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十二年的盛夏,洛阳新宫的太液池初引活水,波光潋滟,映照着周遭日渐巍峨的殿宇楼阁。
然而,帝国中枢的宁静之下,暗流从未止息。
来自益州的细作不仅带来了刘璋“病薨”的官方消息,更拼死送出了一条更为惊人的密报:
曹操在稳定成都局面后,其谋士集团已将目光投向了东南——刘备所在的荆州。
“曹操欲谋荆州?”
麟德殿(洛阳行在主殿暂用名)内,蔡琰放下密报,凤眸微眯,看向下首的诸葛亮。
她重生前的记忆碎片中,曹操南征荆州确是关键一环,但彼时情境与今大不相同。
如今刘备虽据荆州,却与孙权关系微妙,朝廷势力亦非以前可比。
曹操此举,是困兽犹斗的疯狂,还是另有深谋?
诸葛亮羽扇轻摇,神色凝重:
“主公,此非空穴来风。
曹操新得益州,然北有我朝压境,西有羌胡未靖,其势虽涨,然处境依旧险恶。
荆州地处要冲,北接中原,西连巴蜀,东控吴会。
若得荆州,则曹操可打通长江水道,与孙权形成夹击我朝之势,亦可获得北上中原之前沿。
此乃其破局之关键一步。”
他走到巨大的天下舆图前,手指划过荆襄九郡:
“然,荆州非无主之地,刘备经营数年,有关羽这等万人敌,更有糜竺为其谋划,根基不浅。
曹操欲取之,必不敢明火执仗,恐以智取、离间为上。”
“如何智取?如何离间?”
蔡琰追问,她需要诸葛亮更深入的推演。
“亮料其策,不外乎三。”
诸葛亮眸光锐利,仿佛已洞察千里之外的成都谋画,
“其一,利用孙刘之隙。
孙权对荆州,向来视为禁脔,与刘备早有龃龉。
曹操必遣能言善辩之士密往江东,以‘共分荆州’、‘永结盟好’为饵,诱使孙权默许甚至协助其对刘备用兵,至少令其袖手旁观。”
“其二,内部分化。
荆州士族,并非铁板一块。
蔡瑁、蒯越等旧族,与刘备未必同心。
曹操可暗中联络,许以高官厚禄,使其为内应,或在关键时刻掣肘刘备。”
“其三,制造事端。
或伪作刘备欲攻江东之态,激怒孙权;
或散布流言,称刘备与朝廷密约共图曹操,使其左右受敌,疲于应付。
待其内部生乱,军心浮动,曹操再以精兵猛将,出其不意,直捣核心。”
这番分析,将曹操可能的手段层层剥开,精准狠辣,听得殿内庞统、徐庶等人亦神色肃然。
诸葛亮的战略洞察力,已深入到了人心博弈与政治阴谋的层面。
“刘备……可能抵挡?”
蔡琰沉吟。
她对刘备观感复杂,重生前知其终成一方雄主,但此刻他亦是割据势力,是朝廷需要扫平的障碍之一。
然而,若让曹操轻易夺取荆州,其实力必将暴增,对朝廷的威胁远胜于刘备。
“刘备有雄才其二弟关羽、三弟张飞皆世之虎将,虽张飞一直在为朝廷效力,但难保刘备和朝廷踟蹰之时还会站在朝廷一边。
若上下同心,据险而守,曹操未必能速胜。”
诸葛亮客观评价,随即话锋一转,
“然,孙权态度至关重要。
若孙权被曹操说动,或坐观成败,则刘备独木难支,荆州危矣。”
“那我朝廷当如何应对?”
蔡琰直指核心。
这是一个两难的局面:
坐视曹操吞并荆州,其势大难制;
插手干预,又恐陷入与曹操、刘备甚至孙权的多方混战,且朝廷重心在西,大规模东顾力有未逮。
诸葛亮显然已成竹在胸:
“主公,此乃‘驱虎吞狼,伺机而动’之局。
朝廷不宜直接介入,但可从中引导,使其两败俱伤,或至少延缓曹操吞并荆州之步伐,为我朝稳定内部、积蓄力量争取时间。”
他详细阐述方略:
“首先,可密令刘晔,遣舌辩之士入江东。
不必直接阻止孙曹接触,反而可‘提醒’孙权,曹操乃虎狼之性,其若得荆州,下一个目标必是江东。
让孙权对曹操保持警惕,增加其合作难度,使其不敢轻易背弃与刘备那脆弱的联盟。”
“其次,对刘备方面,可示以‘善意’。
以其‘同为汉室宗亲,共抗国贼’之名,输送一批粮秣军械,助其稳固防务。
但需绝对机密,且规模控制在不足以引发刘备野心,又能稍解其燃眉之急为宜。
此举意在给刘备续一口气,让他能与曹操多纠缠些时日。”
“最后,亦是关键,”
诸葛亮目光扫过舆图上的司隶与雍凉,
“我军需保持高压态势。
令张飞在司隶,马超在陇右,持续佯动,做出随时可能西进或南下的姿态,牢牢牵制曹操主力于关中与汉中一线,使其无法全力东顾荆州。
此乃‘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
这套组合策略,精妙地利用了各方矛盾,以最小的直接介入,撬动最大的战略平衡,充分展现了诸葛亮作为顶级战略家“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便依孔明之策。”
蔡琰当即决断,
“江东、刘备两处密使,即刻选派干练之人前往。
牵制曹军之部署,由你亲自协调。
务必让曹孟德在荆州,啃不下,也放不得!”
“诺!”
诸葛亮躬身领命,眼中闪烁着运筹帷幄的光芒。
随着应对荆州变局的方略定下,洛阳新都的建设与新朝制度的推行也进入了关键阶段。
《新朝仪制与官制革新疏》在经过数次朝议辩论和细节打磨后,终于择吉日正式颁行天下。
新的官制明确了以尚书台为核心、六曹分理的行政架构,大量科举出身的寒门士子被填充进入各级官署,旧有的三公九卿更多转化为荣誉虚衔。
新的礼法则强调了祭祀、朝会的规范性,尤其突出了对军功、技艺,农事的褒奖,试图引导社会风气转向务实与进取。
颁布大典在新建的德阳殿前广场举行。
旌旗招展,甲胄鲜明,文武百官按新制班列,庄严肃穆。
蔡琰携年幼的蔡靖,接受群臣朝拜。
那一刻,煌煌礼仪之下,一个不同于旧汉的、带有强烈蔡琰与诸葛亮个人印记的新朝气象,扑面而来。
然而,制度的推行绝非一帆风顺。
旧有世家对权力被稀释的不满,部分老臣对新礼法的非议,以及在具体执行中遇到的诸多梗阻,都考验着诸葛亮及其团队的智慧与耐心。
蒋琬、费祎等年轻官员被推到前台,负责具体落实,他们在诸葛亮的指导下,以惊人的韧性和才干,一点点将纸面上的条文变为现实。
与此同时,对“功”“德”立论的意识形态构建也在悄然进行。
由朝廷主导的太学讲经、各州郡的官学教化,开始有意识地宣扬“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平定祸乱、再造太平者为大功”的理念,为蔡琰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更深层的理论支撑。
这一日,诸葛亮在视察太学归来后,向蔡琰呈上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完善科举与人才选拔制度的补充条陈。
他提出,除传统的经义文章外,应增设“明算”、“格物”、“律法”等实用科目的考核,并加大对边地、寒门士子的选拔力度。
“主公,打天下需猛士良将,治天下则需通才干吏。
欲使新朝根基稳固,人才为第一要务。
旧式经学,固可教化人心,然于钱谷刑名、工程营造,往往力有不逮。
故需开辟新途,广纳贤才。”
诸葛亮言辞恳切。
蔡琰看着条陈,心中感慨。
诸葛亮的目光,已然超越了眼前的军事政治斗争,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他所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骨架,更试图为其注入充满活力的血液。
“准。”
她提笔批红,
“此事亦由你总揽,与太学祭酒、礼曹官员详议细则,逐步推行。”
就在洛阳沉浸于制度创建与人才擘画的宏大叙事中时,南方的荆州,暗流已开始涌动。
曹操的密使果然频繁出入建业,孙权的态度变得愈发暧昧难明。
江夏前线,关羽与江东守军的小规模摩擦时有发生。
襄阳城内,关于刘备欲联合朝廷先取江东的流言悄然传播……
刘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一面加紧整顿军备,派糜竺加强各方外交斡旋,一面不得不分出精力安抚内部可能存在的异动分子。
而这一切,都被洛阳“暗部”的耳目,一丝不落地传回。
“风雨欲来啊……”
诸葛亮看着最新送来的荆州情报,轻声喟叹。
他铺开一张白纸,开始勾勒未来可能发生的数种局势推演图,以及朝廷的各种应对预案。
他知道,洛阳的定鼎之基能否牢固,与千里之外荆州的这场暗战,息息相关。
而在遥远的益州,曹操站在成都城头,望向东南方向,眼神冰冷而坚定。
夺取荆州,是他打破封锁、扭转战略颓势的关键一子,他绝不会放弃。
一场围绕荆州的惊天风暴,正在平静的表象下加速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