖,“光靠藏,能藏多少?能藏多久?只有咱们一起把地种起来,收成多了,就算被鬼子抢去一些,咱们还能有剩。要是地荒着,藏的那点吃完了,咱就得饿死。加入互助组,地,咱们一起种;鬼子来了,咱们一起打!这才是长久之计啊!”
看着战士们汗湿的军装和诚恳的面容,想起刚才他们拼死保护村子的情景,再看看手里那份《公约》,王老爷的老脸微微发热。他猛地一跺脚:“中!俺老王信你们抗联!俺这就加入!俺这就去跟村里几家说道说道!”
王家窝棚的僵局一打破,互助组很快在其他村落推广开来。军民协作的场面变得热火朝天。战士们放下枪杆拿起锄头,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老乡们则把节省下来的鸡蛋、腌菜,还有纳好的千层底布鞋,硬塞到战士们手里。何秀兰干脆把“医疗站”搬到了田埂边,一边给干活时磕碰受伤的老乡处理伤口,一边教妇女们辨认能消炎止血的野菜草药。
“何大夫,您这法子真管用!俺家小子昨天砍柴划了口子,用了您给的草药粉,今天就不肿了!”一位大嫂感激地拉着何秀兰的手。
“嫂子,这都是山里长的东西,咱们自己认得,自己采,就不怕没药使。”何秀兰笑着,又拿起一株植物,“您再看这个,这叫车前草,煮水喝了能利尿……”
夕阳西下,杨靖宇和陈青山站在新翻垦的田埂上,望着眼前一片忙碌而充满生机的景象。绿油油的秧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战士们和老乡们的笑声、号子声交织在一起。
“青山,你看,”杨靖宇深邃的目光扫过田野、村庄和远处苍茫的山峦,语气沉静而充满力量,“这就是民心。你真心实意对他们好,把他们当亲人,他们就会把身家性命、子孙后代的前途都托付给你。有了这民心,咱们的根据地就像这黑土地里的老松树,根扎得深,任他风吹雨打,鬼子刀砍火烧,都毁不掉!因为咱们的根,和这片土地,和这些百姓,早就长在一起了!”
陈青山重重点头,左臂的伤处似乎也不那么疼了。他看到小石头正有模有样地帮一个老农扶犁,看到林晚秋在耐心地教几个村妇认字,看到秦啸岳粗声大气地指挥战士们夯土垒墙……这一切,都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希望。
土地与民心,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正以一种最朴实无华的方式,紧紧缠绕,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