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忙碌与期待中悄然流逝,转眼又是三个月过去。
星寰能源的产能已然稳居全球顶尖,碳基电池成为了高端电动汽车和军用装备不可或缺的“心脏”,为公司带来了海量的利润和稳固的行业地位。
而星寰智能的“磐石计划”,也在绝密的帷幕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位于江城北郊,一处被高墙电网环绕、戒备森严的园区内,星寰智能的核心研发中心灯火通明。
在最核心的原型组装实验室内,气氛更是紧张而兴奋。
林哲站在防静电观测台上,目光紧紧锁定着下方平台中央的那个“身影”。
那是一个高度约1.65米,流线型设计的类人形机器人。
它的外壳采用哑光白的特种复合材料,关节处是深灰色的精密构件,整体线条流畅而优雅,没有丝毫传统机器人的笨重感。
头部是简洁的椭圆形,没有拟人的五官,只有一个微微泛着柔和蓝光的环形感应带,集成了多种传感器。
它的双手五指俱全,指关节活动精细,能够模拟人类手部的绝大部分动作。
这就是“磐石”初号机!
“开始最终集成测试。”林哲通过麦克风下达指令,声音平静,但微微攥紧的拳头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下方,技术总监亲自坐镇,工程师们各就各位。
“能源核心上线…碳基电池单元连接稳定,输出功率正常!”
“主控神经形态计算单元启动…自检通过,核心算法加载中…”
“全身传感器阵列激活…环境建模完成,定位精准!”
“仿生关节驱动系统校准…完成!各关节活动阈值设定正常!”
一连串清晰的汇报声通过对讲系统传来。
“现在,进行基础运动与交互测试。”技术总监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平台上的“磐石”初号机,双眼(环形感应带)的蓝光稳定亮起。
它先是缓缓地抬起头,环顾了一下四周,动作自然流畅,没有丝毫机械的顿挫感。
然后,它迈出了第一步。
脚步轻盈,落地无声!
得益于精密的力反馈系统和静音驱动技术,它的行走姿态几乎与人类无异,稳定而协调。
它在实验室内缓步行走,绕过障碍物,上下楼梯,动作行云流水。
“运动系统测试通过!远超设计指标!”工程师兴奋地报告。
接下来是精细操作测试。
初号机走到一个模拟家庭厨房的操作台前。
台上摆放着杯盘、刀具、以及一些简单的食材。
它伸出右手,精准地拿起一个玻璃杯,稳稳地放到水槽旁。
接着,它拿起一把菜刀,开始对一块模拟食材进行切配。
刀工均匀,动作熟练,仿佛经过了长期训练。
随后,它又拿起针线,在一块布料上进行了简单的缝纫,针脚细密整齐。
“精细操作测试通过!手部灵活性达到预期!”
最后是AI交互测试。技术总监亲自上前。
“磐石,报告当前环境状态。”
一个温和、清晰,略带电子合成感但十分自然的女声从机器人内部传出:“环境温度23.5摄氏度,湿度45%,空气质量优良。检测到七名人员在场,无潜在威胁。”
“将地面上的纸屑清理干净。”
“明白。”初号机走到一片事先放置的碎纸屑旁,蹲下身,灵活的手指将纸屑一片片拾起,投入旁边的垃圾桶。
“如果我感到孤独,你会怎么做?”
“我可以为您播放音乐、朗读新闻或书籍、进行简单的对话,或者联系您的家人朋友。请问您需要哪种方式?”初号机的回应逻辑清晰,甚至带着一丝体贴。
整个测试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磐石”初号机完美地完成了所有预定项目,其表现远超研发团队最初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个机器,更像是一个沉默、可靠、能力超群的伙伴。
当测试结束的指令下达,初号机安静地回到平台中央,进入待机状态时,整个实验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许多工程师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不少人眼角甚至闪烁着泪光。
他们亲手参与并见证了一个奇迹的诞生!
林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他走下观测台,来到初号机面前,轻轻拍了拍它的肩膀。
冰冷的复合材料下,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辛苦了,大家!”林哲转向团队,声音高昂,“我们成功了!‘磐石’的基石,今天由我们亲手铸就!”
这一刻,将被所有人铭记。
初号机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林哲下令,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开始小批量试产十台beta测试机,用于更深入的环境测试、算法优化和用户体验数据收集。
同时,与U盘中技术配套的、专为机器人设计的快速充电桩也开始同步研发。
然而,就在星寰智能内部欢欣鼓舞,准备向下一阶段冲刺时,外界的风,已经开始吹动青萍之末。
幽灵再次捕捉到了异常信号。
之前那几股窥探的势力,活动明显加剧。
他们似乎通过某些间接渠道,获悉星寰智能可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了“不同寻常”的进展,虽然具体细节不详,但这足以引起他们的高度警觉。
一家与之前艾米莉亚事件有关的境外科技媒体,突然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标题颇为耸动:《能源巨头的野望:星寰科技秘密布局机器人,意在何为?》。
文章虽然缺乏实质证据,但通过分析星寰近期的招聘动向、供应链采购数据(部分被故意泄露的烟雾弹),以及引述“匿名业内人士”的猜测,将星寰智能描绘成一个试图用强大资本和能源技术优势,颠覆现有机器人格局的“野蛮人”。
这篇文章像是一块探路石,在业内激起了一圈涟漪。
紧接着,林哲接到了一些“老朋友”的电话。
包括汪清媃的父亲汪明远,以及几位之前寻求合作未果的商界大佬,话语间都带着试探,想知道星寰科技是否真的在搞机器人,到什么程度了。
甚至连军方那边的雷主任,也在一次非正式会面中,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小林啊,听说你们又在鼓捣新玩意儿了?动静不小啊。有什么需要支持的,尽管开口,不过…也要注意影响,把握好节奏。”
雷主任的话看似关心,实则是一种提醒和告诫。
军方支持星寰,是因为其技术对国家有利,但如果星寰的动作过于激进,涉足领域过于敏感,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阻力。
林哲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正在从四面八方汇聚。
他知道,“磐石”的存在不可能永远保密。
一旦beta测试机开始在外界环境中进行测试,消息很可能会迅速扩散。
是继续深藏,还是主动出击?
林哲思考再三,做出了决定:不能因噎废食。
技术的进步无法阻挡,藏着掖着只会让对手有更多时间准备和狙击。
他召集了星寰智能的核心管理层,制定了新的策略——“有限曝光,引导舆论,合纵连横”。
一方面,他批准了一个精心策划的“揭秘”计划。
选择一家具有官方背景、信誉良好的国内科技媒体,在签署严格的保密协议后,允许其对“磐石”beta测试机的部分非核心功能进行有限的拍摄和报道,重点强调其家用服务属性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定位,弱化其潜在的军事或工业应用可能性,并主动提及正在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安全标准。
另一方面,他指示市场团队,开始接触国内几家实力雄厚、口碑良好的家电巨头和科技公司,探讨在智能家居生态、渠道销售、甚至联合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可能性。
他要拉拢更多的盟友,构建利益共同体,共同把蛋糕做大,抵御外部的风雨。
同时,他让幽灵加强了对那几股最活跃的敌对势力的监控,并开始搜集他们的黑料和把柄,准备在必要时进行反击。
风起于青萍之末。
林哲知道,随着“磐石”机器人的逐渐曝光,一场远比能源领域更加复杂、更加激烈的商业乃至科技博弈,即将拉开序幕。
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手握“磐石”,他无所畏惧。
这一次,他要定义的,不仅仅是能源的未来,更是人类智能生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