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办值班室的电话接通后,林辰只说了半句话:“昨晚八点半到九点之间,财政局档案区有没有外单位人员出入记录?”
对方停顿两秒,声音压低:“有。住建系统登记了一条临时调档,申请人是街道办的张涛,理由写的是‘历史项目备查’。”
林辰没出声,手指在桌面上划过一道短弧。
挂断电话,他重新打开内网权限系统,调取财政局档案调阅日志。张涛的名字出现在昨夜19:42,申请查阅三份近三年城南地块的资金审批备案文件。审批人一栏签的是“周正”——县政府办副主任,分管综合协调。
他翻出此前梳理的非正式会议记录,四次碰头会均由周正牵头组织,议题围绕“重点项目资金监管优化”。而每次会后,相关科室都会收紧执行尺度。这不是巧合,是节奏。
林辰点开政务微信群后台日志,那条“暂缓建议”首次出现于政企联络群的时间为19:55,仅比张涛离开财政局晚3分钟。消息发出者匿名,但Ip归属地与县政府b栋东侧电梯间wi-Fi一致。
他切换屏幕,调出门禁系统的完整动线图。张涛19:39刷卡进入b栋,19:52离开,期间未进入任何办公室,却在走廊停留超过十分钟。而周正的门禁记录显示,他在19:45从办公室出来,二十分钟后返回。两人轨迹在监控盲区交汇。
林辰合上系统页面,抽出抽屉里的《重点工作汇编》,翻到一张旧合影。张涛与周正并肩站在全区营商环境座谈会的背景板前,下方标注“结对共建联络人”。那时张涛还是街道科长,周正已是区政府副股长。所谓“共建”,不过是搭线的幌子。
他放下书,打开人事档案查询系统,输入张涛姓名。近两年考核结果均为“基本称职”,晋升通道冻结。而城南新区一旦启动确权和拨款,涉及上百户产权变更和数亿资金流转。只要卡住信息出口,就能让开发商主动找上门。
记忆闪回数月前一场饭局。孙老板端着酒杯,看似随意地问:“张主任现在还管不管事?”当时他没在意,如今看来,那是试探。张涛早已不是单纯的基层干部,而是某些利益链条上的“节点”。
林辰打开加密文件夹“溯源材料001”,将四类资料按时间排序:
1. 19:39,张涛进入县政府大楼;
2. 19:42,其名下调档申请通过周正审批;
3. 19:45,周正离开办公室;
4. 19:52,张涛离楼;
5. 19:55,“暂缓建议”出现在政企群;
6. 20:03,住建、税务、不动产三方科室负责人相继引用该建议;
7. 20:18,产权试点被窗口以“系统升级”为由暂停受理。
链条闭合。张涛提供政策情报,周正配合释放风声,企业代表在群内推波助澜,各部门顺势集体观望。一套无声的围堵,在他方案落地前就已完成布防。
他盯着屏幕,眼神不动。
这不是简单的部门推诿,是有人利用体制缝隙,把程序变成了武器。而张涛,正是那个熟悉他做事节奏、知道他会先从产权破题的老上司。他知道林辰不会轻易放弃,所以提前设局,逼他要么硬闯规则,要么自行退缩。
林辰关掉所有窗口,清空浏览器缓存。然后打开通讯录,找到刘伟的号码。
电话接通,他声音低沉:“你现在去住建局窗口,以群众身份咨询产权登记恢复时间,问清楚具体流程和负责科室。全程录音,回来交给我。”
“明白。”刘伟没多问,立刻应下。
他又点开微信,进入与陈雪的私聊界面,输入一条加密消息:“查一下周正近半年银行流水,看是否有来自第三方咨询公司或项目管理平台的异常入账。走内部审计常规排查流程,别留痕迹。”
发送后,他退出账号,关闭手机SIm卡功能。
窗外暮色渐深,办公室灯光自动亮起。墙上挂钟指向14:47。距离三点的碰头会还有十三分钟。
他起身走到饮水机旁,接了半杯水,吹了口气,轻抿一口。水温尚可,不烫不凉。
回到座位,他打开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空白页,用钢笔写下三个名字:张涛、周正、孙老板。中间画两条线,分别标注“信息输送”“利益反哺”。又在张涛上方写了一个词:“动机”。
笔尖停顿片刻,重重划下横线。
他知道,现在冲出去举报,只会被反咬“打击报复”。没有录音,没有签字,只有时间链和逻辑推演。证据够不上立案标准,却足以让他在会上掌握主动。
他合上笔记本,放在桌面正中。U盘插在电脑接口上,里面是备份好的全部材料。另一份纸质版已锁进保险柜,钥匙贴身收好。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刘伟发来的语音:“领导,我已经到住建局大厅,正在排队。”
林辰回复一个“好”字,删掉记录。
他重新打开电子日历,确认三点的会议议程仍在首位。届时县长将听取近期重点工作汇报,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列席。如果张涛背后的人指望他沉默,那就错了。
他不需要当场揭发,只需要提出问题。只要问题足够具体,答案就会自己浮上来。
比如,为什么一个试点项目,需要等“上级批示”才能启动?
比如,为什么住建系统突然宣布系统升级,却未向技术科报备?
比如,为什么财政局档案会在非工作时间被街道办人员调阅?
每一个问题都不带名姓,却能刺穿那层伪装的合规外衣。
他看了眼时间:14:58。
还有十二分钟。
他站起身,整理袖口,将钢笔收回内袋。动作平稳,没有多余举动。
办公桌上只剩一杯喝过的水,一本合拢的笔记,一台待机的电脑。
他坐回椅子,双手交叠置于桌面,目光落在屏幕右下角的时钟上。
秒针一格一格跳动。
14:59。
他按下电源键,唤醒电脑。
文档列表里,一份名为“城南项目进展异常情况梳理”的文件静静躺在加密文件夹中。他双击打开,快速浏览最后一段总结:
“所有延迟反馈均集中出现在方案下发后十六小时内,信息传递效率远超正常协作水平。关键节点与张涛活动轨迹高度重合,结合其近两年考核状态及潜在利益关联,具备组织实施系统性阻挠的动机与能力。”
他拉到底部,光标停在日期栏。
敲下当前时间:2025年4月7日14:59。
保存。
然后退出系统,锁定屏幕。
门外走廊传来脚步声,由远及近,又渐渐消失。
他没抬头。
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节奏稳定。
三点整,他会准时出现在会议室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