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凰在准备种冬小麦的时候,就考虑了这些问题。
空间里小汤圆种的那些麦子,其实都可以做麦种,那些都是空间出品的产物,生命力都是极其旺盛的。
今年,她用一块地做了试验,那些麦子抗寒能力也很强,就是产量没有做麦种的那种产量高。
刘老爹一看秦凰这样说,也放下心来。
“总之 你心里有成算就行,可别到时候答应了弄不来麦种就麻烦了。”
“知道了爹,我再和闻县令好好研究研究。”
“大嘴走的时候这件事我已经交代他了,他也会帮我张罗的。”
“那就好,那就好!”
“爹去地里看看,你自己慢慢溜达吧!”
“爹,您慢走。”
刘老爹朝秦凰挥了挥手,慢悠悠的向自家的麦田走去。
天刚擦黑的时候,外村的那些村民陆陆续续的离开了刘家村。
大家边走边聊,个个还兴奋的很。
有一些人还相约明早一起来帮刘家村割麦子。
离开的人,每个人手里都在地里捡了一把麦穗带回去了。
大家都说把这麦穗拿回去给家里人瞧瞧,让他们也看一看,明年自家地里也能长出这样金黄的麦穗来。
这些来帮忙的村民们,已经看到了明年丰收的希望。
外村的人离开了,刘家村的村民却还在忙碌着。
大家趁着月色正热火朝天的脱麦粒。
还有两天就十五了,今天的月亮也很亮,近处都能看到对面人的容貌。
村里就连最懒的那几家也没闲着,也忙着脱麦粒。
“三娃娘还没回去呢?”
“李大娘,我这就准备回去了,家里人都忙着脱麦子呢。”
“是啊,我看大家伙没有一家闲着的,这天边已经开始上云彩了,也不知道明后天会不会下雨。”
“三娃娘,我听村里人念叨着说,小四娃又看到蚂蚁搬家了,过几天会有雨。”
“孩子是这么和我说的,也不知道准不准。”
“上两次四娃说的都准了,我还听村里的孩子们说,四娃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十回怎么也有六七次准的。”
“大伙都说宁可信其有,不能信其无,有的人家还想今晚一直干到下半夜呢。”
“我去晒谷场看看守田两口子啥时候回来。”
“三娃娘,你慢慢往回走吧!”
秦凰和李大娘挥了挥手,说道,“李大娘,你快点去吧,我也回去了。”
秦凰回到家的时候,自家晒谷场附近已经点起了两个火盆。
火盆里放着绿油,油里浸泡着几块木棒。
木棒燃起来的火苗,照亮了晒谷场的周围。
“娘亲,你回来了,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捡了十几筐的麦穗。”
四娃跑到秦凰的身前,兴奋的和她说道。
秦凰揉了揉四娃的小脑瓜,“四娃真棒,哥哥姐姐们也都棒棒的。”
“主人主人,小汤圆也捡了好些的麦穗,小汤圆还和秦小将军比赛割麦子了,秦小将军输了。”
“哈哈,小汤圆,你这不是欺负我弟弟吗?”
“村里割麦子的能手也不一定能割过你,秦峥可是刚学会割麦子的。”
小汤圆听了秦凰的话,愣在原地。
没一会儿,小汤圆就反问道,“不对呀主人,秦小将军怎么能不会割麦子呢?他和我比赛的时候没说他不会割麦子呀!”
“哈哈哈!汤圆姐姐,你真傻!”
“小舅舅一定是看你小,才跟你比赛割麦子的,和其他人比,他比不过,没想到和你比还是一样输了。”
“谁能想到,你比其他人还厉害!”
“四娃,你个臭小子,你在那瞎说什么大实话,看舅舅不打你小屁股。”
四娃嗖的一下躲到了秦凰的身后,“哎呀,小舅舅,你也太不讲理了,本来你就割的慢,我又没有说错。”
“小弟,不许胡说,小舅舅已经很努力了,小舅舅已经比早上割的快多了,我相信小舅舅明天一定能比今天割的更快。”
三娃站在秦峥的身边,努力的给他正名。
秦峥使劲的抱了抱三娃,“呜呜,还是我的大外甥好,我的大外甥理解我。”
“我已经很努力了,明天我一定比今天割的更快!”
秦峥放开三娃,对着大家使劲的挥了挥拳头。
晒谷场里正在脱粒的刘老爹,刘老太太,还有大舅舅一家都被秦峥那好笑的样子,逗得直乐。
晒谷场里,不断的传出大人和孩子们的欢笑声。
没一会儿,丁香,李小梅和桂嬷嬷就端来了几筐子的糕点和月饼。
几人把糕点和月饼放在晒谷场外围的八仙桌上。
八仙桌上还放着水壶和茶碗之类的东西。
桂嬷嬷对着大家喊道,“大家都来尝尝新烤的糕点和月饼,下午的时候是谁张罗着要吃月饼了,赶快来吃吧!”
“嬷嬷,是我,是我要吃月饼。”
秦峥边答应着边向几人跑来。
家里的一群孩子们也欢快的向桂嬷嬷几人跑去。
“桂奶奶,有我喜欢吃的麦香小面包吗?”
“桂奶奶,有四娃喜欢吃的蜂蜜小面包不。”
小汤圆飞快的跑向桂嬷嬷,“桂奶奶,有我喜欢吃的核桃酥吗?”
“哎呦,汤圆小姐,你慢点,有你喜欢吃的核桃酥,烤了两炉呢!”
“二小姐,你也慢点,二小姐喜欢吃的牛奶面包,我也给你烤了一炉。”
孩子们围住桂嬷嬷,“谢谢桂奶奶,桂奶奶辛苦了。”
“哎哟!你们一群小家伙开心就好。”
桂嬷嬷看着一群孩子围着她转来转去,满脸都是止不住笑。
秦峥个子高,比孩子们跑得快,手里已经拿了两块月饼。
一块给自己吃,另一块塞到了暗十的手里:“这块给你,赶紧尝尝,新烤的好吃。”
秦峥已经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嗯嗯,好吃好吃。”
“嬷嬷,你的手艺比以前更好了。”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皇太后宫里吃的月饼就是这个味。”
“三公子的记性也太好了,老奴记得那时候你才四五岁。”
“是的,嬷嬷。”
“我那时候才五岁。”
“嬷嬷的记性也很好,还记得我。”
“记得记得,那年就是大小姐出事的那一年,郡主带着三公子去宫里说这件事,皇太后还哭了好长时间呢!”
“奴婢记得当时晋王也在,晋王和王妃也在大小姐出事的现场。”
“他们是陪着郡主和三公子一起来宫里说这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