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一结束,封存好的资料,包括签字文件、照片、影像胶片,就被宋兴华亲自指派警卫营最精干的一个排,由营长刘大奎带队,连夜护送,直奔太原。他们携带的,是足以撬动时局的杠杆。
消息,如同投石入水,涟漪以惊人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
首先是在八路军控制的电台和《新华日报》上,简短而有力的电讯稿,配合着受降现场的黑白照片,像惊雷般炸响。
“大同光复!”
“日军中将黑田重德以下四万五千余众向我军投降!”
“新春第一大捷,我八路军光复军事重镇大同!”
铅字带着油墨的香气,却仿佛有千钧重量。
紧接着,就像早已约定好一般,或是通过秘密渠道获取了信息,或是转载自八路军方面的报道,国内诸多有影响力的报纸,《大公报》、《申报》乃至一些地方小报,都在随后几天,以头版头条或显着位置,刊发了这一消息。标题一个比一个震撼,字号一个比一个粗黑。
“日寇华北精锐尽丧大同!”
“晋北传檄而定,侵略者末路穷途!”
“八路军兵威所致,四万日军俯首!”
尽管措辞不一,立场隐约有别,但核心事实无可辩驳。大同,丢了;守军,降了;而且是被他们一直蔑称为“土八路”的对手逼降的。
新年伊始,这消息带来的冲击力是空前的。在陪都重庆,街头报童挥舞着报纸,喊哑了嗓子;茶馆里,人们争相传阅,议论纷纷,脸上是久违的激动与难以置信。在桂林,在昆明,在“孤岛”上海租界,知识界、文化界人士奔走相告,许多进步团体自发组织起了小型的庆祝活动。西南联大的校园里,甚至有学生激动地贴出了大字报:“华北砥柱,民族脊梁——看八路军如何收复山河!”
国际上,反响同样剧烈。伦敦《泰晤士报》在转载消息时,意味深长地加上了编者按:“日本陆军在中国北方的又一次重大挫败,这或许将显着迟滞其酝酿中的南进计划,为我们在东南亚的防御赢得宝贵时间。”
巴黎的报纸则更多带着一种隔岸观火的戏谑:“东方战场的局势愈发有趣,装备低劣的共产党军队,似乎找到了战胜现代军队的独特钥匙。”
而在德国柏林,总理府内,气氛却截然不同。元首将一份情报部门整理的简报狠狠摔在桌上,对着周围的将领和幕僚咆哮:“废物!一群东方侏儒!连拿着简陋武器的农民军队都无法战胜!他们那点可怜的海军实力,是他们唯一还能坐在谈判桌旁的资本!若非如此……若非如此!”他焦躁地踱步,眼神阴鸷,“我们必须重新评估东方盟友的价值,他们正在把我们拖入一场信誉的灾难!”
舆论的狂潮在神州大地汹涌,而在大同,实际的交接与部署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副总司令亲自赶到了大同,接手那批日军高级将官以及宋兴华特意点出的、那五千多名需要“劳动改造”的日军俘虏。在临时指挥部里,宋兴华对副总司令说:“老总,这些人,手上都沾过咱们中国人的血,不能轻饶。山西的路况您也知道,好多桥走个骡马队都颤巍巍,白晋铁路更是半拉子工程。让他们修路,用汗水抵罪,最合适。”
副总司令看着眼前这个越来越显沉稳的年轻将领,点了点头,语气严肃:“嗯,你放心,这方面,我们会好好‘商议’出个章程的。倒是你,大同已下,晋北已平,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宋兴华走到墙上悬挂的巨幅军事地图前,目光锐利地扫过山西全境,又投向西北方向的绥远。“初步目标是光复山西全境。至于是否沿平绥线一直打到包头,扩大战果,我还在权衡。傅作义在绥远经营日久,势力不弱。这次大同会战,日军驻绥远的主力被抽调一空,大部分县城只剩下伪军防守,傅部已经开始调动,看样子是想趁虚而入,抢占地盘。”
副总司令走到他身边,手指重重地点在包头的位置,言简意赅:“先打!打下来,再说!”
宋兴华心领神会,眼中精光一闪:“明白!”
送走副总司令,宋兴华没有丝毫耽搁。巨大的沙盘前,将星云集。政委王信庭、参谋长熊德诚、各旅旅长、主要参谋人员,以及日本同盟军的几位旅团长冈田翔太、石川启介、远藤健太郎等悉数在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战将至的紧张与兴奋。
“命令!”宋兴华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以独21旅赵福生部、独22旅孔名臣部、独23旅丁伟部,配属炮一旅彭金拓部,组成南路军!由王信庭政委担任总指挥,沿同绥路南侧,扫清障碍,最终目标——包头!”
王信庭推了推眼镜,沉声应道:“保证完成任务!”
“以独24旅李云龙部、独25旅孔捷部、独26旅王振国部,配属炮二旅张铁柱部,组成北路军!由熊德诚参谋长担任总指挥,沿同绥铁路北侧,扫清障碍,最终目标也是包头!”
熊德诚目光炯炯,李云龙更是咧开大嘴,搓着手,显然对这安排极为满意。
“以日本同盟军之冈田旅、石川旅、远藤旅,配属第七榴弹炮旅渡边凉介部,组成东路军!”宋兴华的目光转向冈田翔太,“由冈田翔太旅长担任总指挥,负责光复蔚县、阳原、阳曲、天镇等晋东北县城!这是同盟军首次独立承担作战任务,意义重大!”
冈田翔太身体猛地绷直,深吸一口气,压下内心的激动与一丝惶恐,用带着口音但异常坚定的中文回答:“嗨……不,是!司令官阁下放心!同盟军必不负重托!”
“我坐镇大同,协调各方,保障后勤!各路军,即刻出发!”
命令既下,三路大军如同三支离弦之箭,挟大同新胜之威,向着各自的目标猛扑过去。
东路军的行动最为迅捷。冈田翔太深知此战关乎同盟军的声誉和未来,他将部队分为数个战斗群,以精干的步兵中队为核心,加强少量炮兵和机枪,利用对地形和同胞心理的熟悉,高速穿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