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景珩领旨主持议定北疆互市章程,深知此乃陛下对其的考验,亦是积累政治资本、稳固地位的良机,更是关乎与公主未来的关键一步。他闭门谢客,潜心研读卷宗旧例,调阅户部、兵部相关档案,同时,展鹏、凌云等人亦依计暗中行动,搜集各方情报。
数日后,一份条理清晰、考量周详的《北疆茶马五市章程草案》初具雏形。萧景珩的方案,并未急于求成,而是主张“渐进稳妥,以点带面”。他建议先于收复的云州外围选定一两处条件成熟的草场设立官市,由朝廷派专员管理,以茶叶、布帛、铁器(限农具)等物,交换匈奴各部落的马匹、毛皮。同时,严格规定交易时间、地点、数量,派驻军队维持秩序,并设市舶司抽解税银,充盈国库。草案中,他还特别强调了公平交易、抚恤小部落、以及利用互市分化拉拢匈奴内部势力的策略,可谓老成谋国。
草案呈送御前,元景帝览后,颇为赞赏,朱批“所议甚详,颇具远略”,发交户、兵、礼三部及军机处合议。此举,无疑是对萧景珩能力的肯定。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草案进入朝议程序的同时,来自北疆的暗流开始涌动。
先是,镇守新划定边界的一位副将突然上奏,言称边境巡逻队发现小股匈奴部落不顾禁令,私下越境交易,且有胤朝商人参与,贩卖禁运的生铁、盐引,恐资敌滋弊,请求朝廷严查,并暂缓互市之议,以免边患复起。奏折中虽未明指,但字里行间暗示互市之策可能引发混乱。
紧接着,都察院一位与赵党过从甚密的御史,上书弹劾萧景珩“少年新进,不谙边情,妄启边衅”,指责其互市草案“空想居多,罔顾现实”,列举前朝因互市管理不善而导致边患加剧的“旧例”,危言耸听,要求陛下收回成命,另选老成持重之臣主持。
更棘手的是,原本通过慕容皓旧部联络、表示有意互市的几个中小匈奴部落,突然态度暧昧起来,派人传话,言及交易条件需大幅提高,否则便转向其他部落联盟,语气强硬,与之前接触时的合作姿态大相径庭。
一时间,朝堂之上,反对互市或质疑萧景珩能力的声浪乍起。显然,赵崇明一党开始发力了。他们利用在军中的影响力制造边境紧张的舆论,操纵言官攻讦萧景珩个人,并暗中对匈奴部落施压或利诱,设置障碍。
面对汹汹议论,萧景珩并未急于辩驳。他心知肚明,这皆是赵党的组合拳,意在阻挠互市,打击他的声望。他一面通过慕容韬等军中可靠将领,暗中查证那份边将奏折所言“私市”的真伪与背景;一面让展鹏加紧查探是哪些人在背后对匈奴部落施加影响;同时,他亲自拜访了几位熟稔边事、德高望重的致仕老臣,虚心请教,完善草案细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借助老臣的声望为自己背书。
在又一次关于互市的朝议中,当反对者再次发难时,萧景珩从容出列,先是肯定了边将严守边防的职责,随即话锋一转:“然,边将所奏私市,正说明民间互通有无之势难以禁绝。堵不如疏,唯有设立官市,明定规章,加强监管,方能将暗流纳入明渠,杜绝走私,利国利民。至于前朝旧例,时移世易,岂可因噎废食?我朝国力正盛,边军威武,只要章程严密,管理得法,何惧宵小作祟?”
他继而将完善后的草案要点一一陈述,尤其强调了严格监管、防止资敌的具体措施,以及互市对分化匈奴、巩固边防的长远益处,条分缕析,有理有据。最后,他沉声道:“陛下,诸位大人。北疆新定,百废待兴。互市之利,在于安边、富国、强兵。若因些许未知之险,便裹足不前,岂是进取之道?臣愿立军令状,若章程有失,监管不力,愿担全责!”
其言凿凿,其志坚定,令不少中立官员暗自点头。元景帝端坐其上,静观双方辩论,见萧景珩应对得当,心中嘉许,遂压下争议,命其尽快完善细则,择机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