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张丽涵已经坐在了傅天融床边的扶手椅上。她轻轻打开音乐播放器,选择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这是她从傅天融旧物中找到的一张cd上标记着他最常听的曲子之一。
音乐如水般在房间里流淌,庄重而宁静。张丽涵仔细观察着傅天融的反应,发现当旋律进入高潮部分时,他的呼吸节奏似乎与音乐的节拍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同步。
“你记得这首曲子,对吗?”她轻声问道,握住他的手,“这是你大学时期最常听的,李妍惠奶奶告诉我,你曾经说过这首曲子能让你在繁杂的商务学习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随着音乐的进行,张丽涵开始轻声哼唱。她没有专业的歌喉,但她的声音柔和而温暖,与古典乐的庄重形成奇妙的互补。她选择了一首古老的法国民谣《à la claire fontaine》,歌词讲述的是对纯洁爱情和逝去时光的怀念。
在哼唱的过程中,她注意到傅天融的手指开始轻微地颤动,不再是随机的抽搐,而是仿佛在无形的琴键上敲击着旋律的节奏。
这个发现让她心跳加速。她继续哼唱,同时仔细观察他的每一个细微反应。当歌曲进入副歌部分时,傅天融的右手指尖明显地在床单上划出弧线,就像指挥家轻柔地挥舞指挥棒。
一曲终了,张丽涵没有立即播放下一首,而是让寂静充满房间,观察傅天融在这种转变中的反应。令人惊讶的是,他的眉头微微蹙起,仿佛在期待音乐的继续。
“你喜欢音乐,我明白了。”她微笑着说,然后选择了下一首——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
这一次,她不仅仅是播放音乐,还轻声读着歌词的翻译:“当我幼年的时候,母亲教我歌唱,在她慈爱的眼里,隐约闪着泪光...”
读到“母亲”二字时,傅天融的整个身体都微微震动了一下。张丽涵想起何意青曾经说过,傅天融与母亲傅文馨感情极深,她的早逝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她继续读着歌词,声音轻柔如耳语:“如今我教我的孩子们,唱这首难忘的歌曲,我那辛酸的眼泪,滴滴流在我这憔悴的脸上。”
在歌词的触动下,傅天融的眼角渗出了一滴泪水。张丽涵轻轻为他拭去,自己的眼眶也湿润了。
“她也想念你,天融。”她低声说,“无论她在哪里,都希望你能幸福。”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张丽涵尝试了不同类型的音乐。她发现傅天融对古典音乐,特别是钢琴曲反应最为明显;对轻快的民谣会有手指敲击的反应;而对激昂的交响乐则会表现出轻微的不安。
中午时分,周医生前来例行检查。张丽涵向他展示了记录下的观察结果。
“非常有趣。”周医生仔细查看记录,“不同的音乐类型激活了不同的大脑区域。这表明他的意识水平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他建议张丽涵尝试更具个性化的音乐选择:“找出与他人生重要时刻相关的音乐,特别是那些带有强烈情感印记的曲子。”
受到启发的张丽涵下午拜访了李妍惠,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傅天融音乐偏好的信息。
“天融啊...”李妍惠陷入回忆,“他小时候被迫学习钢琴,但真正爱上音乐是在他母亲去世后。那时他常常整夜整夜地听着一张老唱片,是帕赫贝尔的《卡农》。”
“为什么是那首曲子?”张丽涵好奇地问。
“那是文馨葬礼上播放的音乐。”李妍惠的眼神黯淡下来,“他说,每次听到那首曲子,就感觉母亲还在身边。”
带着这个信息,张丽涵回到房间,找到了那张被珍藏的《卡农》唱片。当她把唱片放在唱机上,放下唱针的那一刻,她感觉到一种近乎神圣的庄重。
最初的几个音符流淌出来时,傅天融的反应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他的整个身体微微颤抖,眼睛猛地睁开了一条细缝,虽然很快又闭上了,但这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他的右手抬起,手指在空中划出复杂的轨迹,仿佛在无形的钢琴上演奏着熟悉的旋律。
张丽涵激动得几乎无法呼吸,但她强迫自己保持冷静,继续观察。在乐曲进行到中段时,傅天融的嘴唇微微颤动,似乎想要发出声音。
她轻轻握住他的手,在他耳边低语:“我在这里,天融。你很安全。如果你能听见我,就握一下我的手。”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手确实收紧了,虽然力度微弱,但意图明确。
这一刻,张丽涵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数月来的坚持与守护,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珍贵的回报。
当《卡农》的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傅天融的身体逐渐放松下来,但他的手指依然轻轻勾着张丽涵的手,仿佛不愿失去这刚刚建立的联系。
随后的几天,张丽涵将《卡农》作为每日音乐疗法的固定曲目。每一次播放,傅天融都会有新的反应:从最初的眼皮颤动,到后来的手指回应,再到最近一次的嘴角微动。
音乐成为了他们之间特殊的沟通方式。张丽涵开始根据傅天融的反应来调整播放列表:当他表现出积极反应时,她会延长播放时间或选择相似风格的音乐;当他显得不安时,她会及时切换或暂停。
一天傍晚,张丽涵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尝试着与傅天融“对话”。
“如果你喜欢这首曲子,就动一下右手。”她轻声说,然后播放了肖邦的《夜曲》。
傅天融的右手手指轻轻敲击了一下。
“如果你感到疲倦,需要休息,就动一下左手。”她继续说,然后切换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前观察到他对此反应较为消极。
片刻后,他的左手手指微微颤动。
张丽涵立即关闭音乐,房间陷入寂静。傅天融的身体明显放松下来。
“你明白了,天融!你真的明白了!”她激动地低语,紧紧握住他的双手。
这一发现改变了他们的互动方式。张丽涵开始设计更复杂的“对话”,通过不同的音乐来询问傅天融的感受和需求。虽然回应仍然微弱且有限,但这无疑是意识复苏的重要标志。
周五的家庭会议上,张丽涵向家族成员汇报了这一进展。傅宇成的眼中闪过罕见的欣慰,李妍惠则喜极而泣。只有陈芷妍和傅天豪面无表情,交换了一个难以解读的眼神。
会议结束后,何意青悄悄拉住张丽涵:“你的努力没有白费,孩子。但要小心,天融的好转可能会让某些人感到不安。”
张丽涵坚定地点头:“我明白,奶奶。但无论如何,我都会继续帮助他。”
那天晚上,张丽涵在护理日志上写道:“音乐打开了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大门。在那旋律与节奏中,我看见了真正的傅天融——不是傅氏集团的继承人,不是躺在创上的病人,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渴望表达的灵魂。”
她放下笔,走到唱机前,再次播放了那首《卡农》。在悠扬的乐曲中,她轻轻握住傅天融的手,低声承诺:“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我都会陪你走下去。因为我相信,在音乐的魔力中,爱的力量终将唤醒所有的沉睡。”
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相握的两只手上。在这个充满秘密与危险的豪门大宅中,音乐成为了最纯净的庇护所,也是最强大的武器。而在旋律的指引下,沉睡的王子正在慢慢苏醒,准备揭开所有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