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急通知
嫂子学院刚刚迎来和妇联的合作,还没缓过劲来,赵玉华就收到了通知:
——下周县里要组织一次观摩活动,带各个乡镇的妇联干部和女代表来嫂子学院实地参观学习。
赵玉华看着通知,整个人愣了。
“才刚起步,就要接待这么大的场面?”
嫂子们听说后,顿时炸了锅。
刘春花瞪大眼睛:“啥?观摩?还全县的干部?咱们能行吗?”
林小妹一屁股坐在板凳上:“俺腿肚子都打哆嗦了,这可不是随便糊弄的事。”
赵玉华抿紧嘴唇,心里发慌,但还是咬牙说:“怕也得上,这就是咱嫂子学院的第一次大考!”
二、紧张筹备
嫂子们立刻动员起来,排练课程、布置教室、擦洗桌椅、绘制黑板报。
嫂子们各显神通:
林小妹负责“识字课”展示,每天对着油灯背拼音,练得舌头都打结。
刘春花负责“缝纫课”,手里一边飞针走线,一边暗暗嘀咕:“千万别在干部面前扎自己手。”
赵玉华则反复打磨发言稿,练习讲解,甚至连走路姿态、说话语气都一一斟酌。
兵哥们也没闲着,主动帮忙搬桌子、粉刷院墙。
一个兵哥笑着说:“嫂子们的事就是咱的事,这次一定得把场子撑起来!”
整个军营像过节一样,忙得热火朝天。
三、观摩当天
那天一早,嫂子们全都换上了整洁的衣服,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神情却紧张得很。
刘春花不停在袖子上抹手心的汗:“哎呀,我怕丢人啊。”
赵玉华轻声安慰:“咱就做平常的事,别把他们当干部,当普通人看就行。”
很快,十几辆车开进了军营,县里、乡镇的干部们鱼贯而入。
场面顿时安静下来,嫂子们心里提到了嗓子眼。
四、嫂子们的课堂
第一堂是“识字课”。
林小妹硬着头皮站上讲台,声音一开始颤抖得厉害,但念到第二遍时,她突然想到晚上孩子笑着喊“娘亲教字”的场景,心里一暖,声音竟渐渐稳了。
她用笨拙却真诚的方式,带大家念起:“家——国——情——怀。”
第二堂是“缝纫课”。
刘春花拿出自己缝制的军装袖章,一针一线讲解:“别看俺手粗,可这活儿耐心最重要。缝得好,兵哥穿出去,腰杆都能挺直些。”
说着,她还把一件新缝好的衣服递给台下观摩的干部。
第三环节是“嫂子互助会”。
嫂子们围坐成圈,分享如何照顾家里老人孩子、如何寄生活费、如何写信鼓励兵哥。
说到动情处,不少人眼眶发红。
五、干部们的反应
观摩的干部们原本带着怀疑,可一圈下来,全都眼神发亮。
一位乡镇妇联干部感慨:“原来嫂子学院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互助和学习啊。”
另一位代表点头:“这种模式要真能推广,乡下妇女也能少走不少弯路。”
县妇联主任更是当场表态:“嫂子学院的经验,必须写进我们的总结报告,全县推广!”
六、嫂子们的喜悦与反思
等观摩团走后,嫂子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整个人瘫在板凳上。
刘春花笑得合不拢嘴:“哎呀,俺刚才紧张得手都哆嗦,结果干部们还夸我能干!”
林小妹抹眼泪:“俺第一次站讲台,心里还真有点自豪。”
赵玉华却没有沉浸在喜悦里,她心里明白——这只是开始。
她望着空荡的院子,轻声说:“今天是咱嫂子学院的第一场大考,以后这样的考验只会越来越多。咱得准备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