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遗址我暑假去过!”小雨突然举手,语气里满是兴奋,“那片遗址的布局特别特别讲究。”
“小雨说的对,明堂可是古代帝王的‘多功能礼制建筑’。”赵导解释道,“平城明堂在城南柳航里,整个遗址边长约290米,正中央是个43米见方的夯土台基,那就是明堂的主体建筑。台基上面还有个灵台,专门用来观测天象;外围绕着一圈圆形水沟,这就是‘辟雍’。”
“这个我知道!”陶兄胸有成竹地说,“辟雍是天子专属的规制,必须四面环水;要是诸侯用的,就只能三面环水,叫泮池。我在文庙听张院长讲过好多次这个知识点!”
“哈哈,这就说到点子上了!”宇辰笑着接话,“在大同逛古建筑,就像拼拼图,每一处都能和其他地方联系起来。”
王静点点头,语气笃定:“北魏平城根本不是零散的建筑,而是一套完备的体系——从城北的宫殿到城南的礼制建筑,东南西北,布局周全,彼此呼应,藏着当年都城的规划智慧呢。”
平城遗珍里的中西密码
“轴承厂遗址?这和北魏平城有啥关系呀?”李梅皱着眉,指尖划过遗迹清单上的陌生名称,满是疑惑。
赵芳低头看着资料,逐字念道:“轴承厂遗址在大同城南,20世纪70年代建厂时发现的北魏建筑遗址——虽然保存得不太好,但挖出了一批超重要的文物。”
“能被特意提出来,肯定是宝贝级别的!”刘明凑过来,眼神里满是期待。
“石雕方砚,还有数十件……什么金铜铺首!”小虎抢着开口,话到一半卡了壳。
“是鎏金铜铺首,还有鎏金高足银杯、八曲银杯、人像纹鎏金银碗这些!”赵芳补充完整,念到这些名称时语气都不自觉放轻,“全是稀有的珍品。”
赵导笑着点头:“这些文物不只是工艺厉害,更关键的是它们是北魏平城中西文化交流的‘活证据’。”
“让我瞅瞅!”晓萱飞快地翻着屏幕里的文物图片,惊呼出声,“你们看这北魏八曲银杯——高4.5厘米,最大口径23.8厘米,1970年就在轴承厂窖藏出土的,也太精致了吧!”
众人立刻围了上去,屏幕上的银杯泛着温润的光泽,造型别致得让人挪不开眼。
“真的从没见过这种样式!”林宇忍不住赞叹,手指隔空描摹着杯身的曲线。
“这可是丝绸之路的舶来品。”赵导指着图片讲解,“椭圆形长盘造型,杯身竖向分瓣,每道曲口都折成云朵形,杯底还有两只凸起的怪兽。它是国内最早发现的多曲长杯,有人根据外壁的大夏铭文说是大夏制品,也有学者觉得是萨珊波斯的,不管哪种,都是异域传来的宝贝。”
“而且它对唐代金银器影响超大!”一位游客补充道,“八曲花口、花瓣形足,还有杯底的怪兽纹饰,后来唐代很多金银杯都借鉴了这种风格,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硬证据。”
“那这种影响到底好不好啊?”一直默默旁听的吃瓜博主突然插话,语气里带着点质疑。
“当然是好事!”陶兄立刻反驳,“文化互相借鉴吸收,最终才能实现民族融合啊!”
“我可不这么觉得,融合哪有那么简单?”博主不服气地挑眉,“清朝统治两百多年,不也没真正融合吗?”
“这可不能混为一谈!”陶兄急得摆了摆手,指着银杯反驳,“北魏和清朝的融合根本不是一回事!你看这八曲银杯,北魏人拿到后不是照搬,而是慢慢吸收——后来平城出土的本土银器,就把波斯的分瓣造型和中原的莲花纹结合了,是‘你中有我’的借鉴。”
赵导笑着帮腔:“陶兄说得对。北魏平城作为都城,本身就是多民族汇聚地,鲜卑皇室主动推行汉化,连建筑、器物都在兼容精华。”
吃瓜博主撇撇嘴:“可清朝也推行过满汉一家啊,不还是有隔阂?”
“关键在‘主动’还是‘被动’!”陶兄突然开口,眼神亮晶晶的,“北魏是把异域文化当成养分,比如佛教艺术、金银工艺,都融入了自己的文明里;而清朝后期更多是被动应对,文化上还刻意保持满汉区别,融合自然不彻底。”
赵导点点头:“而且北魏的融合是双向的,它不仅吸收西域文化,还把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传了出去。你看这些器物的工艺,后来又影响了中亚的器物造型,这才是真正的交流融合。”
“好了,你们别争了,快看——那只人像纹鎏金银碗,简直美到失语!”晓萱的声音里满是惊叹,指尖隔着屏幕指向那件流光溢彩的文物。
屏幕里,鎏金的碗身泛着温润的光泽,梦瑶凑近看了眼标签,轻声念道:“人像纹鎏金银碗,口径8.5厘米,高5厘米,1970年从大同城南轴承厂的北魏窑藏里挖出来的。把人像刻在日常用的碗上,这在文物里可不多见啊。”
“可不是简单的刻绘哦。”赵导笑着补充,手指点向碗身,“你们看,它敞口圆腹,底部是素面的,口沿和上腹各有一圈联珠纹,像串着珍珠似的。两圈联珠纹中间是麦穗纹,腹部被从底部伸展出来的‘阿堪突斯’叶纹分成了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的圆环里,都有个锤揲出来的男性头像。”
众人顺着他的指引细看,果然见那些头像正身侧脸,深目高鼻,卷发遮着额头,头戴小圆帽,脖子上还挂着项链,内穿的V领衣纹路清晰。
“这风格明显不是中原的吧?”有人疑惑。
“没错!”赵导点头,“这是典型的西域工艺,是北魏和西域文明交往的铁证——一千五百多年前,这样的银碗可能就随着丝路商队,从遥远的西域传到了大同。”
旁边的展柜里,另一件银器同样吸引着目光。王静盯着标签念:“鎏金錾花银杯,口径9.4厘米、底径4.9厘米、高10.3厘米,也是1970年那个窑藏出土的。”
正是:溯鲜卑,裂云开魏阙,饮马阴山,挥鞭大漠,道武奠基,太武拓疆,六镇兵销燃星火,迁都易服融胡汉,太和改制启新章,却叹河阴血浪涌,权臣频易主,东西裂变终成烬,空余邙山夕照,洛水寒烟,述说那百年霸业,几度沧桑。
仰碑碣,凿石铸天工,龙门佛影,云冈梵容,方笔如刀,雄风似戟,千龛佛现蕴真经,墓志摩崖刻古风,郑公遗韵耀岱岳,尤珍始平开气象,书道自通神,筋骨铮铮立乾坤,长存铁骨钢筋,神姿峻宕,辉映这万里河山,千秋楷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