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彻底跃出海平面,将金色的光辉洒满峰顶。林凡迎风而立,鳄皮甲冰冷的触感与体内奔涌的热血形成鲜明对比。俯瞰疆域带来的主宰感渐渐沉淀,化为一种更加沉静、更加坚定的力量。豪情过后,是极其务实的思考。离开孤岛,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清晰、可行、且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的周密计划。
他最后深深看了一眼脚下这片已成为他坚实后方的岛屿,转身,沿着险峻的岩壁开始下行。身影在嶙峋的岩石间几个起落,便稳健地回到了山腰平缓处。脚步不再有任何迟疑,径直朝着那座已成为标志性据点的岩洞营地走去。心中,一张名为“远航”的宏伟蓝图,正随着步伐逐渐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回到洞内,火光驱散了清晨的寒意。林凡没有休息,径直走到石台前,将上面散落的工具和零碎材料轻轻推到一边。他取出了那几件最为珍贵的物品:来自沉船墓穴的精密航海罗盘、那张描绘着“龙息之岛”(即脚下孤岛)及周边海域的完整海图,以及那卷记录了前船队悲剧结局的船长日志副本。
他将这三样东西在石台上郑重摊开。这不是第一次查看,但此次的意义截然不同。以前是好奇与警示,如今,则是要以它们为基石,绘制回家的航线。
一、 定位与航向:破解海图的密码
林凡首先将目光聚焦于那张材质特殊、线条精密的航海星图。他指尖拂过略微粗糙的皮纸表面,循着上面用古老颜料绘制的海岸线、等深线、洋流箭头以及星辰导航标记。
结合罗盘指示的“真北”方向,以及日志中关于航行时间、遭遇风暴位置的零星记载,林凡开始进行交叉定位与推算。
“根据日志描述,他们从‘锯齿海脊’边缘驶入迷雾,遭遇风暴时已航行约十五日……按照中型帆船的常规航速推算……”林凡一边自语,一边用烧黑的细木棍在另一张处理过的大兽皮上画出简略的坐标系,“结合星图中‘龙息之岛’与已知的东海主要航路(根据星图边缘标注推断)的相对位置……”
他的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将零散的信息碎片拼凑、校准。渐渐地,一个相对清晰的空间关系呈现出来。
“没错……这座岛,位于东海已知领域的西南极偏远海域,深处无风带边缘与危险海流交汇的复杂地带。”林凡用木棍在兽皮地图上点下一个醒目的标记,“难怪如此荒僻,罕有船只经过。前船队也是依靠特殊的星图才找到这里。”
航向明确:向东北偏东方向航行,穿越这片未知的危险海域,才能抵达东海的主流航路,进而寻找有人烟的岛屿或港口。
这个定位,让他对航程的艰巨性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绝非短途旅行,而是一次充满未知风险的远征。
二、 船舶设计:能力与资源的融合
方向既定,接下来是载具——船。林凡没有好高骛远地去设想大型帆船,那远超他一人之力。他的目标现实而明确:一艘适合单人操控、结构坚固、能抵御中等风浪、拥有一定航速和续航力的小型远洋帆船。
他再次拿起木炭,在兽皮地图的空白处,开始勾勒船舶的初步设计图。工科的严谨思维贯穿始终。
船型选择: 摒弃平底船(不适远洋),选择具有较好抗风浪能力的尖底龙骨船型。设计单桅三角帆(操控相对简单,适应风向能力强),船首呈锐角破浪。
材料应用:
龙骨与肋骨: 必须使用最坚固、耐腐蚀的木材。他瞄准了岛上一种密度极高的铁木,此前已确认其存在。
船壳板: 采用叠瓦式结构,用加工好的木板重叠拼接,缝隙用混合了树脂和纤维的防水腻子填塞,确保水密性。
金属构件: 船钉、铰链、桅杆底座等关键连接处,全部使用自炼的钢材打造,确保强度。
核心创新:磁力赋能! 这才是林凡造船计划的最大优势所在。
建造辅助: 利用磁力精准操控重物(木材、构件),进行高空吊装、定位拼接,省去大量人力和复杂脚手架,提高精度与效率。
航行辅助(设想): 尝试在船底关键部位嵌入可控的磁性单元,在特定情况下(如规避暗礁、调整航向微调)产生可控的磁场推力或阻力,作为风帆的补充动力或紧急避险手段。(此为远期目标,需反复测试)
结构强化: 在船体关键应力点,用磁力场“缝合”内部结构,增强整体性。
三、 建造流程:步步为营的工程
林凡将整个造船工程分解为清晰的阶段:
材料准备阶段: 砍伐、干燥、加工木材(需制作更大型的刨、锯、凿等木工工具);冶炼、锻造所需的全部金属件;编织或鞣制船帆;制备大量防水腻子、绳索。
船台建设与龙骨铺设: 选择一处避风、平缓且有适当坡度的海滩,修建坚固的造船台。铺设龙骨,这是船的脊梁。
肋骨框架与船壳拼接: 搭建肋骨框架,然后依次拼接船壳板。这是最耗时耗力的核心阶段,磁力操控将发挥关键作用。
甲板、桅杆与帆装: 铺设甲板,竖立桅杆,安装帆桁、滑轮组等索具。
防水、涂装与下水: 完成所有缝隙的防水处理,船体外部涂刷防腐防虫的桐油或树脂混合物。选择潮汐合适的时机,利用滚木和斜坡,使船体下水。
舾装与试航: 安装舵柄、锚、储物仓等内部设施。在近海进行多次试航,测试航行性能、检查水密性、调整索具。
四、 最终武器的准备:本命之剑
林凡的目光从船舶设计图移开,落在了石台一角那块已经过初步锻打、但尚未成型的高碳钢坯上。远航之路,必然伴随未知风险。一件真正能与他心神合一、发挥出磁力果实极致威力的贴身兵器,至关重要。
“不屈2型”虽好,但仍是制式短剑的改良。他需要一把完全由自己设计、从内到外都契合自身能力特点的剑。
一个构思在他脑中成熟:磁感共振剑。
材质: 采用最优化的中高碳钢,通过更加精密的折叠锻打和热处理,使钢材内部晶粒结构达到极致均匀,拥有最佳的强度、韧性和磁导率。
结构: 剑身内部,在锻造时尝试嵌入极细的、具有特殊磁性的金属丝(或许来自沉船中的奇特金属筒?),构成隐形的“磁路”,增强与自身磁力场的共鸣效率。
能力契合: 使剑不仅能承受高频振动,更能将磁力以更高效的形式转化为切割力、冲击力或防御力。甚至设想,在剑身周围形成稳定的磁力护场,偏转远程攻击。
这把剑,将不再是工具,而是他身体的延伸,能力的放大器。它的锻造,将是下一阶段与造船并行的核心任务。
林凡放下炭笔,凝视着石台上这张布满线条、符号和注释的综合性蓝图。远航的方位、船只的构型、建造的步骤、终极武器的雏形……一切清晰明了。
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感和目标感充盈心间。数月来的所有努力——生存技能的磨练、资源的积累、能力的提升、知识的获取——终于在此刻汇聚成一条清晰可见、通往未来的道路。
挑战依然巨大,尤其是造船,将是对他耐心、毅力和能力的终极考验。但此刻,他心中没有畏惧,只有跃跃欲试的兴奋和务必成功的决心。
他卷起兽皮蓝图,将其与海图、罗盘等物小心收好。走到洞口,望着阳光下波光粼粼的大海,目光仿佛已穿透遥远的海平面,看到了那艘即将诞生的、承载着他所有希望的孤帆。
“材料、工具、图纸、决心……都已齐备。”
林凡轻声低语,握紧了拳头。
“那么,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