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寒洲在发布会上那句“门的另一边是否有人等待”,像颗投入滚油的火星,一夜之间烧遍了全球。推特上#屏障背后的文明#话题阅读量破了50亿,哈佛物理系开了场临时公开课,直播间挤进去两百多万人;连街头咖啡馆里,都有人拿着报纸讨论“人类是不是在被观察”——星寰科技这回彻底和“人类未来”绑在了一起,再不是以前那个只做能源技术的公司了。
柏林临时联络中心的电话快被打爆了。前台小姑娘抱着文件夹跑进来,头发都乱了:“林总,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邮件刚发过来,说想立刻对接数据;还有华尔街的红杉资本,问能不能给‘守护者倡议’注资,金额没上限!”
林悦坐在静室里,面前的电子屏亮得刺眼。屏幕上用不同颜色的光点和线条,把全球的合作请求都标了出来:蓝色是科研机构,红色是资本方,黄色是官方组织,密密麻麻像张蜘蛛网。她指尖在屏幕上划了划,停在一个红色光点上——是北美“创生科技”的邮件,标题写着“技术交流意向”,可内容里连具体合作方向都没提。
“cERN那边,让张博士牵头组个线上工作组,明天就把我们整理好的非核心数据发过去。”林悦头也没抬,声音很稳,“他们要的是高能物理建模,正好我们之前积累的屏障能量频谱数据能用上,互补。”
“那创生科技呢?”助理指着屏幕上的红色光点,“他们的首席技术官索恩,昨天还在采访里说‘星寰的数据不够严谨’,今天就来递意向书了。”
林悦嘴角勾了勾,带着点冷意:“回复他们,就说技术交流欢迎,但得拿具体项目提案来——别光说漂亮话,想知道我们的技术方向,至少得先亮自己的底牌。空泛的意向书,我们没时间看。”
正说着,内线电话响了,是陆寒洲。他的声音带着点疲惫,却藏着笑意:“外面都快乱成菜市场了,你这儿倒安静得很。”
林悦点开屏幕上的监控画面,陆寒洲正靠在办公室沙发上,领带松了半截,手里拿着杯咖啡。“风暴中心本来就该静,不然怎么看清楚方向?”她笑了笑,“今天的会顺利吗?”
“还行,就是欧洲航天局的人问了半天‘星桥’的技术细节,我没多说。”陆寒洲喝了口咖啡,“接下来才是真的考验——光靠我们自己,撑不起这么大的计划。”
林悦看着屏幕上那些闪烁的蓝色光点,眼神亮了些:“放心,第一批愿意真心合作的人,已经到了。”
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还有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会面,安排在第二天上午。会议室里,霍恩教授坐在对面,头发花白,却精神得很,手里攥着个旧笔记本,封皮都磨破了——林悦早听说过这位老爷子,是聚变推进领域的权威,当年还拒绝过NASA的高薪邀请。
“陆先生,林女士,你们的‘守护者倡议’很好,但我们要的不是口号。”霍恩教授一开口就很直接,翻开笔记本,指着上面的公式,“屏障外面的宇宙,和我们以前探索的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化学火箭,飞不出太阳系;就算是现在最好的聚变推进器,靠近屏障时,能量效率会掉40%以上——你们有什么解决办法?”
林悦示意助理把ppt投在屏幕上,画面里是一组动态图表:“我们分析了上千次屏障能量扰动数据,发现传统推进器的问题,出在‘场干扰’上。所以我们觉得,下一步该重点研究两个方向:一个是基于量子涨落的‘场共振推进’,能减少屏障对能量的干扰;另一个是‘金属氢’储能技术,能量密度是现有燃料的10倍,足够支撑长距离航行。”
她顿了顿,点开另一个文件:“这是我们做的初步模型数据,场共振推进的效率模拟图,还有金属氢的稳定储存方案——虽然还没到工程化阶段,但基础理论是通的。”
霍恩教授凑到屏幕前,眼睛都亮了,手指在空气中跟着图表里的曲线划动:“场共振……你们竟然已经做了这么深!我们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有台大型粒子对撞机,正好能验证你们的量子涨落理论!”
“这就是合作的意义。”陆寒洲接过话,语气很诚恳,“星寰有技术思路和初步数据,你们有实验设备和工程经验。我们可以一起成立联合实验室,资源对半分,风险一起担,最后成果按贡献分配——谁都不占谁的便宜。”
霍恩教授和身边的dLR代表对视了一眼,都点了头。这场会谈没绕任何弯子,双方很快就敲定了初步合作框架——这是“守护者倡议”第一个真正落地的合作,像在蓝图上画下了第一笔。
接下来的几天,林悦又陆续见了几家机构: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聊了深空探测卫星的合作;和中国科学院的团队对接了基础物理研究的数据;甚至连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都发来请求,想参与“场共振推进”的理论验证——星寰的同盟网络,慢慢开始成型了。
但不是所有合作请求,都带着真心。
创生科技的代表团来的那天,天气不太好,柏林下着小雨。索恩走在最前面,身材高大,西装熨得没有一丝褶皱,笑容标准得像训练过的,可眼神里没什么温度。林悦早打听清楚了,这位首席技术官,最擅长的就是“技术掠夺”——以前有家小公司刚研发出新型电池技术,索恩借着合作的名义,把核心专利抢了过去,最后还把人家逼得破产了。
“陆先生,您的‘星桥’构想,真是天才!”索恩一坐下就开始夸,话里话外却都在绕,“我们创生在能量定向传输和风险建模方面,有很多积累——比如我们去年研发的‘能量屏障模拟器’,能模拟各种宇宙环境下的风险。这些技术,我们可以‘无偿’提供给星寰,帮你们加速‘星桥’的研发。”
这话听着慷慨,林悦心里却冷笑——“无偿提供技术”,其实是想套星寰的“星桥”实现路径。只要他们透露一点关键思路,索恩的专利团队就能立刻注册一堆外围专利,到时候反而会被创生钳制。
陆寒洲端起咖啡,轻轻抿了一口,语气很淡:“多谢索恩先生的好意。不过‘星桥’还在概念验证阶段,具体技术细节是公司最高机密,暂时没法对外透露。如果创生真想合作,不如先从基础领域入手——比如基础材料学,或者通用探测标准,这些我们可以开放讨论。”
索恩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又很快恢复如常,身体往前倾了倾,带着点压迫感:“陆先生,您应该明白,‘星桥’这种计划,不是几家科研机构就能搞定的。它需要全球工业体系的支撑——而创生,在汽车、能源、航天领域都有布局,能调动的资源,比您想象的多。有时候,选对盟友,比有好技术更重要,不是吗?”
这话里的威胁很明显:不跟我们合作,你们可能找不到足够的工业支持,甚至会被我们针对。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冷了下来。助理悄悄攥紧了手里的文件夹,林悦却很平静,她放下手里的笔,看着索恩:“索恩先生说得对,盟友很重要。但星寰选盟友,看的是理念合不合,能不能互相信任——我们要的是开放协作,不是谁垄断资源,谁搞壁垒。”
她顿了顿,语气依旧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至于工业体系,我们已经在和dLR、欧空局,还有东亚的几个工业联盟谈新的供应链标准了。后续会发布公开招标信息,创生如果有兴趣,可以去投标——公平竞争,谁有实力谁上。”
这话一出口,索恩的脸色彻底沉了。他没想到林悦这么直接,不仅回绝了威胁,还暗示星寰已经在构建自己的体系,根本不需要依赖创生。索恩盯着林悦看了几秒,眼神里带着点惊讶,又有点不甘——他以前总觉得林悦只是陆寒洲身边的“技术助手”,现在才发现,这个女人比他想象的难对付多了。
送走创生的人,天已经黑了。陆寒洲和林悦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外面的雨丝,柏林的灯火在雨里晕开,像一片模糊的光海。
“索恩不会就这么算了的。”陆寒洲轻声说,手指在玻璃上划了道水痕。
“不止索恩。”林悦皱着眉,拿出手机,屏幕上是刚才会议时的网络监测报告,“刚才和索恩谈话的时候,有股隐蔽的数据流在扫我们的防火墙,编码方式很奇怪——和发布会那天,试图入侵我们通讯网络的信号,有70%的相似度。”
发布会那天的信号,他们怀疑是“观测者”组织的——这个神秘组织,之前一直想偷星寰的“守护者”技术,现在又跟着创生冒了出来,事情越来越复杂了。
就在这时,林悦的加密通讯器突然震了一下。她点开一看,是条陌生号码发来的信息,却用了星寰最高级别的内部认证——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这个协议。信息很短:
“小心‘礼物’。‘牧羊人’已入场。”
发信人的代号,是“夜莺”——这是林悦和陆寒洲安插在“观测者”外围的暗棋,已经沉寂了快一年,现在突然发来消息,肯定出了大事。
“‘牧羊人’?”陆寒洲凑过来看了眼,眉头皱得更紧,“这是‘观测者’组织里的高层代号,以前只在情报里见过——他们竟然也盯上‘守护者倡议’了?”
林悦握紧了通讯器,金属外壳的寒意透过指尖传过来:“‘礼物’会是什么?是针对我们的陷阱,还是想破坏我们的合作?还有‘牧羊人’,他这次想把谁当‘羊’来宰?”
窗外的雨还在下,灯火依旧璀璨,可两人都觉得,有一片更深的阴影,正在悄悄笼罩过来。“守护者倡议”像一块磁石,吸引来的不只是真心合作的盟友,还有藏在暗处的豺狼。这场围绕着屏障和人类未来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更危险的对手,已经坐在了棋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