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原本散在展厅各处的朋友们立刻被吸引,纷纷围拢过来,脑袋凑在一起盯着屏幕,低声议论着。
晓萱扒着桌沿,眼睛亮晶晶的:“这造型看着就精致,1500年前的发饰居然保存得这么完好?”
赵导指着图片耐心讲解:“双股钗可不是普通物件,自东汉起就风靡中原,是贵族女子的常用发饰,用铜打造既显质感又耐用;而这支耳挖簪更特别,是魏晋时期才出现的‘多功能神器’,一头能固定发髻,另一头打磨得圆润光滑,专门用来清理耳道,这种设计一直延续到明代。你们想想,当时佛教盛行,西域文化和中原交流频繁,这种兼具装饰与实用的器物,很可能就是受佛教器物造型的启发演变而来的。”
晓萱突然翻到下一张图片,眼睛一亮:“哇,还有骨簪!长11厘米,也是1976年永固陵出土的,这个纹理也太漂亮了吧!”她轻声念着标注,“骨质材质,簪体是扁平的,尾部微微收尖,簪脚还有点轻微上翘,就是可惜有点残缺了。”
灯光映在屏幕上,骨簪表面细腻的纹路清晰可见,能想象出当年打磨时的细致工序。
接着翻看,陶兄正对着一件小巧的圆形器物好奇不已,指着屏幕问道:“这个料环,直径才2厘米,同样是永固陵出土的,这到底是什么做的啊?黑亮黑亮的,看着不像石头也不像金属。”
“这料质应该是古代的玻璃制品。”张导说。
“1500年前,有玻璃制品了?”陶兄疑惑。
赵导笑着解释,“你看它是标准的圆环状,颜色黑得发亮,从成分检测来看,是来自南亚、东南亚的钠铝玻璃,大概率是通过丝绸之路引进的贸易品,在当时绝对是稀罕物件。”
“那咱们本地就挖不出来这种玻璃吗?”陶兄追问道,眼神里满是疑惑。
赵导摸了摸下巴,笑着摇摇头:“这可不好说喽。毕竟是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当时的贸易路线复杂,本土是否有类似的玻璃烧制技术,还需要更多文物佐证,说不定这就是当年西域使团献给冯太后的贡品呢?”
话音刚落,王静又翻到一张图片,指着上面的圆形器物问:“那这个骨器盖呢?直径4.3厘米,也是永固陵出土的骨质文物,圆形的,中间还有个小孔,表面还有几道裂纹,这到底是用来盖什么的啊?”
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屏幕上,那枚骨器盖边缘打磨得十分规整,中间的小孔大小均匀,虽然有裂纹,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制作工艺相当精细。
梦瑶思索着说:“从尺寸和造型来看,大概率是用来覆盖小型器物的盖子,比如装胭脂水粉的小骨盒,或者是盛放香料的小容器,中间的小孔可能是用来穿绳悬挂,方便携带或存放,也可能是为了透气,让里面的物品保持干燥。”
大家围着屏幕,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仿佛透过这些小小的文物,能触摸到北魏宫廷里的生活细节。
宇辰看着屏幕里的砖,声音里带着几分惊叹:“你们瞧这块砖,规制多规整——长41厘米,宽20厘米,高8厘米,1500年过去了,边角几乎没有磨损。”
他话音刚落,啸风便引着他转向左侧展台,目光落在另一块体量更显厚重的古砖上:“这块才是真的‘大块头’!长和宽都约有50厘米,比寻常地砖大出近一倍。我查过标注,它是1976年在大同市方山永固陵出土的,据说当时在陵墓的甬道里发现了一排排这样的砖,铺得严丝合缝。”
赵导这时上前半步,指着砖面细细讲解:“大家仔细看,这砖通体是温润的青灰色,表面素净无纹,背部是细绳纹。”
说着,他模拟出清脆的声响:“当年发掘时,考古队员扣击这块砖,能听到类似金石碰撞的脆响,这说明砖坯烧制得极细、密度极高,寻常民间用砖可达不到这水准,妥妥的宫廷专用砖。”
周围的参观者纷纷凑近,有人拿出手机拍摄砖面的纹路,有人低声讨论着北魏皇室陵墓的规制,古砖沉默地立在展柜中,却仿佛在光影里,将千年前工匠的巧思与皇室的威仪,悄悄讲给了眼前的人听。
展厅的展柜里,几片带着岁月痕迹的瓦当与石雕静静陈列,张文远率先将目光定格在一枚瓦当之上,语气带着几分探寻:“这是‘传祚无穷’瓦当吧?标注着直径15厘米,1972年从大同市方山永固陵采集而来。”
身旁的赵导闻言上前,手指轻指展柜内的文物,细细解说:“没错,这枚瓦当是泥质灰陶材质,采用模制工艺制成。整体呈灰黑色,形制为圆形,可惜右侧有残失。它的当面经过磨光处理,边轮微微凸起,当面用井字格清晰分割,中心位置与四角都装饰着乳钉纹。原本上下左右模印着‘传祚无穷’四个隶书阳文,如今只剩下三个字了,依旧能看出当年的规整纹样。”
晓萱看着另一枚相似的瓦当说道:“这枚应该是莲花瓦当,直径14.5厘米,和‘传祚无穷’瓦当一样,也是1972年从方山永固陵采集的。”
“你看得很准。”赵导笑着补充,“这枚莲花瓦当同样是泥质灰陶、模制而成,灰黑色的圆形瓦身右侧也有残失。它的当面同样经过磨光,边轮凸起,最有特色的是当心位置——装饰着七个乳钉纹,排列成莲蓬的形状,四周还环绕着精致的莲瓣纹,尽显北魏时期的审美风格。”
另一边,林宇对着一块造型独特的石雕皱起眉头,小声嘀咕:“这是石雕造像当?残长35.5厘米、残宽17厘米、残高4厘米,1981年从大同市方山永固陵思远佛寺遗址出土的,这到底是个什么物件啊?”
正是:溯鲜卑,裂云开魏阙,饮马阴山,挥鞭大漠,道武奠基,太武拓疆,六镇兵销燃星火,迁都易服融胡汉,太和改制启新章,却叹河阴血浪涌,权臣频易主,东西裂变终成烬,空余邙山夕照,洛水寒烟,述说那百年霸业,几度沧桑。
仰碑碣,凿石铸天工,龙门佛影,云冈梵容,方笔如刀,雄风似戟,千龛佛现蕴真经,墓志摩崖刻古风,郑公遗韵耀岱岳,尤珍始平开气象,书道自通神,筋骨铮铮立乾坤,长存铁骨钢筋,神姿峻宕,辉映这万里河山,千秋楷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