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清河县的山风裹着黄土,吹得村口老槐树的叶子哗哗响。村医老周蹲在树下,手里攥着皱巴巴的 “初心理论话术卡”,卡上 “唠嗑式随访” 几个字的墨迹都快被磨掉了。他望着空荡荡的流动智慧站,想起三个月前青年联络员小李在时,牧民围着测血压的热闹场景,心里像被风吹得发空。
“又忘咋跟张奶奶聊了?” 老周拍了拍 AI 聊伴的屏幕,上次小李教他 “先聊庄稼再问身体” 的技巧,现在只记得个大概。上周张奶奶来测血压,他直愣愣问 “你血压高不高”,老人愣了半天,说 “你这娃咋跟查户口似的”,转身就走了。
更让老周犯愁的是设备 —— 太阳能血压计的屏幕花了,他对着说明书捣鼓半天,也没调出数据;AI 聊伴偶尔会突然没声音,只能重启好几次。“没人教,没人修,这试点怕是要凉。” 老周掏出手机给县域中心发消息,屏幕上 “理论转化率从 78% 掉到 39%” 的提示,像块石头压在他心里。
林晓收到老周的消息时,正在整理全国村落微试点的调研数据。表格里刺眼的红色标注显示,68% 的试点在三个月后衰减率超 50%,清河县山坳村不是个例。“建试点不难,难的是让它活下来。” 林晓把数据推给周涛,手指在 “缺乏长效支撑” 几个字下画了条横线,突然想起老院长笔记里的话:“帮人要搭梯子,一步一步扶着走,别让他们摔下来。”
当天下午,林晓就带着青年领航者小李去了山坳村。老周正在给 AI 聊伴换电池,看到他们来,赶紧放下手里的工具:“可算把你们盼来了,这设备再没人修,就真成摆设了。” 小李没急着修设备,先拉着老周坐在槐树下,翻出之前的随访记录:“周叔,你看,上次跟张奶奶聊庄稼,她才愿意说血压的事,现在咋忘了?”
老周挠挠头:“记混了,没人常提,就忘了。” 林晓接过话:“我们在每个乡镇建联络站,小李以后每月来两次,帮你复训话术、修设备,你要是达标,还能拿健康服务补贴。” 老周眼睛一亮:“真的?那我以后遇到问题,再也不用干着急了!”
方案落地的第一个月,小李就带着 “试点维护工具包” 来了。包里装着血压计屏幕、AI 聊伴电池,还有印着方言话术的卡片 ——“张奶奶爱聊孙子,见面先问‘您孙子最近回来没’”“李爷爷种玉米,就说‘您家玉米今年长得好’”。老周跟着小李练了一下午,晚上就试着跟张奶奶聊天,果然顺利多了。
第二个月,县域中心给老周发了 “村医能力清单”:每月独立完成 15 次唠嗑随访、解决 3 个设备小故障。老周把清单贴在智慧站的墙上,每天完成一项就打个勾。月底时,他不仅达标拿到了补贴,还自己琢磨出 “用玉米长势判断老人劳动量” 的小技巧 —— 要是玉米长得稀,就多问两句 “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没力气打理”。
联络站的青年领航者还设计了简易监测表,老周每天记录 “随访人数”“老人抵触率”,每月上报县域中心。有次他发现抵触率突然从 10% 涨到 30%,赶紧给联络站打电话。小李第二天就赶来,一起排查原因,才发现是 AI 聊伴的方言包没更新,老人听不懂新话术。更新完方言包,抵触率又降了回去。
两个月后,林晓再去山坳村时,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老周熟练地跟老人唠着家常,手里的血压计操作得又快又准;智慧站里,几个老人围着 AI 聊伴,听着读者录制的健康小贴士,笑声传得老远。“现在衰减率降到 12% 了!” 老周拿着监测表,笑得合不拢嘴,“有联络站帮衬,我这心里踏实多了。”
康医科技得知联络站的成效后,主动提出给全国乡镇联络站捐赠 “试点维护工具包”。王浩带着技术人员来山坳村考察时,正好看到小李帮老周整理 “老人喜好清单”,清单上详细记着 “张奶奶爱聊孙子、李爷爷关心玉米价”。
“以前总觉得做基层要大投入,现在才明白,持续的小支撑更管用。” 王浩指着清单对林晓说,“你们把‘长效’做进了这些细节里,这才是试点能活下来的关键。” 林晓翻开老院长的笔记,在 “帮人要搭梯子” 那句话旁,写下 “联络站就是那把梯子”。
当天晚上,老周在智慧站的墙上贴了张新纸,上面写着 “本月目标:随访 20 人,设备零故障”。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纸上,和旁边老院长的笔记复印件相映,仿佛在说:基层的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是一步一步,扶着走出来的。
林晓望着远处山坳村的灯光,突然想起老院长当年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场景。她摸出手机给县域中心发消息:“下个月,把联络站的经验整理成手册,让更多村医能用上。” 风掠过耳边,带着黄土的气息,像是老院长的回应:“这就对了,帮人要让更多人会帮、能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