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周末,燕州难得没有刮风,阳光暖洋洋地洒在燕大校区。117 寝室里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桌椅整齐地贴在墙边,书本按类堆叠在桌角,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 “沙沙” 声,在狭小的空间里轻轻回荡。
直到下午三点,随着“咔哒”一声轻响,寝室门被猛地推开,打破了这份宁静。楼华背着吉他,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袋子,风尘仆仆地走进来,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兴奋与光彩:
“渊哥!杨伟!我回来了!”
声音清亮,像一束光劈开了寂静。小渊和杨伟同时抬起头,笔尖一顿,眼中闪过惊喜,仿佛从各自的数据海洋中被瞬间唤醒。
“华子!你怎么回来了?不是下周才比赛吗?”
杨伟放下笔,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板上划出一声轻响。
“我第二场晋级赛比完了!”
楼华把吉他轻轻靠在墙角,像对待一件珍宝,随后从袋子里掏出一叠签名照,笑嘻嘻地分发,
“给你们带的,粉丝寄来的,我都签了名,你们留着玩,以后说不定能当纪念品卖钱!”
他大步走到书桌前,抓起小渊桌上的矿泉水瓶猛灌一口,喉结上下滚动,喘了口气,语气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激动:
“我刚才唱《黄昏》的时候,台下好多人跟着我一起唱,声音都快盖过伴奏了!评委点评说我的气声处理特别细腻,情感表达很真挚,最后以830:510的比分顺利晋级决赛!对了,我还见到李文杰的老师了,就是那个作曲界的泰斗冯杰。他特别欣赏我,还问我‘荣耀’老师是谁,是不是我的幕后指导。我按你说的,说那位老师性格低调,不想暴露身份。”
小渊闻言,嘴角微扬,眼中泛起欣慰的光,轻轻点头:
“恭喜你,唱得很好,我就知道你能晋级。你的声音里有故事,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还不是多亏了你给的歌和指导!”
楼华挠了挠头,脸上泛起一丝羞涩,
“我在西瓜台封闭训练了一整周,每天都按你说的练:副歌部分加重吉他扫弦的力度,气声要像风吹过树叶那样轻柔但持续。现在唱起来越来越顺,连声乐老师都说我进步神速。”
杨伟走过来,用力拍了拍楼华的肩膀,笑得灿烂:
“可以啊华子!现在也是进决赛的人了,以后就是大明星了!可得给我们多签点签名照,等你火了,我们拿去拍卖,直接财务自由!”
“去你的,什么大明星,我就是个普通学生,还得回去补期末课。”
楼华笑着推了他一把,语气却带着藏不住的骄傲,
“导演让我们这周好好休息,调整状态,我就趁机回学校看看你们,顺便去图书馆抱抱佛脚,再不然期末挂科,我妈又要打电话骂我‘光顾着唱歌不顾学业’了。”
看着三人终于聚齐,117寝室久违地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与烟火气,杨伟忽然一拍大腿:
“难得聚一次,晚上咱们叫火锅外卖,好好庆祝一下!我请客,就当是给华子庆功!”
“不行,得我请!”
楼华立刻抢着说,从背包里掏出手机,
“我晋级决赛,当然得我来请!而且我现在粉丝破两百万了,也算‘小有名气’了,偶尔奢侈一回,火锅管够!”
小渊看着两人争执,忍不住笑了:
“别争了,我请吧。这段时间你们俩都挺辛苦的——杨伟在中科院卷到飞起,天天跟服务器、数据、论文打交道;华子在西瓜台练歌练到深夜,连觉都睡不够。就当我这个‘幕后军师’和‘科研卷王’的兄弟,给你们补补身子,也算尽一份心意。”
三人一拍即合,气氛瞬间热络起来。杨伟立刻打开外卖软件,点了一大份鸳鸯火锅,红汤翻滚,清汤飘香,还加了肥牛、毛肚、虾滑、黄喉、鸭血、金针菇……恨不得把菜单上所有爱吃的都点一遍,最后还特地点了双份麻酱和香油蒜泥。
等待外卖的间隙,楼华坐在自己的床上,轻轻抱起吉他,指尖拨动琴弦,熟悉的旋律在狭小的寝室里缓缓流淌——是《曾经的你》。那略带沙哑的前奏一响起,杨伟便跟着轻轻哼唱,声音低沉却真挚。小渊靠在椅背上,闭目聆听,思绪却飘远了。他想起冥界的地下实验室,想起那些在数据流与能量波动中度过的漫长夜晚,想起自己孤身一人面对未知系统的日子。再看看眼前:兄弟在弹琴,朋友在哼歌,热腾腾的火锅即将上门,阳光洒在地板上,一切都那么真实而温暖。
他轻声说:
“现在这样挺好。”
“是啊,挺好的。”
杨伟停下哼唱,望着天花板,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
“我在中科院住了五天,每天只睡六小时,醒来就是代码、测试、会议,连吃饭都像在打仗。都快忘了正常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了。现在跟你们坐在一起,听华子弹吉他,等着吃火锅,才觉得——这才是活着的感觉。”
楼华也停下弹奏,低头看着琴弦,轻声道:
“我在西瓜台也一样。每天除了练歌就是彩排,身边都是工作人员、评委、其他选手,每个人都带着目的,说话都要斟酌。那种环境里,连呼吸都感觉不自由。还是回到寝室舒服,能跟你们说说心里话,不用伪装,不用紧张,连空气都是轻松的。”
小渊看着两人,心中涌起一阵柔软。他轻声说:
“等华子决赛结束,咱们好好放松一下,去公园逛逛,或者去吃顿好的,甚至可以来一场短途旅行。这段时间,大家都太拼了,该好好喘口气了。”
他顿了顿,避开秘密相关的内容,只笼统地补充:
“对了,我接下来有个技术项目要收尾,可能也得忙一阵,需要封闭调试几天,到时候可能没法常联系。”
“技术项目?是跟超算相关的吗?”
杨伟立刻来了精神,眼睛一亮,
“是不是能用到你之前提的碳基芯片?”
小渊笑了笑,没有多做解释:
“算是吧,涉及一些核心参数调试,比较复杂,等忙完了再跟你们细说。”
他没有透露,这个 “项目” 正是双星传送测试,那些看似普通的 “参数”,实则关系到两颗星球的连接与未来,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推进,不能让任何人察觉。
正聊着,门铃响了。外卖到了。三人手忙脚乱地收拾桌子,打开火锅,热气腾腾地升腾而起,红油翻滚,香气瞬间弥漫整个寝室,连窗玻璃都蒙上了一层薄雾。
杨伟夹起一片涮熟的肥牛,裹上麻酱,一口咬下,满足地叹了口气:
“太香了!这才是人吃的饭!在中科院天天吃盒饭,青菜都蔫了,肉比纸还薄,我都快吃吐了。”
“你就知足吧!”
楼华一边往锅里下毛肚,一边吐槽,
“我在西瓜台吃的都是减脂餐,水煮鸡胸、西兰花、糙米饭,少油少盐,一点味道都没有,吃得我都快抑郁了。还是火锅好吃,又麻又辣,酣畅淋漓,太过瘾了!”
小渊笑着给他们夹菜:
“慢点吃,没人跟你们抢,管够。今天这顿,就当是咱们117寝室的‘临时团建’。”
饭桌上,三人天南海北地聊着。楼华讲起西瓜台的趣事:有个选手紧张到忘词,直接对着观众鞠躬说“我回家了”;杨伟吐槽中科院的“卷王日常”:凌晨两点还在改代码,李院士亲自来查岗;小渊则含蓄地透露,创世纪超算下个月就能完成最终搭建,1纳米碳基芯片将首次投入实际运行。
“到时候,”
小渊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
“让你们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黑科技。”
吃完火锅,三人瘫在椅子上,摸着圆滚滚的肚子,一脸满足。楼华又抱起吉他,轻轻弹起《平凡之路》。旋律悠扬,带着淡淡的沧桑,又透着一股不屈的坚定。杨伟靠在椅背上,闭着眼睛跟着哼唱,小渊则望着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余晖将他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
他心里清楚——这样的聚会虽然短暂,甚至显得有些“冷清”,毕竟大家各自奔波,聚少离多,但正因如此,才格外珍贵。他们不再是单纯的同学或室友,而是彼此梦想的见证者、支持者。等楼华决赛结束,等盖娅星的传送测试完成,等碳基芯片正式量产,他们一定能有更多时间聚在一起,分享喜悦,分担压力。
而现在,他们能做的,就是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拼命奔跑,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了彼此的友谊,为了那个更辽阔的未来。
晚上九点,楼华接到西瓜台的电话,提醒他明早六点要回台里彩排。他只好收拾行李,依依不舍地告别:
“我得走了,决赛前还得再练几遍。”
杨伟也看了看时间:
“我也得回中科院,明天有个重要测试,李院士亲自盯着。”
寝室再次恢复安静。小渊坐在书桌前,打开平板,收到了盖娅星张越发来的加密消息:
“小渊先生,我们已经开采了8块高纯度星核结晶(≥85%),下月初准时返航。已按要求预留2块用于传送器激活,就等你的激活参数了。航行状态稳定,一切顺利。”
小渊回复:
“收到。我会在48小时内将激活参数加密发送。返航前务必注意安全,密切监测恒星耀斑活动,避免高能粒子干扰导航系统。”
关掉通讯,小渊看着平板上盖娅星传回的星核结晶照片,晶莹剔透,泛着幽蓝的光;又看了看楼华留下的签名照,照片上的少年笑容灿烂,眼神坚定。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嘴角微扬。
决赛的胜利、传送测试的成功、碳基芯片的量产……这些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他,正站在通往未来的门槛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