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昆仑之心”指挥大厅,幽暗而静谧,只有无数屏幕发出的微光映照着工作人员专注的脸庞。中心区域,巨大的全息投影平台正无声运转,上面流淌着来自天基卫星、地面雷达、海底声呐、前线侦察单元乃至社交媒体开源情报的庞杂数据流——这里,是即将被唤醒的“轩辕”系统的中枢神经。
项目总工程师秦望站在指挥台前,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他身后,是军方代表李战将军,面色一如既往地凝重如铁。这不仅是一次系统测试,更是一个全新指挥时代的开端。
“将军,各数据接口已完成最终校验。”秦望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紧绷,“‘轩辕’系统首次全要素融合与决策辅助演练,已准备就绪,请指示。”
李战将军的目光缓缓扫过全息平台上实时显示的、细致到每一艘渔船的亚太战略态势图,沉稳地点了点头:“开始。让我们亲眼看看,这位‘数字统帅’究竟有几分真本事。”
“指令确认。启动‘轩辕’,全数据链路授权接入,运行权限设定为:‘烛龙’级(战役指挥辅助)。”秦望下达了关键指令。
刹那间,平台上的数据流如同被注入生命,流速骤然飙升。但令人惊异的是,信息的洪流并未带来混乱,反而在一种无形的秩序下变得愈发清晰。海量冗余信息被高速过滤、归类、沉淀。过去需要庞大分析团队处理数小时的情报,此刻正被“轩辕”以近乎恐怖的速度消化、关联、研判。
凌晨四点十五分,第一次“亮剑”
突然,全息平台一隅亮起柔和却持续的琥珀色警示光。一个原本看似普通的国际商船航迹,被“轩辕”自动标记为“高度可疑”。系统瞬间调取了该船七十二小时内的历史航迹、船舶注册信息、关联公司背景,并与庞大的已知间谍船活动特征库进行比对,匹配度最终定格在91.7%。更关键的是,它几乎同时关联到三小时前,一颗侦察卫星在同一海域捕捉到的、已被人工筛查忽略的短暂异常电磁信号。
“报告!”一名年轻的分析员难掩惊讶地抬起头,“‘轩辕’系统提示,xx海域的‘丰远号’散货船,有极高概率正在进行电子侦察活动。这个目标……我们先前的人工分析并未将其列为高优先级。”
李战将军眼中锐光一闪,随即恢复平静,下达指令:“通知海警部门,立即派遣一架无人机前出该海域,进行抵近‘伴航’核实。” 这初步证明,“轩辕”在复杂信息关联和隐蔽模式识别上,已然展现出超越传统人工分析的敏锐。
凌晨五点三十分,压力测试:“蓝军”的全面突袭
演练进入核心阶段——模拟“蓝军”发动多维度、高强度突然袭击。
瞬间, 全息平台上,代表假想敌机的密集红色光点从多个战略方向蜂拥而至。
几乎同时, 模拟的强网络攻击导致东部沿海部分关键民用通讯节点显示中断。
水下战场, 数个逼真的潜艇接触信号悄然出现在至关重要的航道附近。
指挥大厅内的空气瞬间凝固。若在以往,面对如此复杂的突发态势,联合参谋部需要紧急会商、研判敌主攻方向、协调各军兵种调配兵力,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到十五分钟的黄金反应时间。
然而此刻,警报声响起的下一秒,“轩辕”那独特、冷静得不带丝毫情感的合成音便响彻大厅:
“综合威胁评估:判定为敌大规模、多域协同突袭。主要攻击轴线为东南方向A区,概率87.3%。网络攻击为战略性佯动,旨在干扰我指挥判断优先级。”
“战术建议序列已生成:”
“1. 立即启动‘东南-01’防空反导应急预案,优先启用S-400及红旗-9b阵地,拦截目标优先级已自动排序。”
“2. 命令战区空军,立即起飞歼-20隐身机群前出实施空中拦截,歼-16d随行实施电磁压制。”
“3. 火箭军常规导弹部队,进入对敌前沿机场及核心指挥节点的预备攻击状态。”
“4. 网络战部队,即刻执行‘长城-7b’主动防御反制协议。”
“5. 水下接触信号特征与逻辑存疑,判定为高精度虚假诱饵概率92.1%,建议仅派遣反潜巡逻机前出核实,主力防空反导部队资源不予分散。”
一连串清晰、具体的建议,在短短两秒内便已呈现完毕,并附带了详尽的兵力部署图和精确的行动时间线。
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参谋忍不住低声惊叹:“它……几乎在瞬间就完成了一个高级别联合参谋部需要紧张工作半小时才能拿出的方案!”
李战将军没有立刻下达执行指令,他锐利的目光如炬,仔细审视着“轩辕”的每一条分析结论和推理链条,沉声追问:“‘轩辕’,汇报你判断水下威胁为虚假信号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关于概率计算的具体模型。”
“将军,”合成音即刻回应,语调平稳,“目标声纹特征与数据库内所有已知敌方现役潜艇型号匹配度均低于65%阈值,且其出现的地理位置,基于其最大潜航速度模型推算,存在逻辑矛盾。结合敌方同步发起的电磁佯动行为模式分析,综合判定为欺骗行动的概率极高。详细的信号特征比对数据、航迹推演逻辑及概率计算模型已打包,随时可供调阅审查。”
将军微微颔首,对身旁的秦望低语道:“看来,它不光会给出结论,还具备了初步的‘解释’能力,这很关键。”
凌晨六点,晨曦微露与冷静反思
历时一小时的高强度模拟对抗结束。在“轩辕”的高效辅助下,“红军”以远低于传统模式的反应时间和极小的代价,成功抵御了“蓝军”的凶猛进攻。
大厅内灯光渐亮,压抑不住的欢呼声和掌声响起,工作人员们相互击掌,庆祝这历史性的成功。秦望激动地看向李战将军,却见将军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反而眉头微蹙,陷入深思。
“秦总工,”将军走到全息平台前,指着“轩辕”自动生成的那份事无巨细的战后评估报告(包含战果统计、装备损耗分析、最优后勤补充方案等),语气凝重地说道,“它的效率,毋庸置疑。它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工具,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参谋’,甚至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严肃,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核心成员:“但正因其强大,我们更须保持最高级别的警惕。它的决策基于数据和概率模型,追求的是算法意义上的‘最优解’。如果未来,敌人采用我们尚未认知的技术手段,污染了它的数据源呢?如果它在冷冰冰的计算中,推演出为了达成战略上的‘最终胜利’,需要牺牲某个我们情感和道义上无法承受的‘局部’呢?”
将军的声音在寂静的大厅里回荡:“记住,‘轩辕’是共和国最锋利的剑,最坚固的盾,是划时代的工具。但它绝不能是握剑的手,最终扣动扳机的决策权,必须、也永远,要掌握在拥有道德、责任和人性判断力的指挥员手中。‘人类在位,AI赋能’(human on the loop, AI enabling),这是不可动摇的最高准则。”
秦望和所有在场人员肃然立正,沉声应道:“明白!”
“昆仑之心”厚重的防护门缓缓开启,黎明的微光透入。李战将军大步走出,洞外天地广阔。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中国军队的指挥艺术,已然踏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却也遍布未知挑战的全新疆域。而“轩辕”的初啼,仅仅是这场深远变革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