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肚子上的图案好特别,看着像层层叠叠的浪花。”晓萱凑到展柜前,手指隔着玻璃轻轻描摹图案轮廓,“浪花里好像还藏着别的东西,是小鱼吗?”
“说不定是水草?”李梅也凑近细看,眉头微蹙,“古人画画肯定有讲究,不会随便涂几笔,这图案会不会有什么吉祥寓意?”
“那是自然。”王静接过话头,语气笃定,“尤其是老祖宗的彩陶,每一笔纹路都可能藏着他们对生活的观察,或是对神灵的敬畏,哪能是随手瞎画的。”
探秘古代陶屋的多元用途
不远处的展台前已围了不少人,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一座汉陶圈模型上。
宇辰指着展签轻声念道:“汉陶圈模型,时代是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长44.0厘米,宽30.0厘米,高50.0厘米,出自大同市阳高县古城镇安家皂。”
“大家仔细看,这件模型是灰陶质地,表面还保留着当年的彩绘痕迹,虽然有些褪色,但能看出工艺很精细。”
赵导走到模型旁,指着结构讲解,“它的平面是长方形,前边两侧各设了一扇门,后边围着垣墙;门屋是两层的,还做了两面坡的屋顶,墙上甚至开了小窗。一侧门前有踏跺,方便上下,另一侧门前卧着一只护院犬,门之间还有曲尺形的围栏,把汉代陶圈的建筑形制还原得特别清楚,算是汉代陶器里的精品了。”
“还有护院狗呢?”晓萱说。
“对,狗很早就被人类驯化了。”吃瓜博主说。
“赵导,这陶圈模型看着像个小房子,它在当时是干什么用的呀?”啸风忍不住发问,眼神里满是好奇。
“古代陶屋的用途挺广的。”吃瓜博主率先开口,语气带着几分专业,“主要有居住、随葬、祭祀这几种,还有可能用来军事了望或者仓储,从这些用途里,能看出当时的社会情况、文化习俗和人们的生活背景。”
“没错,居住是很重要的一个用途。”赵导补充道,“陶屋在古代常被用作居住场所,尤其在北方地区。它的构造很接地气,用的都是陶土、石灰、稻草这些天然材料,外墙大多是黏土做的,内部会填充稻草或木料来增强保温效果,屋顶则盖着瓦片或瓦棱,防止雨水漏进去,特别实用。有的非常漂亮,模拟日常生活居住的楼阁,有单檐、重檐,层数有二层、三层甚至更高,内部有不同的房间布局,如卧室、客厅等,展现了汉代人居住空间的情况。”
“祭祀用途,陶屋在古代也被用作祭祀场所,尽管相关资料较少,但从一些考古发现来看,其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吃瓜博主说,“特定的陶屋设计和装饰可能与祭祀仪式或信仰有关,比如有的陶屋外壁会雕刻象征神灵的纹样,内部还会留存祭祀时使用的器物痕迹,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古人对神灵或祖先的崇敬。”
“陶屋在古代军事防御中可能被用作了望塔或哨岗,其坚固的结构和较高的视野适合观察周边情况。”赵导说,“这类陶楼通常设有了望孔、射箭孔等防御设施,有的还带有碉楼,能在监测敌情的同时抵御外敌入侵。这一用途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的安全防御需求,可能与地方豪强为保护自身财产和安全有关,是古代社会动荡时期防御体系的一个缩影。”
“我知道陶仓,那仓储用途的陶屋又有什么特点呢?”陶兄听完,也忍不住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赵导笑着解答:“用于仓储的陶屋,设计上会更侧重密封性和防潮性。它们大多体型规整,门窗开口较小,且设有可闭合的遮挡结构,既能防止潮气进入,又能阻挡鼠虫破坏。有些仓储陶屋内部还会划分出不同的隔间,方便分类存放粮食、工具等物资,充分展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
“陶仓,有多余的粮食才有陶仓啊。”啸风问。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赵导笑着点头,语气里带着对历史背景的解读,“汉代之初,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任皇帝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鼓励农耕,到汉武帝时期,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粮食储备充盈,陶仓作为储粮的象征和实用模型,自然就多了起来。”
正说着,晓萱的注意力又被不远处一座精巧的陶制楼阁吸引:“汉代陶楼!这个楼也太漂亮了,看这复杂的结构,肯定不是日常住的。”
“确实不是实用居所,更像是座多层塔楼。”宇辰盯着陶楼的层次结构说道。
王静则盯着屋檐细节,眼神发亮:“我觉得更像两座亭子叠起来,你看这两层宽大的屋檐,尤其是二层还是歇山顶,顶尖上还有个凹形宝柱呢。”
“上层的屋檐比下层更大,虽然看着有点重心不稳,但反而显得特别雄伟壮观。”梦瑶补充道。
啸风则注意到了中间的连接部分:“一二层之间高高耸起,还加了两层回廊,回廊衔接的地方有斗拱结构,这在古建筑里很关键吧?”
“没错,斗拱可是汉代建筑技术的重要标志。”赵导赞许地点头,“这陶楼内部各层之间应该有楼梯相连,斗拱、飞檐这些构件都做得很逼真,能直接反映当时的建筑水平。”
他指着陶楼表面的纹路继续说,“很多陶楼都有装饰,几何纹、云气纹,还有刻着人物、动物的,这些不只是好看,其实藏着驱邪祈福的文化寓意。”
“这个精致的陶楼,是做什么用的呢?”啸风忍不住发问。
“应该是随葬的明器,专门给墓葬做的模型。”赵导解释道,“汉代人信奉‘事死如事生’,觉得人死后灵魂还在,生前用的、拥有的,死后也得带上。这种陶楼就是照着现实里的楼阁做的,把‘家’或者‘庄园’搬到地下,让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享用。它在东汉特别流行,河南、河北、陕西这些地方的汉墓里经常能挖到。”
“这背后其实藏着当时的社会状况。”吃瓜博主接过话茬,“东汉土地兼并厉害,豪强地主都有自己的庄园,这种集居住、仓储甚至防御功能于一体的陶楼,就是庄园经济的缩影。而且陶楼越精致、层数越高,往往说明墓主人地位越显赫,既是他们生前财富的象征,也是死后延续富贵的愿望。”
他笑着总结,“不管是陶仓还是陶楼,看着是不起眼的陶制品,其实全是解开汉代经济、技术和信仰的密码。”
“随葬的陶屋种类可太多了,不光有住人的住宅,连猪圈、鸡舍这种农家常用的都有,一看就能知道当时人怎么种地、怎么过日子。”赵导指着展柜里的陶制模型,语气里满是对文物细节的赞叹。
“这么多不同样式的陶屋,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呀?”晓萱好奇地追问。
“先从最基础的材料说起,陶楼的制作工艺第一步就是选土。”赵导接过话头,条理清晰地讲解起来,“一般会用当地的黏土,还得反复淘洗,把里面的砂石、草根这些杂质去掉,这样陶土才够细腻,不管是捏形状还是烧制成型,都能更规整。”
“哦!这不就是咱们小时候玩的胶泥嘛!”陶兄突然眼前一亮,语气里带着回忆,“以前去河湾玩,洪水退了之后,岸边会留下一层黄黄的土,黏性特别大,捏个小动物、小杯子都不容易裂,我们都叫它胶泥,原来古人用的陶土和这个是一类东西。”
正是:武灵王雄才大略,胡服骑射安北境;汉高祖深谋远虑,平城白登定边陲。