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二十分,西街巷口的早点摊刚支起锅灶。油条在滚烫的油锅里翻腾,面香混着晨雾飘散开来。林辰站在巷子中间,手里拎着两个塑料袋,里面是刚买的豆浆和煎饼。
刘伟跟在他身后半步,低声说:“昨晚拷出来的监控看了,那几个闹事的,确实是同一辆车拉来的,七点十三分到,七点五十六分走,连下车顺序都一样。”
林辰没应声,把袋子递给旁边一个正蹲着系鞋带的老头:“大爷,趁热吃。”
老头愣了下,抬头看了看他,接过袋子时手指微微发颤。
“政府的人……还来?”
“我不是来开会的,”林辰在旁边的水泥墩上坐下,“是来问问你们,这施工到底吵不吵?灰大不大?有没有哪天晚上睡不着觉?”
老头咬了口煎饼,犹豫几秒才开口:“吵是吵,可也没法子,修路总得动土。就是前两天有人来说,只要去喊两嗓子,一天给两百,我家那小子差点就去了。”
林辰点头:“您知道是谁组织的?”
“穿红衣服那个女的,还有个骑电动车的男人,老在小卖部打电话。我们这些人里,谁拿了钱心里都清楚,可没人愿意讲。”
话音未落,巷子深处传来脚步声。三个中年妇女并排走来,看到林辰坐在那儿,脚步一顿。
林辰起身迎了两步:“几位阿姨,正好碰上,能不能耽误几分钟?咱们聊聊施工的事。”
其中一人冷着脸:“聊什么?你们自己定的规矩,又不守。”
“是我们工作没做到位。”林辰从包里拿出一叠纸,“这是项目目前的施工安排表,包括作业时段、洒水频次、噪音控制措施。我知道之前没贴出来,信息不通,让大家误会了。今天开始,每户门口都会送一份,巷口也立公示栏。”
他顿了顿,“如果大家觉得哪里不合理,现在就可以提。比如几点该停工,哪段路该先修,我都记下来。”
没人说话。
还是刚才那老头开了口:“中午十二点到两点,孩子要睡觉,能不能停一阵?”
“能。”林辰掏出笔,在表格上划出时间段,“从明天起,这个时段停止机械作业,只做人工清扫。”
有个妇女嘀咕:“绿化呢?说好种树的,地都扒了,一棵没栽。”
林辰翻开另一张图:“这是原规划,绿带在东侧沿街。但上周勘测发现地下有老管道,直接施工会断水。我们调整了方案,等管道迁移完成,十天内启动绿化。图纸已经报批,今天就能公示。”
他把图递过去:“您要是不信,可以找人跟着看进度。”
人群松动了些。
刘伟趁机上前,给每人发了一把印着二维码的小扇子:“扫这个,能看每日施工日志,还能留言。我们保证二十四小时内回复。”
当天上午九点十七分,社区活动室坐进了十五个人。没有横幅,没有主席台,只有几张拼起来的桌子和一壶泡开的茶水。
林辰把一张手绘的流程图挂在墙上:“这是我画的,大家看看合不合理。”
图上用红笔标出隔音围挡的新位置,蓝线代表新增的洒水路线,角落还写着“每周五下午开放工地参观”。
“我们错了两次。”他说,“第一次是没提前告诉你们具体安排;第二次是有人闹事时,我们只查原因,没及时和你们说话。这两条,我认。”
屋里安静了几秒。
一个戴眼镜的老教师站起来:“你倒是肯认错。可怎么保证以后不换说法?”
“三条。”林辰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所有调整必须公示三天再执行;第二,成立居民监督小组,你们推一个人,每天来查进度、看记录;第三——”他看向刘伟,“从今天起,施工方负责人每天早上八点,到巷口接受投诉,当场答复。”
没人再质疑。
散会前,林辰请那位最早抱怨噪音的老住户王建国担任监督员。老人迟疑许久,接过那枚写着“民意联络员”的布袖章,别在了左臂。
第二天清晨,遮阳棚在巷口搭了起来。刘伟拍了照片发到群里,附言:“今日洒水四次,中午停工两小时,监督员已巡查。”
傍晚,林辰带着施工队队长敲开了王家的门。队长手里提着两盒降噪耳塞,低头说了句“给您添麻烦了”。
王大爷没接话,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包茶叶塞给林辰:“明天别忘了让那车喷水的,拐弯慢点,上次差点溅我一身。”
第三天,微信群里开始出现新消息。
“今天工地上真没人吵。”
“监督员转了三圈,说进度没偷工减料。”
“听说有人还想闹,被老李拦住了,说‘人家做事实在,咱不能黑良心’。”
林辰看着手机,把最后一条消息截图转发给陈雪:“名单上的七户,已有五户主动反馈支持施工恢复。”
陈雪回得快:“资金流向也锁死了,周志明账户昨天有笔异常提现,来源标注为‘劳务补贴’,金额刚好三千块,对应三人。”
林辰回复:“压着,别动。他们现在最怕我们追钱,一动反而打草惊蛇。”
他收起手机,走出办公室。
西街巷口,工人正在安装新的公示牌。底座还没固定牢,风吹得铁皮晃荡作响。刘伟蹲在一旁指挥,手里拿着水平仪。
林辰走近时,看见王大爷站在不远处,戴着袖章,手里捏着一把卷尺,正盯着地面平整度。
“这儿差三公分。”他指着一处接缝对工人说,“重铺。”
工人抹了把汗,点头答应。
林辰没过去打扰,只站在巷口看了一会儿。阳光照在新刷的蓝色围挡上,映出一片明亮的反光。
他掏出笔记本,在昨日记录后补了一句:信任重建的关键,不在解释多充分,而在行动是否持续可见。
正要合上本子,手机震动。
是刘伟发来的微信语音。
他点开,听见背景嘈杂,夹杂着女人的质问声。
“你们凭什么不让进?这是公共区域!”
紧接着是刘伟的声音:“大姐,今天是内部调试,明天才正式开放。您要是着急,我可以先带您看沙盘。”
林辰抬头望向工地入口。一辆电动车停在警戒线外,车上下来个穿红衣的女人,正朝岗亭走来。
他迈步往前走了几步,把笔记本放进口袋。
那人正是李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