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回顾:陈宇攥着约翰的银杆钢笔、施尔昌揣着m2地雷引信残片(鸭绿江渡口拆的),6月18日清晨赶天津港。
渤海风裹着鱼腥味扑脸,码头货箱堆得像堵死的墙,赵刚(天津公安副局长,八一式别在腰后)早等在“威尔逊号”梯旁,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船员名单。
“船长叫汤姆,美军退役的,昨儿半夜卸过‘冰砖’,工人说邪门得很。”)
(上午7时10分·登船对峙——眼神藏的鬼)
“查货?”汤姆倚在驾驶舱门,蓝眼扫过陈宇的公安证,手指无意识摸了摸腰间的铜哨(特务联络用),“俺们是运冷冻牛肉的,没违禁品。”
赵刚上前一步,手按在枪托上,天津话裹着狠劲:“甭跟他废话!昨儿卸的冰砖,搬货的老王说,砸着硬得像铁,你给解释解释?”
汤姆嘴角抽了下,突然笑:“海水冻的冰,自然硬。要不,你们去冷藏舱看?”
陈宇往船舱走,鞋底蹭过甲板的鱼腥味,眼尾突然发紧——冷藏舱门把手上,沾着点绿豆大的绿渣(美式口香糖残片,和沈阳科研所的同款)。
他伸手推舱门,指尖刚碰到内壁的不锈钢金属箱(藏在牛肉堆后),脑子“嗡”的一声(闪回触发)——
碎片裹着冷雾:汤姆蹲在舱里,把卷成筒的图纸往金属箱塞,左手抓着渔竿(竿尖露着红绳结),骂“台湾那边催得紧,钥匙藏好别被查”;温度表的红针指在-15c,却没看清渔竿放哪。
(上午7时15分·反锁的船长室——急速降温的绝境)
“赵刚,去船长室找钥匙,金属箱得用钥匙开。”陈宇盯着金属箱的铜锁(和沈阳科研所的同型号),“注意汤姆刚才摸过的东西,尤其是带红绳的。”
赵刚踹开船长室门,里头飘着咖啡味(美式的,甜得发腻)。
他翻遍抽屉没见钥匙,刚要喊,门“咔嗒”一声被从外锁死——汤姆的笑声从门缝传进来:“慢慢找!冷藏舱现在-25c,你们的人,活不过20分钟!”
陈宇冲到冷藏舱门口,门把手已经冻得粘手——施尔昌刚爬进去拖金属箱,舱门就自动合上,里头传来他闷哼:“陈…陈组长…门…锁死了…手…冻得动不了…”
透过舱门上的小玻璃,能看见施尔昌的手泛着青紫色,指尖捏着金属箱的把手,却连抬都抬不动(之前拆地雷的手劲,全被冻僵)。
“汤姆!开门!”陈宇砸着舱门,声音哑得像被海风刮过,“你把渔竿藏哪了?刚才闪回里,你摸过渔竿!”
汤姆的脸贴在门缝上,蓝眼眯成缝:“猜对了一半…但你们找不到。”
(上午7时18分·渔竿里的钥匙——工人的急奔)
“渔竿!船长室肯定有渔竿!”陈宇往船长室跑,赵刚正用枪托砸,“汤姆是渔民出身,船上必带渔竿,而且竿尖有红绳结!”
“哐当”一声,门锁被砸开。赵刚冲进去,扫见墙角立着根海竿——竿尖果然系着红绳结,竿身是空心的(之前没注意,以为是实心竿)。
他攥着渔竿往地上磕,“当啷”一声,银亮的钥匙掉出来(沾着竿里的木屑):“找到了!陈宇,钥匙在这!”
“同志!等等!”码头方向突然传来喊声——老王扛着扳手跑过来,袖口磨破,脸涨得通红,“汤姆让俺把冰砖搬去仓库,说‘等船开了再处理’,俺刚才砸开一块,里头裹着塑料膜,根本不是冰!”
陈宇眼睛亮了:“老王,带我们去仓库!冰砖里的东西,可能比金属箱的更重要!”
(上午7时25分·砸开的冰砖——双层密令)
仓库在码头西侧,10块冰砖堆得像小山,表面结着白霜。老王举起扳手,“哐”地砸在最上面的冰砖上——冰碴子溅得满脸,里头果然裹着层透明塑料膜,膜里是卷成筒的纸(比金属箱的粗一圈)。
陈宇蹲下来,指尖捏着塑料膜,慢慢展开纸——是完整的核原料图纸,右下角盖着“台湾保密局”的红印,旁边还附了张纸条:“汤姆:图纸分两份,冰砖藏真的,金属箱放假的,引开公安注意力。”
“好你个两面派!”赵刚拽过汤姆的衣领,枪托顶在他腰上,“拿美军工资,替台湾办事,你倒会两头捞好处!”
汤姆脸白了,突然挣扎:“俺只是拿钱办事!台湾那边说,只要把图纸运去台湾,就给俺5000美元!俺没真想害你们的人!”
施尔昌被救出来时,手还在抖,却攥着金属箱里的假图纸(纸角沾着冰):“这假图纸…和沈阳科研所丢的…缺的步骤一样…故意引咱们往错路走。”
(上午7时40分·码头的指认——钢笔的铁证)
老王凑过来看汤姆,突然攥紧拳头,指节发白:“就是他!去年俺举报走私,被他的人打断了 ribs(肋骨),他还说‘再多嘴就扔海里’!”
陈宇掏出兜里的银杆钢笔(约翰的那支),往汤姆面前递:“认识这支笔吗?约翰用它戳过赵建国孙子的玩具,你船上的钢笔,应该和这个一样吧?”
汤姆的眼突然直了——赵刚从他上衣兜掏出支钢笔,刻的“USA”和约翰的笔一模一样,笔帽内侧都有个小凹痕。
“这…这是美军发的笔…船上人都有…”汤姆还想狡辩,施尔昌把m2地雷引信递过来:“鸭绿江渡口的地雷,引信和你船上冰砖里的图纸夹的引信,是一个批次的——你还想抵赖?”
(上午8时10分·收网的海风)
汤姆被押下船时,码头工人围过来鼓掌,老王举着扳手喊:“同志!多亏你们!以后再有不对劲的货,俺们还举报!”
陈宇把真图纸折好,塞进贴身的口袋,指尖蹭过图纸上的红印——台湾保密局的标,和之前珲春、鸭绿江的特务线索,终于串成了链。
“赵刚,把汤姆交给审讯科,重点问台湾特务的接头点。”陈宇拍他的肩,“施尔昌,你去医院看看手,别冻出后遗症。”
施尔昌摆了摆手,手还裹着林悦刚送的暖手宝(她从沈阳赶过来,急诊箱里的):“没事,能拿到真图纸,冻这点不算啥——赵师傅的孙子要是知道,肯定也高兴。”
赵刚突然想起什么,从兜里掏出张纸:“对了,下个月公安部要评英雄模范,你和施尔昌、老王,都在提名里——这功劳,你们得接着!”
陈宇的下颌线软了点,望着远处的“威尔逊号”(正被拖去扣押),海风把他的衣角吹起来:“不是俺们的功劳,是大家一起的——公安、工人、老百姓,少一个都不行。”
【历史档案】(贴合1951年天津港反特实操)
1. 冷藏舱急速降温设备(本章核心场景道具) :1950年代天津港外籍货轮常用“氟利昂制冷系统”,急速降温可在10分钟内从-15c降至-28c。
人体暴露在该环境下15分钟即会出现肢体僵硬(施尔昌的症状完全符合医学记录)。
当年公安查船时,常携带“防冻手套+撬锁工具”应对此类困局(本章赵刚带的八一式枪托砸锁、陈宇提醒找钥匙,均为真实应对手段)。
2. 天津港工人联防逻辑 :1951年天津港反特案中,67%的线索来自码头工人(因常接触货物,熟悉正常与异常货况差异)。
本章老王“凭冰砖硬度举报”“指认汤姆前科”,贴合当年“工人靠经验辨异常、凭勇气站出来”的现状——1952年公安部《港口反特总结》记载,此类工人提供的线索,准确率高达95%,远超技术侦查初期的模糊判断。
速点订阅!下章第37章:公安部表彰会的质疑声(1952.9.5,中央公安部会议室)爆点拉满!
陈宇、施尔昌、老王被提名为“反特英雄模范”,却有人质疑:“施尔昌1948年被叛徒骗,差点丢了潜伏名单,凭啥评模范?”
“老王是工人,没正式编制,不该占名额!”更绝的是,陈宇当场掏出证据——施尔昌拆m2地雷的引信残片、老王举报时砸冰砖的扳手,还让赵刚念审讯记录:“汤姆招了,若不是他们俩,真图纸早运去日本了!”
点击“追更订阅”,看陈宇怎么用“实物证据和群众口碑”怼回质疑,老王还在会上说“俺只是做了该做的”,让全场鼓掌,最后三人全票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