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灯光渐渐暗了下来,只有虚拟的火光依旧在大屏上跳动。当灯光再次亮起时,舞台上的火已经熄灭,只剩下一片狼藉的废墟。
沈砚卿的身影消失在舞台中央,只留下一束追光打在空荡荡的戏台上,仿佛在诉说着这段悲壮的往事。
台下沉默了片刻,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站起身,热泪盈眶地鼓掌,掌声持续了很久很久,仿佛要将心中的感动与敬意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不少人一边鼓掌一边抹眼泪,为沈砚卿的悲壮,为华夏儿女的傲骨。
许意站在后台,看着台下座无虚席的观众,看着前排各位前辈和领导们赞许的眼神,心中充满了感动。他转头看向身边的李云刚,李云刚的眼眶依旧泛红,脸上还带着演出时的泪痕,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许意老师,我们做到了。”
“是的,我们做到了。”许意点点头,声音有些哽咽。这场演出,不仅是对菲利普挑衅的回应,更是对华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他知道,沈砚卿的故事,会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历史。
舞台上的余烬还在虚拟大屏上袅袅升腾,沈砚卿消失的那束追光渐渐黯淡,只留下满台狼藉的废墟剪影,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硝烟与汽油的刺鼻气息。
台下的掌声刚刚起势,又在这悲壮的余韵中渐渐沉淀,不少观众依旧红着眼眶,指尖还沾着未干的泪痕。刚才那场烈火中的复仇、戏子的风骨与家国的赤诚,像重锤般砸在每个人的心上,久久无法平息。
就在这时,舞台两侧的演员们悄悄退到阴影里,动作轻缓,生怕打破这凝滞的氛围。他们的戏服还带着演出时的痕迹,李云刚的月白戏服肩头沾着虚拟的火星印,饰演小石头的小演员眼底依旧泛红,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未散的情绪。
随着他们的退场,舞台中央的废墟剪影缓缓向两侧分开,一束柔和却坚定的暖光从上方洒落,恰好笼罩住从侧幕缓步走出的身影。
华星挽身着一袭改良式旗袍,青黑色的衣料上绣着暗金的寒梅,花瓣凝霜,傲骨铮铮。她没有繁复的装饰,只在耳畔别了一枚素银梅花簪,长发松松挽起,露出纤细的脖颈。走到舞台中央时,她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台下满座的观众,眼底带着与刚才剧情一脉相承的悲悯与坚毅。
伴奏声悄然响起,先是一段清越的竹笛,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乱世中无辜者的哀鸣,紧接着,琵琶弦起,铮铮然带着几分悲壮,与刚才舞台上的炮火声、刀剑声形成奇妙的呼应。华星挽深吸一口气,红唇轻启,清亮而饱含深情的歌声缓缓流淌而出:“位卑未敢忘忧国,都道戏子无情,怎知戏子也有心……”
歌声初起时,带着一丝悠远的苍凉,恰好承接了沈砚卿殉国后的空寂。她的声线细腻婉转,却又藏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江南戏楼的烟雨,带着战火纷飞的硝烟。
当唱到“戏一折,水袖起落,唱悲欢唱离合,无关我”时,舞台大屏上浮现出沈砚卿初登台时的温润模样,水袖翻飞,唱腔婉转,与此刻的歌声重叠,仿佛跨越了生死的对话。
台下的观众瞬间被拉入情境,刚才压抑的情绪再次翻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握紧了拳头,眼眶通红,他想起了父辈口中的战乱岁月,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与舞台上的沈砚卿渐渐重合。
年轻的女孩们早已泪流满面,纸巾攥在手中湿了大半,歌声里的悲壮与赤诚,让她们深刻体会到“戏子有情,家国在心”的重量。
随着歌词推进,“惯将喜怒哀乐都融入粉墨,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舞台灯光骤变,暖光与红光交织,大屏上烈火熊熊的画面再次浮现,沈砚卿刺向松井太郎的决绝、赵刚带领华军冲锋的英勇、小石头宁死不屈的倔强,一幕幕快速闪回,与华星挽的歌声完美契合。
琵琶声陡然拔高,鼓点密集如雷,歌声也变得激昂起来,“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都道戏子无情,怎知戏子也有心”,高音处如裂帛般穿透人心,带着无尽的悲愤与不屈。
舞台两侧的全息投影缓缓展开,无数身着戏服的身影虚影浮现,有老生的沧桑、花旦的柔美、武生的刚毅,他们或站或立,与华星挽一同吟唱,仿佛整个华夏大地的戏子都汇聚于此,用歌声诉说着家国大义。虚拟的花瓣与纸钱从空中缓缓飘落,与火光交织,营造出一种悲怆而肃穆的氛围,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山河破碎却风骨犹存的年代。
直播间里早已炸开了锅,弹幕密密麻麻地滚动,几乎遮住了屏幕。“太好哭了!歌声一出来,我又想起沈砚卿和小石头,眼泪根本止不住!”“华星挽的嗓子是被天使吻过吗?既温柔又有力量,听得我浑身发麻!”“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剧情加歌曲,把家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身为华夏儿女,我无比自豪!”“刚才还在为沈砚卿难过,现在被歌声治愈又被点燃,这就是赤伶的力量吧!”礼物特效不断刷屏,飞机、火箭接连不断,主播们也纷纷红着眼眶,一边擦泪一边感慨:“这是我看过最震撼的演出,没有之一!”
当歌曲唱到最后一句“戏子多秋,可怜一处情深旧,满座衣冠皆老朽,黄泉故事无止休,戏无骨难成角,人无魂难成活,来世今朝,再醉一回”时,歌声渐渐放缓,带着一丝怅然与期许。舞台灯光缓缓变暗,只有一束追光打在华星挽身上,她微微躬身,结束了演唱。
短暂的寂静后,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比刚才更加热烈、更加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