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街头巷尾,最近都弥漫着一股别样的气息,这股气息里既有对未知变革的期待,又夹杂着一丝担忧与不安。而引发这一切的,正是朝堂上热议的科举改革之事。在大魏,科举本就是选拔人才的关键途径,如同一条无形的绳索,串联起了无数寒门子弟的梦想,可如今,这绳索却要被重新编织,自然引得各方侧目。
金銮殿上,阳光透过琉璃瓦的缝隙,洒下一道道明亮却又带着几分肃穆的光柱。皇帝李世隆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凝重,目光缓缓扫过殿下一众大臣,清了清嗓子说道:“今日,朕想与诸位爱卿商讨一下科举改革之事。如今大魏内忧外患,柔然在边境虎视眈眈,国内又有诸多事务亟待处理,朕以为,现行的科举制度需做出变革,以选拔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在空旷的殿内回荡,如同洪钟鸣响,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般,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陛下,这科举制度可是我大魏立国之本,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能说改就改?”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声音带着几分急切与惶恐,仿佛守护着什么珍贵的宝物,生怕被人夺走。他的脸上满是皱纹,此刻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眼睛瞪得滚圆,直直地盯着皇帝,似乎想用眼神说服陛下收回成命。
“是啊,陛下,” 另一位身形富态的大臣也附和道,肚子随着他的动作微微起伏,活像一个正在充气的皮球,“科举关乎天下士子的前途,贸然改革,恐会引起混乱,动摇国本啊!”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帕擦拭着额头冒出的汗珠,神色紧张,似乎这改革之事已经让他如临大敌。
然而,也有一些大臣持有不同意见。“陛下,老臣以为,时代在变,科举制度也应与时俱进。如今我大魏面临诸多挑战,急需能文能武、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现行科举过于偏重经史子集,对实务和谋略方面的考察不足。若能改革,定能为我大魏选拔出更多可用之才。” 一位身着蓝色官袍的中年大臣站出来,言辞恳切,目光坚定,他的眼神里透着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望,仿佛在向众人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
李天泽站在殿下,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争论,心中暗自思忖。他深知科举改革的重要性,在如今大魏面临柔然威胁,内部又有吕家危机等诸多复杂局势下,改革科举,选拔出更多优秀人才,无疑是增强国力、应对危机的关键。想到此处,他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臣附议改革科举。如今大魏正处多事之秋,火器营的组建需要懂技术、善谋略的人才,边境防御也需有勇有谋之士。科举改革,可增设实务、军事等科目,广纳天下英才,为我大魏所用。”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如同利剑出鞘,划破了朝堂上的嘈杂。
皇帝李世隆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二皇子所言极是。朕意已决,科举改革势在必行。但具体如何改革,还需诸位爱卿细细商讨。”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林正风林相站了出来。他身着华丽的朝服,身姿挺拔,脸上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陛下,老臣以为,科举改革虽好,但也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可先在部分地区试点,观察效果后再逐步推广。同时,对于士子们的安抚工作也需做好,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他的声音不高,但沉稳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吐出,让人不得不信服。
皇帝李世隆微微颔首:“林相所言甚是。此事就交由林相牵头,二皇子协助,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改革方案。”
“臣遵旨!” 林正风和李天泽同时跪地领命。
退朝后,李天泽和林正风并肩走在御花园的小径上。春日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融融的,可两人的心情却并不轻松。“二皇子,此次科举改革,意义重大,但阻力也不小啊!” 林正风微微叹了口气,眼中透着忧虑,“那些守旧的大臣,定会想尽办法阻挠,我们需得小心应对。”
李天泽微微点头:“林相所言极是。不过,为了大魏的未来,再大的阻力我们也要克服。此次改革,不仅关乎科举,更关乎大魏能否在这乱世中崛起。” 他的眼神坚定,望着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改革成功后大魏繁荣昌盛的景象。
经过数日的精心谋划,李天泽和林正风带着详细的科举改革方案再次踏入朝堂。“陛下,关于科举改革,臣等已有初步方案。” 林正风上前一步,恭敬地呈上一本厚厚的折子,“首先,在考试科目方面,除保留传统的经史子集内容外,增设‘实务策论’科目,要求考生针对当下大魏面临的民生、经济、水利等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此考察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可出题让考生论述如何改善农田灌溉以提高粮食产量,或是应对突发灾荒的救灾策略等。”
“再者,” 李天泽接着补充道,“增设‘军事谋略’科目。鉴于当下柔然威胁,大魏急需军事人才。此科目中,考生需分析经典战例,阐述战略战术运用,甚至模拟战场局势给出应对之策。像分析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探讨将领如何排兵布阵、利用地形等,以此选拔出有军事才能的人才,为我大魏军队注入新鲜血液。”
“另外,” 林正风继续说道,“为了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工匠人才,设立‘技艺专长’科目。对擅长器械制造、建筑营造、医术药理等技艺的考生进行专门考核。比如,让擅长器械制造的考生现场设计并制作一件简单实用的工具,以此检验其技艺水平。通过这一科目,为火器营、工程建设等领域输送专业人才。”
“在考试形式上,” 李天泽补充,“除传统的笔试,对于实务、技艺等科目,增加面试和实操环节。比如,实务策论面试时,由朝中相关部门官员组成评审团,针对考生的答卷进行现场提问,深入考察其思路和能力;技艺专长科目则需考生现场演示技艺,确保选拔出有真才实学之人。”
“而在录取机制方面,” 林正风进一步阐述,“打破以往单一按成绩排名录取的方式。综合考量考生在各个科目中的表现,不同科目设定不同权重。对于在某一科目表现极为突出,虽其他科目略有不足的考生,也给予破格录取的机会,以选拔出偏才、专才。”
朝堂上再次议论纷纷,有的大臣面露惊讶之色,对这些新颖的改革措施感到意外;有的则低头沉思,似在权衡利弊。但皇帝李世隆听后,眼中露出赞赏之意:“此方案甚妙,既保留了传统科举的精华,又融入了适应时代的新元素。就依此方案,先在京城及周边地区试点推行,观察成效。”
然而,科举改革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京城的茶楼酒肆里,人们都在谈论着此事。“听说了吗?朝廷要改革科举了,以后考试可不光考四书五经啦!” 一个年轻的书生兴奋地说道,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
“是啊,可这改革到底是好是坏呢?我们这些苦读多年的学子,会不会因此前功尽弃?” 另一个书生忧心忡忡地说道,脸上满是焦虑,手中的茶杯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与此同时,吕家府邸内,吕蒙也在为科举改革之事发愁。“这科举改革,看似与吕家无关,可如今吕家深陷危机,若不能在朝堂上争取到更多支持,如何洗清冤屈?” 吕蒙眉头紧锁,在书房内来回踱步,脚步急促而沉重,仿佛每一步都踏在自己的心尖上。“这改革之事,说不定也是一个机会,只是,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他的眼神中透着迷茫与思索,像是在黑暗中寻找着一丝曙光。
而在城外的一处秘密据点内,几个神秘人也在谈论着科举改革。“这大魏皇帝,竟然想改革科举,看来是察觉到危机了。” 一个声音低沉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嘲讽,“不过,这对我们来说,或许也是个机会。”
“哦?此话怎讲?” 另一个声音好奇地问道。
“科举改革,势必会引起各方势力的争斗。我们正好可以从中搅和,让大魏更加混乱,为柔然的进攻创造机会。” 那个低沉的声音冷笑着说道,笑声在黑暗中回荡,让人不寒而栗。
一时间,科举改革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各方势力都在围绕着它,或谋划,或担忧,或期待。而李天泽和林正风,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们如同在荆棘丛中开路的勇士,虽前路艰难,但为了大魏的未来,必须勇往直前,将科举改革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