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的盛夏,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焦虑混合的灼热气息。
蔡琰发出的两道指令,如同投入激流的两块巨石,迅速在南北两线激荡起迥异的涟漪。
白马津,吕布在接到蔡琰“伺机出战”的密令后,压抑了十余日的战意如同火山般喷发。
他虽鲁莽,却也知此战关系重大,并非一味冲杀。
他采纳了麾下将领的建议,利用颜良连日骂阵产生的懈怠心理,于一个黎明前的昏暗时分,亲率三千精锐骑兵,偃旗息鼓,自侧翼一处隐秘的河滩悄然渡河,如同暗夜中扑出的猎豹,直插颜良中军大营!
颜良万万没料到一直龟缩不出的吕布竟敢主动出击,且时机、路线选择得如此刁钻。
营中顿时大乱!吕布一马当先,方天画戟舞动如轮,所过之处人仰马翻,直取颜良帅旗所在。
魏续、宋宪各率一队精骑左右掩杀,扩大战果;
曹性则引一队弓弩手占据高地,精准狙杀袁军军官,造成更大混乱。
颜良仓促应战,与吕布在乱军中交锋,不到十合,便被吕布一戟划破臂甲,鲜血淋漓,若非亲兵拼死护卫,险些丧命!
此战,吕布虽未能阵斩颜良,却焚毁其部分粮草,斩首千余,极大地挫动了袁军锐气,而后迅速撤回南岸,继续凭借地利固守。
协防的黑山军将领孙轻,更是率部趁乱袭击了袁军一支偏师,缴获不少军械,其部众的战斗力得到进一步认可。
消息传至黎阳袁绍大营,本就因公孙瓒袭扰后方而心烦意乱的袁绍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颜良无能。
郭图、审配趁机进言,称颜良轻敌,损兵折将,有辱军威。
而沮授、田丰则再次苦劝,认为吕布骁勇,白马难下,加之公孙瓒在侧,不如暂且退兵,巩固河北。
恰在此时,韩冲散播的“刘备欲与陈留共扶汉室,先定河北”的谣言也悄然传入袁绍耳中,结合吕布的主动出击,让他疑心大起,对继续南下攻陈留产生了极大的动摇。
袁绍大营中,退兵之声首次压过了主战之声。
与此同时,济阴方向的夏侯渊得知颜良受挫,心中愈发焦躁。
他本欲速战速决,却被张辽死死缠住,后方粮道又屡遭吕玲绮骚扰,进展缓慢。
陈宫坐镇后方,协调济阴郡内各方势力,保障张辽军需供应,其沉稳干练的作风,使得原本有些动荡的济阴西部几县逐渐安定下来。
曹操在许昌接到南北两线的战报,眉头深锁。
他意识到陈留比预想中更难啃,蔡琰和她的谋士们应对得当,内部整合速度超出预期,而袁绍的犹豫更让他独木难支。
他暗中下令夏侯渊,若十日内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便逐步后撤,保存实力,另寻他策。
战争的天平,在蔡琰果断抓住战机后,开始发生微妙的倾斜。
外部压力稍缓,内部的波澜却并未平息。
郭嘉病倒,使得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更为明显。
卫将军董承似乎活跃了许多,频繁与一些自长安跟来的中级官员及部分禁军将领密会。
这一切,都被韩冲手下的暗哨详细记录,呈报给蔡琰。
“董承……看来是坐不住了。”
蔡琰看着密报,眼神冰冷。
她深知,在郭嘉无法参赞机要的此时,内部任何一点动荡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她必须抢先出手。
“元直,以天子名义,加封董承为车骑将军,以示荣宠。”
蔡琰对徐庶道,“同时,将羽林卫的指挥权,从董承麾下剥离,交由子龙直接管辖。”
明升暗降,夺其兵权!
这是赤裸裸的警告,也是稳固中枢的必要手段。
陈宫在一旁补充道:“宫观董承,色厉内荏。此番明升暗降,其必不甘,或会加速其动作。主公需防其狗急跳墙。”
徐庶领命,又道:“主公,招贤之事,已有进展。广陵张纮,已抵达陈留,现于馆驿安置。此外,派往淮南的使者回报,刘晔态度有所松动,言及若朝廷能展现足够实力与诚意,他愿考虑出山。”
张邈亦道:“邈已按主公之意,广泛征辟兖豫之地有实务之才者,已有数名通晓工械、算学之人应召,正安排试用。”
荀谌的拒绝在意料之中,但张纮的到来和刘晔态度的松动,以及基层技术人才的汇聚,无疑是雪中送炭。
张纮擅长政略、外交,正可弥补徐庶偏重内政军务的不足;
而刘晔的宗室身份和智谋,若能争取过来,政治和战略意义重大。
“好!张子纲至时,我当亲迎。对刘子扬那边,继续保持接触,可让元直以私人名义多与通信,探讨时局,增进了解。”蔡琰指示道。
人才的涓涓细流,开始汇向陈留,这让她心中稍安。
然而,坏消息总是不期而至。
派往匈奴王庭的聂壹传回消息,离间之计虽初见成效,於夫罗单于对去卑擅自与袁绍接触大为不满,但去卑仗着有袁绍支持,竟隐隐有脱离单于自立之势,匈奴内部局势紧张,虽暂时无力大规模南下,但隐患并未消除。
更让人揪心的是江东。
孙策对朝廷的加封和暗示不置可否,反而加大了对吴郡残余势力的清剿力度,其意图难明。
而袁术在得知刘备清除曹豹、彻底掌控徐州后,暴跳如雷,一边大骂刘备忘恩负义,一边加紧调兵遣将,似乎有再次进攻徐州的意图。
若袁术真的大举攻徐,刚刚稳定的东南局势将再度恶化,刘备将无力牵制曹操。
就在这纷繁复杂的局势中,一个意外的人物带来了新的变数。
一直在伤兵营默默效力、因其精湛医术和冷静处置而渐受重视的女医者张姜子,主动求见蔡琰。
蔡琰在偏殿接见了她。
张姜子依旧是一身素净布衣,面容平静,眼神却带着医者的执着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民女张姜子,拜见骠骑将军。”
“张医者请起。可是为了奉孝之病?”蔡琰温和地问道,她对这位医术高明、不辞辛劳的女医者颇为敬重。
张姜子抬起头,语气沉稳:
“正是。郭军师之疾,乃沉疴旧疾,加以思虑过度,心血耗损,非寻常药石所能速效。民女虽尽力调治,稳住病情,然若要根除痼疾,非民女力所能及。”
蔡琰心中一沉:“连你也束手无策?”
张姜子摇头:“非是束手,而是需寻更高明的医道圣手。民女惭愧,所学不过家传皮毛。家父……家父或可一试。”
蔡琰敏锐地捕捉到她话中的关键:“令尊是?”
张姜子微微抿唇,似乎下定了决心,清晰地说道:“家父姓张,名机,字仲景,现隐居荆襄一带,精研医道,于伤寒杂病颇有心得。”
张仲景!
蔡琰心中剧震!
这可是青史留名、被尊为“医圣”的神医!
她万万没想到,一直在自己身边默默无闻的女医张姜子,竟然是张仲景之女!难怪她医术如此精湛,处事如此冷静。
“原来张医者竟是仲景先生之女!”
蔡琰语气中带着惊喜与敬意,“不知令尊现在荆襄何处?我即刻派人,不,我亲自修书,备厚礼,延请仲景先生前来!”
张姜子却露出一丝难色:
“将军明鉴。家父性情淡泊,醉心医道,不喜权贵纷争。此前荆州刘表多次征辟,皆被家父婉拒。且家父近年来为撰写医书,常深入乡野民间,行踪不定。寻常延请,恐难奏效。”
蔡琰闻言,冷静下来。
确实,如此大贤,岂是轻易可请动的?
她看着张姜子,心中念头飞转:“那张医者之意是?”
张姜子目光坚定:“民女愿亲往荆襄,寻找家父。一则,郭军师于陈留至关重要,其病不容耽搁;二则,如今天下纷乱,疫病频发,将士百姓伤亡甚众,家父所着医书,所研方剂,或能活人无数。民女愿以父女之情,兼将军庇护百姓、匡扶汉室之志,尽力说服家父北来。即便家父不愿出仕,或也能求得良方,指点迷津。”
蔡琰看着张姜子,心中感慨万千。
这不仅是救治郭嘉的希望,更是可能惠及全军、乃至天下百姓的契机。
“好!张医者深明大义,琰感激不尽!我即刻安排得力人手,护卫你和军师前往荆襄。所需物资、信物,一应俱全。你且放心前去,无论成败,陈留上下,皆感念你今日之情!”
这不仅是为了救治郭嘉,更是蔡琰布局天下、收拢人心、提升实力的又一着暗棋。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面,蔡琰必须独自权衡决断。
她与徐庶、陈宫、张邈等人连日商议,最终决定:
一、 加大对刘备的支持。以天子名义,调拨一批军械支援徐州,助其抵御可能到来的袁术进攻。
二、对孙策,改逼迫为怀柔。再遣使臣,携带厚礼,不再提具体要求,只表达朝廷对其的欣赏与期待,维持友好关系,避免将其彻底推向袁术。此事交由熟悉东南事务的张纮接手处理。
三、集中精力,利用袁绍犹豫之机,巩固白马-济阴防线,同时密切关注曹操动向,防备其出其不意的偷袭。
四、全力支持张姜子寻父之行,并以此为契机,加强与荆襄地区隐士、医者的联系,暗中铺设人脉。
战略定下,执行便是关键。
蔡琰几乎不眠不休,处理着雪片般的文书,协调着各方矛盾,安抚着天子情绪,还要不时探望病中的郭嘉和年迈的父母。
蔡邕除了参与朝议,更多时间用于整理典籍,与投奔而来的士子讲论经义,无形中为陈留凝聚着文化向心力。
吕布麾下诸将被轮番调换休整,以保持战力;张燕则负责协调黑山军各部驻防,表现愈发沉稳。
她以惊人的毅力和越来越纯熟的政治手腕,维系着陈留这台复杂机器的运转。
这一日,她正在批阅关于河内防务及张姜子出行准备的奏报,新任尚书郎张纮正式前来述职。
蔡琰放下政务,亲自接见。
张纮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睿智,举止从容。
短暂的交谈后,蔡琰便将一部分涉及礼仪规制、文书诏令以及对外文翰的工作交给了张纮。
张纮也不推辞,很快便展现出其卓越的才干,处理事务井井有条,文笔典雅得体,尤其在对江东的外交文书上,措辞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大大减轻了蔡琰和徐庶的负担。
人才的效力立竿见影,这让蔡琰更加坚定了广纳贤才的决心。
她吩咐徐庶、张邈,将招贤范围持续扩大。
夜幕再次降临,蔡琰站在行宫最高的望楼上,手中握着一份最新的情报:
曹操使者再次秘密进入了荆州牧府,而张姜子也已在一队精干护卫下,悄然离开陈留,向南而去。
她知道,刘表的态度,孙策的动向,以及张姜子此行能否成功,或许都将成为下一个影响战局的关键。
北方的袁绍仍在犹豫,但谁也不知道他何时会下定决心。
东边的孙策像一头蛰伏的猛虎,南边的刘表是摇摆的墙头草,西边的匈奴隐患未除,而寻找神医的使者,已奔向未知的荆襄……
陈留的危机远未解除,但蔡琰已经不再是那个处处依靠郭嘉谋划的领导者。
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在各方人才逐渐汇聚的助力下,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变得更加坚韧、果决,开始真正以自己的意志和手腕,布局天下,执掌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